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神槍手,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樹林里,
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
在那高高的山崗上,
有我們無數(shù)的好兄弟。
沒有吃,沒有穿,
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沒有槍,沒有炮,
敵人給我們造。
我們生長在這里,
每一寸土地都,
是我們自己的,
無論誰要強占去,
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哪怕日本強盜兇,
我們的兄弟打起仗來真英勇,
哪怕敵人槍炮狠,
找不到我們人和影。
讓敵人亂沖撞,
我們的陣地建在敵人側后方,
敵人戰(zhàn)線越延長,
我們的隊伍愈擴張。
不分窮,不分富,
四萬萬同胞齊武裝,
不論黨,不論派,
大家都來抵抗。
我們越打越堅強,
日本的強盜自己走向滅亡,
看最后勝利日,
世界和平現(xiàn)曙光!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劇隊,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到中國各地宣傳抗日救亡,賀綠汀懷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一隊。他來到山西抗日前線,為抗日部隊演出。在城郊的一個八路軍辦事處(臨汾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他們與指戰(zhàn)員有了更直接的接觸,并對游擊戰(zhàn)法產生了興趣。尤其在聽取了朱德、任弼時、賀龍等首長的報告后,對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和策略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認識到,要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不僅要靠正規(guī)戰(zhàn),也要靠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賀綠汀對著油燈,將那些零碎、片斷的音樂形象綴成一個整體,創(chuàng)作出了歌曲《游擊隊歌》。
1993年6月5日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 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優(yōu)秀曲目 獲獎
2015年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zhàn)歌曲 獲獎
《游擊隊歌》旋律輕松流暢,生動活潑,以富于彈性的小軍鼓般的節(jié)奏貫穿全曲,既給曲調以進行感,又表達了游擊戰(zhàn)士們巧妙、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伺機消滅敵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形象鮮明,語言通俗,這也是這首歌能在群眾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游擊隊之歌》為代表的抗日歌曲,誕生于戰(zhàn)場一線,是抗日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鼓舞了八路軍的士氣,也促進了軍民團結,在軍營和群眾中廣為流傳。不僅是抗日戰(zhàn)爭崢嶸歲月的永恒印記,更唱出了機智勇敢、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游擊隊歌》是帶有對比性中句的三段式為結構。第一樂段從純樸流暢的音調和輕快敏捷的節(jié)奏開始,在發(fā)展中不斷進行音域擴充,音樂形象充滿動感;第二樂段轉入屬調,雄健有力的對比主題充滿自信和力量;第三樂段是第一段主題的再現(xiàn),把游擊隊員的形象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游擊隊歌》作為一首四部混聲合唱歌曲,其中含復調因素的和聲織體為全曲提供了生機勃勃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