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古鎮(zhèn)成陸于新石器時代,古名小淘浦,漢初以煮鹽入史,南宋設小淘鹽場,元代名安豐鹽課司。明清以鹽名市而賦甲淮南中十場,今以高效農(nóng)業(yè)、禽畜業(yè)、紡織業(yè)、生物制藥業(yè)興盛。該鎮(zhèn)現(xiàn)存歷史街道4處,古巷道38條,明清建筑30余處。以古南石橋大街為中軸、鮑氏建筑群為代表的15萬多平方米古建筑群,盡顯晉徽商賈與淮夷本土建筑流派相融合的獨特風貌。安豐明清古街位于安豐老街南端,由南石橋大街河北玉街兩段組成,是安豐“七里長街”保留完好的一部分。全長近500米,中間一段保留石板街面。街東有巷道7條,街區(qū)內(nèi)有省文保單位—鮑氏大樓,鹽城市文保單位—吳氏宗祠(明末清初鹽民詩人吳嘉紀家祠),名人故居—畫家戈湘嵐、毛主席像章紀念館、中華煙標館、麥秸畫展示館、鹽課司、古戲臺等13個展館。安豐古鎮(zhèn)年接待游客量超過80萬人次。
【復合式照壁】其上有四個隸書大字:“圣土和韻”。“圣土”表明安豐是一方圣潔凈土,“和韻”揭示古鎮(zhèn)文化核心是和諧。照壁背面題記把安豐的歷史文化作了精煉的概述,“茲方圣土,西漢入史,唐初建置,始名東淘。宋范仲淹率修捍海堰,御潮災,解民懸,遂更名安豐。時至明清,鹽業(yè)日隆,雄居淮南中十場之冠。農(nóng)耕興、市貿(mào)榮,八方商賈輻輳,鎮(zhèn)氣霞蔚云蒸。七里長街,壯觀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廟堂,佛香繚繞,和象泰昌。歷史名賢迭出,進士舉人逾百。泰州學派始祖王心齋,鹽民詩圣吳野人,大德高僧應慈、真禪,諸界翹楚競芳。思承前而踐啟后,方今舉鎮(zhèn)數(shù)萬英眾,更唱新聲?!倍潭?56字,畫龍點睛,濃縮了古鎮(zhèn)歷史和文化,記載著安豐的成因和文化精髓。
【古南街面】古南街的街面是一段歷經(jīng)時光打磨、風雨侵蝕、凹凸不平的麻石板街面,兩側小磚輔佐。安豐本是海濱斥鹵之地,到處鹽堿荒灘,當時安豐生產(chǎn)貢品“安鹽”除特供朝廷外,還遠銷全國各個省區(qū),每次鹽卸船后,船主就用石板裝船壓倉運回,這樣來回不放空,也方便水上航行,久而久之,安豐就鋪成了七里石板長街。明清時期,安豐場有灶戶19000多戶、灶丁50000多人,雄居“淮南中十場”之首,有“九壩十三巷,七十二座半廟,千家店面”的美談。500米的古南街北起安時路、南至三倉河(安時河),東為海河,西為串場河,內(nèi)有16條街巷。
【中華壺文化博物館】中華壺文化博物館是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近現(xiàn)代壺具館主周旭輝先生一手創(chuàng)辦的。周旭輝先生歷經(jīng)三十多年,專項從事近現(xiàn)代壺具收藏工作,累計收藏各類壺具2000多把,周先生從中挑選出近現(xiàn)代壺具十大類150多把精品,成為融知識、情趣、意境于一體,集自娛自樂、饋贈、收藏全功能的壺具名館。
【稠州錢莊】它是東臺市稠州村鎮(zhèn)銀行根據(jù)古時錢莊的風格,設置的一個供游客觀賞的仿古式錢莊。其中包括柜臺、賬房、銀窖等設施。明清時期,安豐七里長街是一條典型的商業(yè)街,四方商賈云集,店行坊館星羅棋布,大小鋪面上千家,百年老店比比皆是,為此,豪商巨富、名門望族開設了錢莊當鋪。稠州錢莊就設在安豐鹽場古錢莊的原址老房房子內(nèi),是當時安豐著名鹽商鮑致遠的錢莊所在地??谷諔?zhàn)爭時期,鮑氏后人進入銀行業(yè)發(fā)展,鮑氏錢莊遂告歇業(yè)。如今稠州錢莊進駐,籍其舊址,復其舊觀,旨在傳承鮑氏錢莊之文化,彰顯金融之魅力,溫故知新,繼往開來。
