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縮寫為UIUC)創(chuàng)建于1867年,坐落于伊利諾伊州雙子城厄巴納–香檳市,是一所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該校是美國“十大聯盟(Big Ten)”創(chuàng)始成員,美國大學協會(AAU)成員,被譽為“公立常春藤”。入選英國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劃”
2023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49名,2022-23CWUR世界大學排名第22名,202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48名,2023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74名。
UIUC以理工科見長,在2022 Computer science rankings中,排名世界第二。工程學院排名美國前十。
校友和教授中有30位獲得諾貝爾獎,25位獲得普策獎。
申請費·ACT或SAT I成績單·托?;蜓潘汲煽儐巍ど暾埍怼じ咧谐煽儐?·銀行存款證明·財力證明表·藝術生補充表·護照復印件
本科:高中畢業(yè);兩篇文章;ACT/SAT;托福80以上(官網上是這個標準,但實際錄取要求更高,如果沒有90分以上不要申請),工程、商學、傳媒等學院要求托福100分以上;雅思6.5以上(單項分不低于6.0),工程、商學、傳媒等學院要求雅思7.5以上(單項分不低于7.0);藝術、舞蹈、音樂、戲劇類申請人有特殊要求。
研究生:大學本科畢業(yè);托福(有條件錄取80以上、完全錄取102以上)或雅思6.5(單項分不低于6.0);GPA3.0;GRE或GMAT;個人自薦信和學術推薦信。
注:官網上明確提示,上述為最低入學要求,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入學許可所需的標準更高。
UIUC工科專業(yè)在全球享有盛譽,幾乎所有專業(yè)均位列全美前十,其中電氣、土木、材料、環(huán)境位列全美前五;計算機專業(yè)全美第二;信息科學專業(yè)常年位居全美第一;會計學專業(yè)位列全美前三。UIUC校友創(chuàng)建或參與創(chuàng)建了特斯拉、甲骨文(Oracle)、Youtube、Paypal、AMD、Yelp等世界知名的公司和IT產品,以及JavaScript、Swift等編程語言。該校還擁有全美第二大大學圖書館。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強調學術研究,2013年,僅在科學及工程方面的研發(fā)費用就達到7.43億美元。該大學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獲得研究經費量年年在全美名列第一,SCI論文總數在全美名列前5位。位於該大學的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在高性能計算、網路和資訊技術的研究和部署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大學不僅設有逾150個研究中心、實驗室及研究所,而且教員多是國家級學術機構的杰出會員,這些國家級學術機構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等等。
約翰·巴?。↗ohn Bardeen),物理系教授,與布拉頓(W.H.Brattain)、肖克利(W.Shockley)發(fā)明晶體管,共享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利昂·庫珀(Leon Cooper)、約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創(chuàng)立低溫超導理論(BCS),共同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約翰·巴丁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在同一領域(固體物理學)中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在伊利諾伊大學任教從1951年直到1991年去世。
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集成電路(IC)的兩位發(fā)明人之一,共享200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集成電路被譽為信息時代最為重要的發(fā)明之一;1947年獲伊利諾伊大學理學學士。
安東尼·萊格特(Anthony J.Leggett),物理系教授,因超導體和超流體理論的開拓性貢獻,與Alexei A.Abrikosov及Vitaly L.Ginzburg共獲2003年諾貝爾物理獎;1983年成為伊利諾伊大學教員。
保羅·勞特伯(Paul C.Lauterbur),化學系教授,因磁共振可視化不同結構的開創(chuàng)性發(fā)現,與彼得·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共獲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1985年成為伊利諾伊大學教員。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醫(yī)學物理學家,因開發(fā)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共享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個女科學家;獲伊利諾伊大學1942年理學碩士、1945年理學博士。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Edward Adelbert Doisy),生物化學家,由于發(fā)現維生素K以及其結構和生理作用,而與亨利克·達姆(Henrik Dam)共享194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伊利諾伊大學1914年文科學士、1916年理學碩士。
