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天關景區(qū)位于淶水縣九龍鎮(zhèn)大龍門村野三坡風景名勝區(qū)內,集自然、歷史、民俗文化于一體的旅游勝地。上天溝內有九瀑十八潭和萬畝次生林,步游其中,瀑布清泉、古樹盤石,如入仙境。此外還有明清代摩崖石刻30余處,被譽為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歷史文化長廊”。
景區(qū)有許多文物名勝遺留至今,現(xiàn)有的“大龍門城堡”、“蔡樹庵長城”、“摩崖石刻”等都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天溝景色似天庭仙境,溝內九條瀑布飛流直下,天梯瀑落差達40米,氣勢磅礴,十八潭清泉恰似珍珠鑲嵌其中,萬畝原始次生林郁郁蔥蔥,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步入上天溝,山泉溪水、古樹盤石、懸空棧道相繼映入眼簾,如入仙境。大龍門城堡原是明長城“內邊”上的重要關隘,被譽為“疆域咽喉”。此地三峰品立,形式如門,原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通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現(xiàn)存完好的大龍門城堡、城門,與其外圍的軍事設施遺址,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古代關隘防御體系。大龍門城堡西北1華里的龍門峽,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麗。峽谷兩側峭壁上的題詞題字刻字多達20余處,描繪了關山的險要雄偉和山河的秀麗俊美,多用行書、草書寫成,都是明、清時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運筆瀟灑自如,是難得的珍品。其中以“萬仞天關”、“千峰拱立”最為醒目,字高2.7米。經專家考證,這里是華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被譽為“歷史文化長廊”。這些刻字為研究明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可靠的佐證。
大龍門城堡,是我國明代內長城上的重要城堡之一。城堡西南以山為嶂,東南、東北、西北有拒馬河的支流小西河急流環(huán)繞,(此河原名紫石溪,在酈道元《水經注》中有記載,它匯入拒馬河入口有一村而得名紫石口村,大家來時途經或大家去百里峽、民族園時經過)。城堡多以條石,青磚壘砌,高約5-8米,寬4米,上筑戰(zhàn)臺和垛口,周長4華里,建有東西二門,西門原有“鎮(zhèn)宣威武”門額(已毀),現(xiàn)在所見到的為東門,大家向上看,門上有“屏翰都壽”四字扁額,城內原有衙門、武器庫、鐘樓、寺屆等建筑,東面設有演武廳和上、下教場兩處,此城堡在明、清各朝均被視為軍事要隘,尤以明代為甚,據(jù)萬歷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重修“二圣祠記”載:石門雖據(jù)有危峰絕壁之險,然其宣云去胡落僅數(shù)十舍”(古代行軍每30里為一舍)意思是說這里雖有一人守隘,卻有萬夫當關之險,但距元朝貴族殘余勢力所處之地較近。駐守此隘,事關京都安全,為此,明朝曾多次派要職官員來此視察關防和督筑城垣,僅萬歷年間,就有巡撫保定副都御史內江陰世卿,都御史兵部待郎賈三進兩次視察,隆慶、萬歷、崇禎等朝相繼更迭,從無中斷,在此駐守的把總有劉登洲、張文明等五十多名,皆為武進土出身。在城西北龍門峽內建有絆馬索數(shù)道(遺址可錄)及邊城三道(即三重防線)。城北隔河相望,大家回頭看,對面的山名為明陽山,在山上建有炮臺兩處,遺址可見,這些外圍設施和城堡遙相呼應,構成一個完整的立體防御體系,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卓越的建筑藝術和軍事技能。
“萬仞天關”四個字字高2.15米,寬1.8米。是明萬歷已酉年(1585年)秋九月都督御史峰陽賈三近題(賈三近字德修山東峰縣人,龍慶進士,授吏科給事中,鎮(zhèn)湖廣,官至兵部右待郎)。大家都知道《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賈三近。旁邊還有“翠壁奇峰、清泉瀉澗”和“千峰拱立”等石刻。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刻有“萬仞天關”的大斷壁地質上講:它是一條與上天溝仙界瀑斷層相連的北北東向花崗巖內大斷壁。
現(xiàn)在大家來到“緣”字石,有緣才來到這里,所以稱緣字石。大家已經看到了那塊巨石上站著兩個猿人,正在迎來送往,咱們再往前走,就出景區(qū)了,前邊就是猿人谷出口又是入口。
大家已經感覺到了,站在這里冷風刺骨。在炎熱的夏天,有這神奇的冷風,消除大家登山的疲勞以及酷暑的高溫,可說是猿人谷里的奇景,它的地溫常年0—3度,每逢陰雨天氣,這里云霧繚繞,好似仙氣出洞,俗稱“仙氣洞”。據(jù)地質專家評說,這里有洞,洞內有水,并通著地下河道而形成……但現(xiàn)在并沒有考證,此氣也還是個迷。