【鮑氏大院】為大型宅院,占地面積為333.4㎡、3進18間,是一座歷經(jīng)200年風雨依舊巍然挺立的徽式建筑,也是古代徽商的睿智和兩省文化融會貫通的見證,1995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大樓布局錯落有致,構造精巧。院呈四合,是晉商從中原帶來的聚財理念;墻立馬頭,是徽商從江浙植入的安全要素。青磚小瓦,接榫勾灰,繼承著秦漢風格的理性;輪廓參差,造型寫意,依稀有隋唐造意的浪漫,鮑氏大院巧妙地將古代徽州民間建筑和蘇北地方文化融為一體。鮑氏大院是清乾隆時期駐揚州的兩淮鹽務總商鮑志道之堂弟鮑致遠建造,前后歷時十多年時間,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無論是建筑規(guī)模、布局結構,還是精美程度,在蘇北地區(qū)是罕見的。這座建筑的四周都有高聳的風火墻,兩山為圓式泰山結頂,墻體由糯米汁和石灰漿砌成,梁柱用材一律為碩大的杉木,并附著精細的雕飾,椽及隔間板均油漆,天井及走廊均用白石鋪平,室內(nèi)地面,外由羅磚鋪成,內(nèi)由木板鋪成,整座建筑雖然經(jīng)風雨剝蝕顯得斑駁,但仍然透出豪華之氣。安豐古街保護研究會人員曾專程去鮑氏故里徽州棠樾村尋蹤,鮑氏的先祖是大禹的后裔鮑叔牙,安豐鮑家是安徽棠樾村遷徙過來的,鮑叔牙后裔跨山越水來東淘創(chuàng)業(yè)發(fā)跡,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交融的必然。現(xiàn)已在鮑氏大院前廳布展,圖文并茂,分“棠樾尋蹤”、“鮑姓溯源”、“經(jīng)商安豐”、“慈善致遠”、“世澤家聲”五章,較為詳細介紹了鮑氏家庭的演變歷史,折射了安豐鹽場的發(fā)展進程。
【毛主席像章珍藏館】館內(nèi)由像章、塑像、繡品、書畫展示室組成,為安豐歷史文化名鎮(zhèn)增添了紅色文化的濃墨重彩。除精選了數(shù)千枚精美、品相上乘的毛澤東像章外,同時注入東臺市地方文化元素,選擇各個歷史毛澤東經(jīng)典形象,敬繡了十幅東臺發(fā)繡,由安豐本地雕塑家雕塑了十尊塑像,由六十塊紅底木刻效果的毛澤東剪影標牌制成的偉人墻,更是蔚然壯觀,風格獨具,氣勢宏大。藏館不乏珍品,有文革前日本共產(chǎn)黨出版的《毛澤東選集》;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張世椿文革期間為揚州市革命委員會成立敬制的巨型毛澤東半身像,可謂鎮(zhèn)館之寶。
【煙標館】煙標館主人是位年逾60的退休老人,收藏11大類1000多枚煙標,從清朝同治年間的“龍球”牌、民國時的“老刀”牌、“紅妹”牌,到解放初期的“解放”牌、“凱歌”牌、“友好”牌、公私合營時的“躍進門”牌、“大警鐘”牌、“紅炮臺”牌等等,其中許多煙標我們都曾經(jīng)看到過,孩提時代摔過的香煙殼,有不少品種都在其中。煙文化同茶文化、酒文化一樣,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煙文化的代表作用,首推代表煙草商品標記的煙標,可以說煙標是卷煙工業(yè)發(fā)展的見證書、歷史的記事冊、煙文化的結晶。每一枚煙標都是一頁歷史的史詩,通過煙標可以觸摸到歷史各個時期發(fā)展的脈搏和文化。
【吳氏家祠】吳氏家祠占地215.8㎡,是古代的宗祠建筑,也是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磚木結構七架梁平房六間,三間為一幢,兩幢對面砌就。雖不顯恢宏,但卻與吳嘉紀這位平民詩人相配。安豐歷史上有兩大著名文化名人,一位是明代鹽民哲學家、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另一位就是明清布衣詩人吳嘉紀。生于1618年的吳嘉紀,自幼勤奮好學,攻讀詩書,20歲時考中第一名秀才。然而卻遇上明王朝行將滅亡,清兵入關南下之際,吳嘉紀壯志難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生活貧困潦倒,成為安豐鹽民中的一員,他不僅目睹鹽民的艱辛生活,而且親自到五灶河鹽灶燒過鹽。一家人居住在不能遮風避雨的簡陋破舊茅草屋內(nèi),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于是以“陋軒”命名他的詩集,用“野人”作為他的名號,成為布衣詩圣的獨特專利。由于他的詩作能真實地反映當時勞苦大眾的生活困境和思想感情,故稱為布衣詩人。