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是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的一部詩作,又名《將母》。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詩人,其作品以政治詩和詠史詩較為出彩,晚年時期其詠物作品也深得后人的喜歡。《十五》這首詩描述母愛,這種題材與類型的作品在王安石詩中獨樹一幟。
《十五》
【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1,留家白紵(zhù)陰2。
月明聞杜宇3,南北總關(guān)心。
1.邗溝,在山陽縣,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屬陜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
2.白紵(zhù),指白紵山,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縣城東南兩公里處,為姑溪河和青山河匯合之處。桓溫領(lǐng)妓游山,好為白紵歌,故以名之。
3.杜宇:杜鵑。
帶著母親來到了邗溝,但家尚留在白紵。
母親月圓之夜突然聽到杜鵑的聲音,想起離家在外的兒子。雖然天南地北相隔萬里,但心中依舊是深深的牽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漢族江右民系。封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宋徽宗時追封為舒王。故世人又稱王荊公、舒王。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黨領(lǐng)袖。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國強兵”為宗旨大規(guī)模推行改革變法運動。先后推出均輸法、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稅法等重大改革舉措,涉及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社會等諸多領(lǐng)域,影響之大、之廣前所未有。改革變法歷時16年,雖然遭到了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并且隨著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觀上促進(jìn)了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尤其是宋廷財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剛即位時的“百年之積,惟存空簿”,到后來的中央積蓄錢粟“數(shù)十百巨萬”,“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積貧積弱局勢有所改觀。王安石在文學(xué)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臨川集》,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寥寥數(shù)語,刻畫出月圓之夜聽到杜鵑啼叫、母親和兒子深深牽掛對方的動人情景。
古代的人為了事業(yè)背井離鄉(xiāng)打拼,王安石也一樣,考中進(jìn)士后就一直在異地為官,古時候的距離太過于遙遠(yuǎn),古時候的書信太過于緩慢。人們?yōu)榱松?,為了事業(yè)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在外游子思念母親思念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的母親何嘗不是對于自己的兒子牽腸掛肚?!按饶甘种芯€,臨行密密縫”這是天下母親的心和愛,王安石也不例外,他將所有的心境,將所有的愛都通過物化來表示了,世人通過讀《十五》可以摸到母愛的溫度,這也是王安石詩的魅力所在。開篇講述了母親與自己的所在之處,一個在南一個在北,母親留守在家孩子漂泊在外,講述另一種形態(tài),所以母親是留家白邗陰,十五月亮伴隨著杜鵑的聲音,空曠而寂寥,夜深時期思緒遼闊,不管多遠(yuǎn)的距離牽掛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