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e de la Grande Jatte)是點彩畫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喬治·修拉創(chuàng)作的一幅布面油畫,該畫于1886年展出,現收藏于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
該畫描寫了人們在塞納河阿尼埃的大碗島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陽光下的河濱樹林間,人們在休憩、散步,垂釣,河面上隱約可見有人在劃船,午后的陽光拉下人們長長的身影。這幅畫主要采用了點彩畫法,畫面寧靜而和諧。
畫面上的大碗島是位于巴黎附近奧尼埃的一個島上公園,也是巴黎人盛夏理想的避暑圣地。此畫描繪了盛夏時節(jié)人們在大碗島上游玩、乘涼的情景。
畫面遠處,碧藍的湖面上有人駕著輕巧的白色帆船,有人坐在小木船里任其飄蕩,還有一些人在齊心協(xié)力的劃著長長的龍舟。一位年輕的女孩打著陽傘,站在湖邊舉目眺望,微風輕輕的吹起它的裙擺。女孩身后的草地上,有的人席地而坐,有的人悠閑散步。
近處,一位撐著紅色陽傘的母親正牽著她可愛的女兒向濃蔭處走來,綠蔭下,一個穿著紅色背心的中年男子正半臥在草地上,神情愜意的抽著煙斗,他旁邊坐著一位年輕少婦和紳士。
中間,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正輕聞著她手中的那一束野花。最右邊,一位貴婦站在她丈夫身邊,斜打著黑色陽傘,正準備向前走去。他們腳下,可愛的小狗早已按捺不住,歡快的向前方一只黑犬跑去,在這里人們沒有煩惱,只有愉悅,一切都是那么和諧、溫馨。
在世界美術史上,印象主義到后來衍生出了“后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兩個派別。其中的新印象主義是對印象主義色彩運用的進一步科學化和精確化。通過分光鏡可以把太陽光分析成七種顏色,印象派只是用這七種混合的原色作畫,并注意色彩在不同的光線照射下發(fā)生的不同變化。而新印象主義不用混合色,而是通過科學方法將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剖為構成色,用微小的筆觸畫在畫面上,形成小色斑塊,靠觀賞者眼睛的自然混合產生中間色,并通過色光的混合,增加光量,提高光的反射率和透明度,使顏色的調和達到和諧、鮮明的效果。因而,可以說新印象派把光和色彩運用得更為精確和機械?!洞笸雿u的星期天下午》就是“新印象主義”的代表作。
修拉是根據自己的理論來從事創(chuàng)作的,他力求使畫面構圖合乎幾何學原理,他根據黃金分割法則,將畫面中物象的比例,物象與畫面大小、形狀的關系,垂直線與水平線的平衡,人物角度的配置等,制定出一種全新的構圖類型。注重藝術形象靜態(tài)的特性和體積感,建立了畫面的造型秩序?!洞笸雿u的星期天下午》就是依據這個理論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
畫面上的大碗島是位于巴黎附近奧尼埃的一個島上公園,每到周末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來這里休息、玩耍,修拉在周末的時候也會經常來這里尋找靈感,有一天他靈感奇發(fā),便決定創(chuàng)作這幅《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為完成這幅作品,修拉畫了三十多幅習作和色彩稿,花了整整兩年時間來繪制,他每天上午都會到海灘觀察游玩的人,然后下午回家把這些人物畫下來。
喬治·修拉(1859-1891),新印象主義的創(chuàng)始者和卓越代表。他出生于巴黎一個宗教氣息很濃的保守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他養(yǎng)成了孤僻的性格。曾學習過雕塑,后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學習造型和繪畫。受到化學家謝弗勒爾的色彩光輪原理的引導,創(chuàng)造了在畫面上精密安排人物,合理安排細密色點的“點彩畫法”,將色彩、線條的表現性與感情的特質結合了起來。他的代表作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阿涅爾的浴場》、《馬戲團的一幕》、《喧鬧》等。
畫面上聚集了許多周末來這兒游玩的人們,畫家著意把畫面分成了被陽光照射的部分和處于陰涼中的兩部分,使畫面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上的人物有的站在那里欣賞風景,有的躺臥或坐在地上自娛自樂,有的成雙成對地談笑,有的面對湖面,獨自沉默,右下角幾只小狗在地上游逛。
畫面上的人物與周圍的湖面、樹木等構成了精密和諧的構圖,使畫面上物象的比例、物象與整個畫面的大小、垂直線與平行線的平衡達到了一種理性的和諧和科學秩序下的統(tǒng)一。比如近處陰影下站著的一對高個夫婦與陽光下?lián)沃鴤愕囊粚δ概约斑h處一個正在作畫的男士,處于一條水平直線上,而精湛的近大遠小的透視法使他們看上去比例和諧、科學,又讓人覺得格調明快、有趣,充滿活力。畫上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很清晰,顯然這不是畫家最關心的,畫家刻意追求的就是把眾多人物安置在精確的幾何圖形中,在光線的照射下,使畫中的固定人物形成一種奇妙而又特別有秩序的和諧。仔細觀看,會覺得畫中的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凝重,仿佛各自都必須堅守自己的位置,不能打破某種默契,讓人感受到一種理性的不可違抗的井然和秩序。
此圖注重構圖的嚴謹性,利用“黃金分割”比例構圖,修拉將人物的大小比例變化根據構圖的需要進行改變,使畫面顯得整體有序。
與以往的繪畫作品比較,這幅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畫面上布滿了精密、細致排列的小圓點,這些小圓點是用不加調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補色等堆積而成的,在欣賞者一定距離的視角范圍內觀看,形成了鮮艷和飽滿的色彩效果。
畫中的黃色和橙色占主導地位,黃色與綠色、白色、黑色相互搭配交織,形成了溫暖、鮮明的色調,看上去賞心悅目。
畫面上有大塊對比強烈的明暗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上千個并列的互補色小筆觸色點組成,這些小點是直接用純色點在畫布上,并彼此連在一起,在遠處看這些色點便在觀眾的眼睛里相互調和成相應的顏色,使觀眾的眼睛從前景轉向覺得很美的背景,整個畫面的色彩顯得鮮艷、明亮,畫中的人物似乎處在一個光色迷離的氛圍中,形、色光也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這幅畫里畫家使用了垂直線和水平線的幾何分割關系和色彩分割關系,描繪了盛夏烈日下有40個人在大碗島游玩的情景,畫面上充滿一種神奇的空氣感,人物只有體積感而無個性和生命感,彼此之間具有神秘莫測的隔絕的特點。
喬治·修拉極為講究精密秩序構圖的“點彩畫法”,畫中人物都是按遠近透視法安排的,并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復來構成畫面,畫中領著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于畫面的幾何中心點。
畫面中的近大遠小并不是傳統(tǒng)的直上直下,而是直上直下的近大遠小與斜向的近大遠小并存,畫面人物雖然眾多,但井然有序,每個人物就像是被安排在了象棋格子中。
除去斜向的近大遠小變化,畫面還包括等腰和鈍角兩個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頂點指向畫面很遠的地方,它的兩條邊就像是透視線,兩邊上分別安排有幾組人物。而等腰三角形的滅點和畫面中心重合,定格于打傘的婦女身上,其兩條邊也同樣整齊的安排了從大到小的人物。
此外,畫面中基本每條線段上都被安排了三組主要人物,中間人物與兩邊人物的距離又不是那么隨便安排的,這些距離的比率與黃金分割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