吳氏家祠展館正集中展示了吳氏家族千年以來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優(yōu)秀家學的延續(xù)。北屋家祠,供奉的是吳嘉紀的先祖,展出的是其家譜圖表。吳嘉紀的始祖吳休早在宋代末年就從蘇州遷居安豐。吳休之孫吳謙元代成宗時(1295-1297)任京城兵馬都轄,一生勤勞謹慎,忠于職守,死于任所,袋子里毫無積蓄,只有書籍數(shù)冊而已。吳謙的兒子吳顯卿任元代嘉松府提舉司,為官清廉。任滿回鄉(xiāng)后仍關注鹽民生活,獨資修筑了青磚鋪成的新灶小街,久旱無雨時開鑿了水井“顯卿古井”,至今遺跡尚在。吳顯卿的孫子吳伯載更是通曉經(jīng)文,品行端正,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舉任常山縣令,任滿時又復留任九年,68歲時被提升京職時,他婉言謝辭,告老還鄉(xiāng),合邑百姓扶老攜幼,哭泣相送??梢哉f,由于得益于優(yōu)良家風傳承,鑄就了吳嘉紀的人品和詩魂。吳嘉紀紀念館,塑像再現(xiàn)了吳嘉紀和夫人王睿相濡以沫、艱苦與共、夫唱婦隨,鐘愛一生的情景。吳嘉紀一生寫下了1400多首反映鹽民疾苦的詩篇,民間廣為流傳著“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的不絕吟唱。,王睿同樣留下《陋軒祠》,王睿也是王艮家族一脈,為王艮曾孫輩份。吳嘉紀的《陋軒詩集》詩風直追杜甫,受到歷史名家的好評(詳見布展圖文)。吳嘉紀繼承了先祖?zhèn)鹘y(tǒng),而他的治學精神同樣滋潤了吳氏后裔。西邊小房間,展出了吳嘉紀八世孫吳佛緣、九世孫吳貽谷和十世孫吳建陵部分書畫作品。祖孫三代秉承了吳氏家風,均卓有建樹。
【回廊亭】是安豐京劇票友的室外活動場所,安豐總人口5萬3千人,其中,60歲以上12507,80歲以上2097,90歲以上247,100歲以上21人,素有“長壽之鄉(xiāng)”之稱,石板街上住著的100多位90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其中有10多位是百歲老人,他們見證了古鎮(zhèn)東淘的百年滄桑,與石板街一起構成一道燦爛的歷史文化風景,是真正的“活寶”。老人們不少都是京劇票友,每天下午或是在家,或到小區(qū)廣場,或是在古戲臺廣場,或在此文化長廊吼京劇,不僅唱《打龍袍》、《盜御馬》、《白帝城》等傳統(tǒng)京劇曲目,還自編自演現(xiàn)代京劇,整個古街上空會蕩漾老人歡樂的心聲。
【戈湘嵐故居】戈湘嵐先生1904年出生,1964年不幸病故。2014年是先生誕辰110周年,3月30日,安豐鎮(zhèn)鄉(xiāng)愁文化研究會專題組織了紀念開館活動。戈湘嵐先生少年時代才思敏捷,聰慧過人,先在安豐國民小學學習,后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南通師范附小,15歲考入上海美術學校,受到劉海粟等老師的教誨,畢業(yè)后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圖畫部工作,開始了職業(yè)繪畫生涯。1940年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尤以畫馬見長,終于成為與徐悲鴻齊名的畫馬大師,是安豐人民的赤子和驕傲?!百p神駿齋”,為戈湘嵐先生的居室。鎖殼式走馬廊檐格局,清末式樣門窗。中間明間有中堂掛軸,條屏客座,宮燈帽筒,扇面畫作,盡顯書香門第之雅。東房為寢室,古式架子床,老式衣櫥柜,榻板燈柜,銅盆馬桶,藍印花布蚊帳,緞子被面,再現(xiàn)清末民初家具用物。西房為湘嵐先生的書房、畫室,以先生生前的大書桌為主,配以文房四寶,畫資告示,努力再現(xiàn)先生作畫的歷史生活?!爸宜√谩?,是戈氏東臺一支的家族祠堂。明間為拜堂,以大禹和少康兩位戈姓的始祖作為慎終追遠的溯源,布置東臺一支戈姓的族譜簡表和祖先畫像,相應陳設一些祭祀的神器。東房間布置了戈公振和戈寶權先生的宣傳版塊,西房布置了傳承戈湘嵐畫業(yè)的戈寶棟、戈曉湘的藝術介紹?!案晗鎹辜o念館”,為座南朝北的兩層小樓,按民國時期東臺建筑的風格建造。樓下雕刻了戈湘嵐先生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布置了戈湘嵐先生生平簡表,以郭沫若先生贊譽戈湘嵐先生為“今之曹霸”的題跋配戈湘嵐的百馬圖,努力營造大氣磅礴的氛圍。樓上設為戈湘嵐先生曾經(jīng)創(chuàng)辦的學友圖畫社,作為學術研究和書畫培訓的場所,力求培養(yǎng)新人,傳承古鎮(zhèn)文化。院中的石榴樹,是戈先生幼時親手種下,至今已百余年,略有朽節(jié),也可證明它的年代之久遠。
