《九方皋》極其生動地塑造了一位樸實、智慧的勞動者——九方皋的形象。此畫取材于《列子》所載的九方皋相馬的故事,畫中人物和馬匹都采用的是飽滿宏大、莊嚴穩(wěn)定的構圖,筆墨上也表現(xiàn)出了徐悲鴻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筆特點突出,而在駿馬身上則用墨更為彰顯,一張一弛,極具特色,特別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駿馬的眼睛的表達上,更是傳神。
徐悲鴻筆下的馬都是不帶韁繩、追求自由的野馬、奔馬,而唯有這匹黑緞似的駿馬心甘情愿被紅韁所制。對此,徐悲鴻解釋說:“馬也如人,愿為知己者所用,不愿為昏庸者所制?!?/p>
《九方皋》圖的作者徐悲鴻(公元1895—1953年),漢族,江蘇宜興人,生于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者,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是一位杰出的畫家,美術教育家。他尤其善于畫馬:群馬、雙馬、立馬、奔馬。
九方皋 縱178厘米、橫85.5厘米、2幅 紙本 徐悲鴻
題款(左):《九方皋》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戊辰(公元1928年)冬盡。悲鴻。
題款(右):造化無跡,求跡者非愚則誣。一士得其解,躊躇滿志,與天為徒,乃吮毫濡墨,醒擾擾世間,以九方皋相馬之圖。庚午(公元1930年)初秋,悲鴻重來匡山,攜此幅屬題散原老人三立。
鈐?。罕櫍ㄖ煳模?、困而知之(朱文)、荒謬絕倫(朱文)、欲罷不能之工(朱文)。
收傳印記:散原翁(朱文)、陳三立(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