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游樂廳的吧臺》(法文: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英文:Young Girl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Ganden at Bellevue或A Bar at the Folies-Bergeres)是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于1882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xiàn)藏于英國倫敦大學科陶德美術學院。
該畫描繪了巴黎的夜總會女神游樂廳的場景。畫中的大部分圖像都出現(xiàn)在鏡子里,女招待背后所反射的景象是歡快、喜慶的現(xiàn)代生活。舞廳內人頭攢動、活力四射的場景實質上象征著當時的巴黎夜生活。但作為實像的女招待卻以悲傷、空洞的眼神望著觀眾。畫作流露出疏遠孤立之感,側面反映了19世紀法國巴黎奢華、空洞的夜生活。
繪畫充滿了許多當時的女神游樂廳的具體細節(jié)。酒吧女招待(也有人認為是妓女)獨自站在一個擁擠的房間。她的面容顯示的是從自己的工作中的超脫,憂郁,精力分散,沉思在另一個世界里。酒吧里其他人擁擠地反映在墻上的鏡子里。一名戴手套的女子正在與她的情人或客戶交談。在繪畫的左上角的綠色腳是雜技團的一個空中飛人為餐廳顧客表演。馬奈簽了自己的名字在左下方的酒瓶標簽上。
1882年,人們發(fā)明了一種全新的攝影裝置,該裝置可以拍下運動物體每個瞬間的照片。這種被稱為“連續(xù)攝影術”的技術很快就被用于教科書的制作,人們可以借助它對物體的運動過程作精確的分析。新技術的采用也給藝術家?guī)砹诵碌撵`感,并刺激著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
畫家馬奈有意識地回應了新興的攝影技術給繪畫帶來的挑戰(zhàn)。馬奈試圖通過畫面捕捉現(xiàn)代社會中浮泛淺薄的流光掠影,同時不流露出任何指責與批判的意味創(chuàng)作了《女神游樂廳的吧臺》。該畫是馬奈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幅作品,直到馬奈彌留之際,官方沙龍才將作品展出,并授予其“榮譽團勛章”。
愛德華·馬奈(1832年1月23日—1883年)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舍棄傳統(tǒng)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tǒng)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chuàng)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他的藝術革新精神影響了莫奈、塞尚、梵高等一眾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xiàn)代主義。
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1881至1882年間,具有典型的馬奈風格,其中富含典故與隱藏的信息,這在現(xiàn)實上義與印象主義的作品中都不常見。畫中的大部分圖像都出現(xiàn)在鏡子里,平滑的鏡子仿佛是另一幅繪畫,代表著幻影。女招待背后所反射的幻象是歡快、喜慶的現(xiàn)代生活。舞廳內人頭攢動、活力四射的場景實質上象征著當時的巴黎夜生活。但是作為實像而非折射影像的女招卻以悲傷、空洞的眼神望著觀眾。其所流露的疏遠孤立之感才是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個酒吧女招待似乎站在一片向后延伸得很遠的開闊的室內景象前。實際上,她是擠在大理石吧臺與一面大鏡子之間的狹窄空間里,鏡子照出了她能看見卻無法參與的一切。她本人的鏡中映像被移到右邊,在那里,女招待正在接待一名男子,這名男子所站之處是觀看者看畫時所站的位置。在居于中央的女招待的對稱身形周圍,馬奈零零散散地擺放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它們起著施加視覺分量和平衡視覺分量的作用。女招待在鏡中的高大的黑色身影、吧臺上綠酒瓶旁邊的那盆橘子、女招待兩旁的酒瓶及其在鏡中的映像、背景里的吊燈和明月般的白球、把胳膊肘支在露臺上的白衣女子,甚至是左上角高空秋千藝術家露出的那雙包著綠襪的腳——各有各的作用。用手指遮住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會使畫失去了生氣,而且會使整個平衡變得不穩(wěn)定。
圖畫雖然有些變形,但女招待的背影同樣出現(xiàn)在鏡子里;她的身體略微前傾,擺出一副活躍與忙碌的樣子。鏡子中的影像說明有位衣冠楚楚、戴高禮帽的男子正在接近她,可能是想來吧臺購買飲料和水果。但有些藝術史家認為他與女招待有著某種秘密交易,并引證當時很多女招待兼任妓女的事實,還指出她們與女神游樂廳的享樂與歡宴一樣誘人。這種意見無疑解釋了鏡像中女招待身體那不合理的變形,其實表明她身兼兩職。撇開這種解讀不談。兩人相遇的安靜瞬間從的喧鬧的鏡中世界回到現(xiàn)實。反映出現(xiàn)代生活的特質——無名、隨機的偶遇,以及城市的疏離。畫面似乎也正在就物質主義對現(xiàn)代生活的浸透發(fā)表評論。女神游樂廳消費高昂,為的是迎合富人的口味。吧臺處引人注目的靜物式景象則捕捉到音樂廳的奢華富麗。但盡管鏡子中的影像歡樂華美,畫面中卻充了空虛與悲傷,令人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能買來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