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洲島位于衡陽市區(qū)東南面的湘江中央,長2公里左右,寬約200多米,沙灘面積25畝,東面水域?qū)?00米,西面水域?qū)?00米。島上有庵殿、有書院、有古樹、有桃花,水少的季節(jié)還能看到沙灘。該島四面環(huán)水,島上樹木茂密,綠蔭濃蔽,環(huán)境十分幽靜,岳陽君山、長沙橘子洲、衡陽東洲島并稱湘江流域3大洲。東洲島是古衡陽八景之一。
1、珠暉塔。珠暉塔為雁城三塔之一。位于茶山坳鎮(zhèn)藕塘村,雄踞江東岸之拜亭山上。為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主持興建,耗白銀6萬兩,費時13載,于光緒丁酉(1897)年建成。塔高10丈5尺,磚石結(jié)構(gòu),七層八棱,石階旋梯。正門西南向,上方漢白玉橫額鐫刻著斗大楷書“珠暉塔”三字,兩邊漢白玉雕刻楷書對聯(lián):“高峙船山遠綿學脈,流回耒水廣助文瀾”。
2、湖南三師。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原位于衡陽江東岸晏家坪,隔江眺望是莊重雄偉的來雁塔。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曾被譽為“湘南最高學府”。創(chuàng)建于1904年冬,始為“南路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改為“湖南公立第三師范學校”,1914年改“公立”為“省立”,仍在原來的校址。1927年,學校-停辦。1928年春復學,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五中學”。1934年又改為“衡陽中學”。
3、歐陽氏故宅。歐陽氏故宅位于衡陽市珠暉區(qū)粵漢街道向榮里社區(qū)湘江東路119號,始建于清代晚期,是曾國藩的岳父歐陽凝祉的故宅。站在門前,可以看到,歐陽氏故宅是一座青灰色的古宅。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曾國藩當了官以后,為他的岳父歐陽凝祉謀得了蓮湖書院山長,即主講兼總管一職,并找了這棟宅子,讓岳父全家遷到這里居住。曾國藩在衡陽訓練組建湘軍水師時,也時常來這里小住。
4、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舊址。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舊址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衡陽市江東岸,此為湘南最早的革命學生團體的紀念建筑。 民國8年(1919)6月,在“五四”反帝-的高潮中,夏明翰、蔣先云等聯(lián)絡衡陽各校學生,發(fā)起成立湘南學生聯(lián)合會,成為湘南-的中心。1921年10月,毛澤東去衡陽,建立了黨團組織,從此學聯(lián)又成為湘南黨團活動中心。此后,中共湖南黨組織派出大批革命學生深入工礦、農(nóng)村,發(fā)展黨團組織,開展工人和農(nóng)民運動,從而促進了湘南各縣革命運動的發(fā)展,而且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領(lǐng)導骨干。夏明翰、蔣先云、黃靜源等成為著名的革命英烈。
5、衡陽雙水灣鄉(xiāng)村文化園。衡陽雙水灣鄉(xiāng)村文化園,由衡陽云野休閑農(nóng)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位于衡陽市珠暉區(qū)東陽渡栗塘村,占地1500余畝,是一個集觀光、度假、休閑、婚慶、會議、研學拓展于一體的“鄉(xiāng)村綜合體”,也是一個與農(nóng)民共生共營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受到國務院農(nóng)村工作調(diào)研組的肯定和好評,被評為湖南省五星級休閑農(nóng)莊、省五星級鄉(xiāng)村旅游區(qū)、國家四星級休閑農(nóng)莊和鄉(xiāng)村旅游示范園區(qū)。
衡陽荷葉包飯
農(nóng)村傳統(tǒng)風味美食。相傳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優(yōu)質(zhì)大米加水及生油攪拌均勻,蒸熟成飯,攤涼。雞蛋煎熟切片,香蔥切碎,瘦豬肉、叉燒肉、蝦仁、雞肉、鴨肉、香菇切細丁,加鹽混合后包入松散的飯中,再用新鮮荷葉包緊,入籠蒸熟,即成。包飯黃白相間,油潤發(fā)亮,清香四溢,松軟爽口,油而不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清心、益肺和增加食欲的功效。為一種風味獨特的藥膳保健食品,多于夏季荷葉茂盛之時食之。
牌樓湯圓
衡陽風味小吃。大米浸泡淘洗凈,加清水磨漿,入中火鍋中,加精鹽、五香粉適量、煮熟,稍冷卻,用手反復揉光揉透,姜成竹筷粗的圓條,橫切成約1厘米長的段,即或湯圓。復放入沸水鍋,加人精鹽,銷煮,帶湯舀入碗中,撒上蔥花,白胡椒粉,即成。湯清白,丸柔軟,味香辣。
常寧涼粉
常寧獨特風味食品。已有1300多年歷史。以當?shù)厣缴袭a(chǎn)涼粉藤的果心為原料制成。將涼粉果削皮、剖開、曬干,裝入布袋中用清水浸泡并反復搓揉,至果內(nèi)膠汁全部擠出;取出布袋,約半個小時后,汁水即全部凝成晶瑩透明的涼粉。食時,切成條或片,拌入糖、醋、蒜泥、辣椒等調(diào)料。涼粉晶瑩剔透,手托3厘米厚的粉塊,隔粉可見指紋,故有“六月雪”、“水晶凍”之稱。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路線:447路、137路、126路、170路公交車、東洲古渡輪渡
東洲島景區(qū)位于衡陽市南2公里許湘江中,中分湘江而偏東,其勢如弓張東向,故名東洲。又因其狀似大船北航,故又曾號船山。洲形南北長1970米,南部最寬處210米。洲上舊有明太仆寺少卿劉穩(wěn)別業(yè)地,桂王常瀛改建萬圣宮,內(nèi)塑有布袋和尚銅像,故又稱祖師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殿后廢基隙地建東洲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欽差辦理廣東防務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遷建城南船山書院于東洲,將東洲書院修葺擴建為船山書院。延請鴻儒王凱運主講,掌教10余年。曠代奇才楊度就曾在此求學。辛亥革命后,改為船山存古學堂。1922年復改為船山國學院,曾熙任院長。此后屢有改易,或作他用。今船山書院舊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