文森特·迪維尼奧(Vincent du Vigneaud),生物化學家,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獲1955年諾貝爾化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23年理學學士、1924年理學碩士,并于1929-1932年在該校任教。
羅伯特·W·霍利(Dr.Robert W.Holley),生物化學家,因闡明了連結丙氨酸與DNA的精確結構,獲196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42年化學學士。
埃德溫·克雷布斯(Edwin Gerhard Krebs),生物化學家,1992年與他的合作者埃德蒙·費希爾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以表彰他們關于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為一種生物調節(jié)機制的研究;是伊利諾伊大學1940年文學士。
波利卡普·庫施(Polykarp Kusch),物理學家,因電子磁矩的精確測量而共享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33年理學碩士、1936年理學博士。
利昂·庫珀(Leon N Cooper),低溫超導理論(BCS)創(chuàng)立者之一,與教授約翰·巴?。↗ohn Bardeen)、校友約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共同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1957年在伊利諾伊大學任研究員。
約翰·施里弗(John Schrieffe),物理學家,低溫超導理論(BCS)創(chuàng)立者之一,與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研究員利昂·庫珀(Leon Cooper)共同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54年理學碩士、1957年理學博士,并于1959-1962年在該校物理系任教
菲利普·夏普(Phillip Allen Sharp),遺傳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家,因為發(fā)現斷裂基因而共享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69年化學博士。
漢密爾頓·史密斯(Hamilton Smith),生物化學家,因發(fā)現了限制性內切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中的應用,共享197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948年畢業(yè)于伊利諾伊大學高中,并于1948-1950年在該大學學習。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化學家,因酶制備和病毒蛋白質純化的貢獻,共享194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27年理學碩士、1929年理學博士。
埃利亞斯·科里(Elias Corey),因有機合成理論和方法的發(fā)展,獲1990年諾貝爾化學獎;1951-1959年在伊利諾伊大學化學系任教。
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因在發(fā)現有關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類別方面的貢獻,獲得196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伊利諾伊大學1951年的博士后研究員,并于1952-1953年在該校任客座研究教授。
列昂尼德·赫維茨(Leonid Hurwicz),因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與Eric S.Maskin及Roger B.Myerson共享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49-1951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經濟系任教。
彼得·曼斯菲爾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磁共振可視化不同結構的開創(chuàng)性發(fā)現,與教授保羅·勞特伯(Paul C.Lauterbur)共獲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1962-1964年在伊利諾伊大學任研究員。
薩爾瓦多·盧里亞(Salvador Luria),因發(fā)現病毒遺傳復制機制,與Max Delbruck and Alfred Hershey共獲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yī)學獎;1950-1959年任伊利諾伊大學細菌學教授。
魯道夫·馬庫斯(Rudolph Marcus),因有助于解釋植物光合作用的分子間電子轉移的理論貢獻,贏得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1964-197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擔任化學系教員,并在此期間完成他的大部分獲獎研究。
弗朗哥·莫蒂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因個人理財和企業(yè)融資的兩個主要理論,贏得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48-1952年在伊利諾伊大學擔任教員。
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因磁和無序系統電子結構的基本理論研究,與John Van Vleck及Nevill Mott分享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40年畢業(yè)于伊利諾伊大學高中。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因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獲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35年畢業(yè)于伊利諾伊大學高中。