【安豐鹽課司】鹽課司,中國古代朝廷的地方機構之一,在清朝,主要從事鹽務課稅。例如課取灶地、灘池及海鹽稅,稱為灶課。而征收對象則為鹽課司所在地之鹽場。另外,也負責解兌稅款至運鹽司。1910年代,清朝滅亡后,該機構廢除。安豐場鹽課司署亦稱衙門(主衙門大堂),是征繳鹽課和田賦的辦公廳室。也是鹽官處理糾紛的地方,其后院是正副大使的審案公堂,及宿舍、伙房和其他用房。安豐場先后歷任正副大使(含復任的)計102人,正大使74人,副大使28人,明代51,清代51人。辛亥革命,清朝政府被推翻,衙門隨之關閉,人散房空,屋宇資產(chǎn)無人管理,漸漸散失毀壞,無一遺存。河北人張仁芬出任首任安豐場大使,他在任期間嚴懲惡霸,關愛百姓,深受百姓愛戴,在他任滿之時,全場百姓苦留不得,只得沿街設香臺為他送行,并懇請他脫下一只靴子留作紀念。而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也曾先后在東臺擔任鹽官后入朝為相,這些都是在東臺歷史上的清官明吏。西廂房沙盤,是模擬的古時候燒鹽的流程,首先鹽民們先將柴草切割下來,然后選擇鹽堿性重的場地挖制灰坑,灰場和鹵井 ;將切割下來的柴草燒成草灰后,鋪曬在灰坑灰場內(nèi)經(jīng)過一天的暴曬,放至鹵井中,用海水進行澆溉,形成鹽鹵;用石蓮子測試合格后,即可進行燒制,燒鹽的工具有鍋和丿,具體差異在于產(chǎn)鹽的時間,丿底部受熱面積大,面積平均,所以產(chǎn)鹽快;官商收鹽的場景,東臺的鹽稅十分繁重,占兩淮的百分之四十七,全國的百分之三十,因此有“兩淮鹽賦甲天下,東臺課稅甲兩淮”的說法。東廂房,是對安豐幾位鹽官的介紹。
【古戲臺】是鹽課司的附屬仿古建筑,這里,每天晚上有上百名群眾在其中跳廣場舞,自娛自樂,交友健身,宣泄情緒,體現(xiàn)自我價值,引來了越來越多群眾的喜歡;這里,每逢周六和重大節(jié)假日,都有一臺民間文藝節(jié)目,村居(社區(qū))各個文化合作社挖掘民俗文化優(yōu)秀元素,為來往游客、當?shù)鼐用衤?lián)袂獻上了一臺臺精彩的表演;這里;每月3日、18日,都有全國各地的古玩經(jīng)銷商和收藏愛好者會聚,在“東淘古玩市場”與當?shù)毓磐鎼酆谜哌M行古玩藝術品交流,既為廣大藏友提供了一個交流聚會的好去處,又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和古玩愛好者,同時也豐富了廣大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東淘古玩市場成為東臺市又一重要的古玩交易市場。
【觀珍古瓷館】東臺鄉(xiāng)友、歷任上海遠洋運輸有限公司遠洋船舶政委、公司船舶管理處處長、公司工會主席、紀委書記的顏鐵觀,在得知安豐鎮(zhèn)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后,為支持家鄉(xiāng)古街的發(fā)展,創(chuàng)辦觀珍古瓷館。顏鐵觀足跡遍及亞、非、歐、南美及大洋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個港口,在廣泛接觸和比較異域文化的過程中,深感中華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癡迷古瓷20多年而不輟。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夫人馮桂珍女士的支持下,顏鐵觀深浸于潤物無聲的世界,品味著妙趣橫生的古瓷,個人藏品器形典雅,獨具特色。
