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wù),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倍烬R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wù),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彼浴捌揭捉恕北局刚蔚耐ㄋ缀喴???墒堑搅颂瞥?,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yōu)橹笧槿颂幨赖膽B(tài)度,有時也指文章風(fēng)格淺顯易懂。
平易近人:比喻態(tài)度溫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原作“平易近民”。
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平易近人,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指人或文章等。
近義詞:屈己從人、和藹可親、虛懷若谷、藹然可親、一團和氣、平易近民、和善可親、謙虛謹(jǐn)慎、心懷若谷、和顏悅色、大智若愚。
反義詞:飛揚跋扈、咄咄逼人、出言不遜、目中無人、凜然難犯、杵倔橫喪、敬而遠(yuǎn)之、凜若冰霜、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目空一切、飛揚撥扈、耀武揚威、灸手可熱、炙手可熱、跋扈飛揚、擺架子、不可向邇、拒人千里、高視闊步、傲岸不群、自高自大。
一般來說三者都可形容態(tài)度溫和,不同在于:
1、“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親近的意思;并多用于長輩;不用于小輩;“和顏悅色”沒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于長輩。
2、同樣形容溫和時;“和顏悅色”偏重于臉部表情;“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偏重于態(tài)度作風(fēng)或表示人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