2007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團隊。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授予戈爾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因為他們在建立和大力傳播人為氣候變化知識并為抵消這種變化采取基礎措施方面做出了努力。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大氣科學系的八位教員和研究科學家參加IPCC工作,并被該組織公認對獲諾貝爾獎作出重要貢獻,其中Donald Wuebbles和Michael Schlesinger兩教授因他們在工作中的領導角色被IPCC頒發(fā)特別證書。
十九世紀中葉,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認識到從殖民地時期繼承的學院式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進步,開始呼吁舉辦實用的工業(yè)和農業(yè)教育。1857年,伊利諾伊學院的喬納?!ぬ丶{教授聯合佛蒙特州的眾議員賈斯廷·莫里爾在國會提出由聯邦政府贈地開辦農業(yè)與機械學院的議案。議案在國會得到了通過,但是為布坎南總統所否決。1861年,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林肯成為美國總統,12月,莫里爾再次提出同樣內容的議案。國會通過后,1862年經林肯總統簽署,正式生效。這就是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里爾法案”。
根據這項法案,1863年2月,伊利諾伊州得到了48萬英畝的土地,并于1867年選址在厄巴納市創(chuàng)建了一所大學,校名為伊利諾伊工業(yè)大學(Illinois Industrial University)。大學第一任校長同時也是創(chuàng)始人的約翰·密爾頓·格雷戈里(John Milton Gregory)想將學校創(chuàng)建成一所注重文理教育的想法,在當時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所有人包括州議會和伊利諾伊州的公民都想將學校建成一所“工業(yè)技術學?!?。學校于1868年3月11日正式開學,最初只有兩名教員和77名學生。盡管格雷戈里在任校長13年之后辭職,但他注重文理教育促使學校一開始便向綜合性大學發(fā)展,他的貢獻至今仍為學校所稱道。1885年,在學生和校友的強烈要求下,學校改名為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得益于所在地區(qū)的寧靜環(huán)境和便捷交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到二十世紀初期,全校學生人數超過2300名,已經快速成為美國的主要公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聲譽傳遍了全美。
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但是二十世紀仍是美國,也是該校的大發(fā)展時期。1946年學校在芝加哥的舊海軍碼頭設立一所初級學院。1900年,全校學生人數為2300名。到1947年,注冊學生人數已經達到15500人。出于學校發(fā)展的考慮,伊利諾伊大學先后于1896年和1897年將位于芝加哥的獨立的藥學院和內外科學院收歸門下;1901年又合并了芝加哥的哥倫比亞牙醫(yī)學院。1913年,這三個學院正式成為伊利諾伊大學在芝加哥的衛(wèi)生科學中心。通過此舉學校的系科設置趨向于完整。后來學校又分別在1953年和1963年建立了護理學院和聯合保健學院。這兩所學院連同衛(wèi)生科學中心于1965年成為伊利諾伊大學醫(yī)學中心。1961年,舊海軍碼頭的初級學院增設四年制本科課程,1965年搬遷至芝加哥市中心,成為伊利諾伊大學的芝加哥環(huán)區(qū)分校。1982年該分校與醫(yī)學中心合并成為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1995年7月1日,位于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的州立桑格蒙大學(Sangamon State University)成為伊利諾伊大學的第三所分校-斯普林菲爾德分校,從而形成如今的伊利諾伊大學。
經過近一百五十年的發(fā)展,伊利諾伊大學已經是全美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伊利諾伊大學一直聲稱,“伊利諾伊大學屬于全體伊利諾伊人民”,“一所大學,三所分?!?,“一個歷史目標:為公眾服務”。學校從建校開始延用至今的?;丈香懣讨恰皩W習、勞動”的校訓以及耕地的犁與打鐵的錘子和鐵砧,可以想象其深刻涵義。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占地4552英畝(主校區(qū)1783英畝),擁有來自119個國家的43603名在校學生,現有教師2729名、員工8314名,能提供150多個領域的5000多門課程。學校圖書館擁有2400多萬冊圖書資料,成為美國第五大圖書館,在美國大學中位列第二,僅次于哈佛大學。學校有學生社團1000多個,超過45個自發(fā)性的組織,30多個教學大禮堂(其中最大的多用途禮堂有16500個座位),6個博物館和展覽館,40個體育俱樂部,14個體育場館(其中的紀念體育場可容納6.2萬人)。學校還擁有一個機場(Willard Airport)、433英畝森林保留地、占地1500英畝的阿勒頓(Allerton)公園。
伊利諾伊大學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早在1906年,校長愛德蒙·詹姆斯致信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建議將庚子賠款用于發(fā)展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后來發(fā)展為庚子賠款獎學金,諸多的中國學生得以留美深造,而在1911-1920年,伊利諾伊大學收留和培養(yǎng)了多達1/3的早期留美中國學生,是對中國學生最友好的大學之一。
2021年2月6日,發(fā)起成立世界鈣華自然遺產研究與保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