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位于安陽市殷都區(qū)水冶鎮(zhèn),由拔劍泉、馬蹄泉、臥龍泉、心字泉、少白泉、五四泉、五八泉、六零泉大小八處泉池組成。
珍珠泉,水面面積1234平方米,年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年均涌水量4458萬立方米,泉域面積250平方公里。西部和北部山區(qū)為補給區(qū),中部丘陵為徑流區(qū),泉處為涌泉區(qū)。珍珠泉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上游溝渠也可補給部分泉水。珍珠泉是洹河的主要水源之一,也是水冶鎮(zhèn)一帶工農業(yè)生產和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柏門珠沼”被譽為安陽八大景之冠,元代詩人許有壬曾賦詩:“人煙仍古邑,村落帶清泉。修竹云千畝,垂楊翠半天……”。泉水匯成的湖,其四周建有石欄,可憑欄觀魚。湖中伸進一個小半島,島上有小亭,亭旁有千年古柏,其中一樹有兩根樹干距地面約五尺,在相距四尺處環(huán)合,猶如一座門洞,游人可低頭通過,傳說過此門者能延年益壽。此柏樹洞門與珍珠泉群合稱柏門珠沼。
用時參考:2-3小時。
地址:安陽市殷都區(qū)水冶鎮(zhèn)西1公里處。
相傳宋仁宗時,朝廷名將韓琦西征西夏途經家鄉(xiāng)(水冶鎮(zhèn)向陽村,位于珍珠泉畔)返朝,時值盛暑,兵士干渴難忍。韓琦情急中將劍插于蟻穴祈水,拔劍后泉水噴涌而出,遂名此泉為拔劍泉,又名寶劍泉。又傳韓琦的戰(zhàn)馬咆哮嘶鳴,一蹄踏陷,清泉涌出,泉形狀如馬蹄,即名馬蹄泉。另有一泉形若臥龍,周圍多地龍(蚯蚓),又稱臥龍泉。這些泉被統(tǒng)稱為珍珠泉。
清光緒八年(1882)對珍珠泉進行了修整,拓寬了泉池水面,用青石筑砌了泉岸。
民國17年,愛國將領馮玉祥,撥款5000現洋,修建了泉池石欄,構建了馬蹄泉池。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于1954年、1958年、1960年先后開挖出五四泉、五八泉、六零泉,從而形成了群泉爭涌的珍珠泉群。還頒布了保護珍珠泉水資源的《通知》。
1971年,安陽市人民政府把珍珠泉風景區(q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旅游景點之一。并營造珍珠泉大型園林。在幽雅秀美的珍珠泉景區(qū),喝上一杯用珍珠泉水烹煮的清茗,異香滿口。近代詩人王文坤秋游安陽珍珠泉后,留下了一首情景交融的詩篇:萬壑林紅秋雁低,一泓澄澈鄴城西。泉光平吐霜丸冷,泡影同聲玉粒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