【劉用明麥秸畫展示館】近50歲的安豐女藝人劉用明,有2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從小就對繪畫、剪紙、書法有著濃厚興趣。10多年前的一次游歷,她萌發(fā)了利用身邊常見的麥秸作畫的念頭,憑借一雙巧手和藝術天賦,經(jīng)過不斷摸索改進,總結出了一整套剖、刮、拉、剪、刻、熨、拼、貼等加工方法和制作工藝。她大膽吸收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表現(xiàn)手法,巧妙制作成古相典雅,富麗堂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手工藝精品。她的作品大致分三類,簡易類、工藝類、創(chuàng)意類。提起作品,劉用明得意的是“望子成龍”圖(創(chuàng)意類),圖里把龍年的吉祥寓意和母子的頭像融合為一體,惟妙惟肖。引人注目的還是她的3幅奧運麥秸圖《北京歡迎你》、《迎奧運 鑄輝煌》、《中國加油》,表達了一個普通居民對祖國的祝愿、對北京奧運會的期盼。
【吉寶軒】安豐民間古玩收藏愛好者吉志才,其藏品突出本土文化、展示安豐歷史。正屋“吉寶軒”牌匾三字,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呂誌春所題;門前清代石墩刻有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太平有象”,也叫“喜象升平”,寓意著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客廳處清朝早期“條案”,為真禪年輕時學徒所用,其上“彌勒佛”尊像,是晚清宮廷造陶瓷彌勒佛名家朱茂生的作品。天井中,清乾隆時期“石碑”上詳細記載了安豐屬東臺、東臺屬揚州的歷史,“塔座”是清朝初期和尚墳墓上的塔碑,乾隆時期“華神廟碑文”是由東臺縣正堂以及鹽政廳所頒發(fā)的獎勵銘文石碑,安豐場“東會館石碑”表明安豐以前也有會館存在,“王艮墓碑”為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的學生、云南左政徐樾所立;蘇北罕見的清乾隆時期“漢白玉照壁”“鶴鹿同松”象征著長壽福氣“福祿壽”,頂上有明代的“麒麟磚雕”、清代的“魚化龍漢白玉屋脊”,墻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江蘇學政李殷培上奏乾隆皇帝所封的圣旨“節(jié)孝”。內(nèi)廳門前刻有鳳凰趕麒麟的清代石墩,凰、麟屬公,鳳、麒為母,均是傳說的動物;廳內(nèi)正匾畫像是當時安豐大家人的家祖宗像,旁邊字畫是吳嘉紀子孫吳佛緣抄錄的毛澤東詩詞,“木條匾”為吳嘉紀子孫、安豐名醫(yī)吳樾人的作品,“黃花梨提盒”“黃花梨筆筒”均產(chǎn)于明代,清代“獨輪車”用于運鹽及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日期運送槍支彈藥。
【素食館】素食,是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習慣,素食風潮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素食對人體健康有以下益處:一是吃素可抗癌,二是吃素對心臟有益,三是吃素能增強免疫力,四是吃素使身體強健,五是吃素更長壽,六是吃素可祛斑和美膚。素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理解、重視和尊重,必將成為飲食新潮流。借助自身經(jīng)營經(jīng)驗的積累,民間藝人施衛(wèi)平在古南街開辦一家特色素食和珍稀文化藝術品展示相結合的素食館,其經(jīng)營理念是“綠色、環(huán)保、健康、慈悲”,讓客人在品嘗健康美食的同時,又能同時欣賞珍稀文化藝術品,打造一個鮮見的、特色的素食館,以特有的衛(wèi)生、低廉的價格、顧客認可的口味贏取更多的回頭客。
地址: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安豐鎮(zhèn)安東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