首先我給各位講一講“天地”的形成,大家就會明白為什么叫盤古門,據(jù)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xiàn)以前,天和地并不分開,四處一片黑暗混沌,好像一個大雞蛋,人類的老祖宗盤古,就孕育在這里。很久很久以前這個神通廣大,力大無窮的盤古突然醒來,他什么也看不見,一氣之下,抓起一板斧,朝著前方用力一揮,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大雞蛋”被裂開了……于是,輕便而清透的東西飄浮上升,慢慢形成了天空,重而渾濁的東西,逐漸下沉凝固,最后變成了地。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天亭遺址,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叫“天亭”,這里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天玉皇大帝來上天溝巡視,他走到此處一看,有不見盡頭的茫茫林海,聆聽百鳥爭鳴,而且兩側山峰雄偉挺拔青翠欲滴,奇峰怪石,嵯岈互異,顛峰林海,云霧繚繞,他想這么美麗又幽靜的地方,為何不把它當成我們休息的好地方呢?于是玉帝就派天兵天將在此建了一個休息亭。從此以后,各路神仙只要經過這里都要在此地邊休息邊飽覽這里的美景。
這里的花崗巖形成一層一層,人們稱它為“千層巖”?!扒訋r”的形成,由于花崗巖中的層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并十分密集而形成?!皩庸?jié)理”是花崗巖的原生節(jié)理,它是在花崗巖冷凝過程中形成的,平行巖體表面,似一層一層的巖層。
大家回頭看山頂那位盤膝而坐,寬面大耳,神態(tài)慈祥的天佛,當?shù)匕傩諏λ浅9Ь?,每逢初一、十五便帶上供品前來拜祭,以求平安如意,?jù)說是很靈驗的,大家不妨拜一拜。
這里巖石真像“魚鱗”,這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杰作?!棒~鱗石”為一細巖脈,它的形成是由于細晶巖脈中發(fā)育了十分密集的多組裂隙(節(jié)理),并經風化作用而形成類似魚鱗狀的巖石。
上天溝第九瀑,也是海拔位置最高的瀑,取其九天銀河之意,故為銀河瀑。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第八瀑連花瀑了,之所以稱其為“蓮花瀑”,一是因為瀑布前面的山嶺似蓮花寶座,上面有蓮花仙子一尊;二是因為每逢雨季雨量增大時,水流湍急,浪花四濺如朵朵盛開的白蓮而得名。
上天溝景色宜人,為仙人修行之地,為防止被妖魔鬼怪作祟,玉帝派一天神在此守護。有花崗石形成的石人立身像,高十幾米,是溝內最大的“鎮(zhèn)山神將”。
"玄武“即玄天大帝,是道教中供奉的神仙之一。巖壁上酷似龜身蛇首的”玄“字,這是由于花崗巖中發(fā)育兩組裂隙,一組水平裂隙和一組傾斜裂隙(節(jié)理),經風化作用而形成。
傳說,有一天張?zhí)鞄熢朴沃链?,見此地風景青秀,如入仙境,是理想的講經布道之處,因此幻化成一石身,坐于山峰之上講授道教經典。說到這兒大家肯定已猜出此景點便是“天師講經”。
這里奇石有如巨龍飛舞,這是由于花崗巖中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經后期風化作用形成的。在這里可見花崗巖經長期水流的沖刷、侵蝕,形成明顯的水流沖蝕溝。附近還可見到偉晶巖脈,偉晶巖是巖漿巖的一種,肉紅色,主要礦物為鉀長石、斜長石和石英,晶體大。偉晶巖脈被后期節(jié)理破壞。
此瀑為上天溝最大瀑布,落差36米,此處斷崖絕壁,無處可攀,在刀削斧劈的山壁上,修建人工棧道,給人以絕處逢生的感覺。過棧道,就進入了傳說中的“天庭勝境”,能盡覽上天溝的壯麗景色,故此棧道為“通天梯”此瀑布因此也稱為“天梯瀑布”。
古人云:“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故稱“甘露瀑”。由于受到紫荊關深斷裂的影響,在這里可以見到花崗巖中各個方向的裂隙(節(jié)理)這里仰望兩山Y口處,可見“U”形谷,是斷層通過的地方。
這里主峰為海拔1099米的天柱峰,有九道瀑布和十八灣清潭,美麗風光似“天庭勝境”。上天溝為一條花崗巖中的斷層,此地位置:北緯30°49.70,東經115°21.28,海拔高程521米。
乘車前往
上天溝+猿人谷套票40元/人(學生、軍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小車5元,大車10元;
小循環(huán)線50元
全天
龍門天關景區(qū),山地山峰挺拔,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山谷中清泉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自古以來,這里是京都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金、明、清各代都把此地視為軍事要塞,重兵把守。據(jù)《水經注》記載,這里在唐、宋以前叫“圣人城”,曾是中原與塞外的要塞重鎮(zhèn),屢經戰(zhàn)亂。明代將其作為軍事重地重新修建,從嘉靖年間開始,由“欽依大龍門守口總指揮使把總官欽”戍守,清代沿襲明制,到光緒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