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公園內有水面約300余畝、綠地約605畝、建筑面積6670平方米。晉祠公園承擔著植物栽培與研究、管理與養(yǎng)護、休閑娛樂的功能,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園內栽植有銀杏玉蘭、牡丹、水杉等49科,134種,40000余株名貴花木。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晉祠公園呈自然式布局。主要景點有伏龍山、圣母殿、九龍湖等景點。
晉祠公園呈自然式布局,以園林植物為主,晉祠公園正門牌匾中的“晉祠”二字取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之銘并序》,楹聯(lián)“臨汾川而降祉,構仁智以棲神”,西向匾額“宗唐發(fā)韌”是中國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領先生所寫的篆書;園內沿中軸線,依次為唐園、飛龍閣、龍興晉陽、德隱齋東園等景點,南部有臺驗澤、趙梅生美術館、晉文公藝術博物館等北部有九龍湖、月季園、牡丹園、陶然村、雨花寺等。
伏龍山是園內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題書“伏龍山”,山腳有石洞流水,水從石龍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兩羅漢,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邊石虎飲水,狀貌惟妙,情趣橫生。
晉祠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宋代天圣年間,保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塑像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和服飾藝術的資料。
唐碑亭,在關帝廟門外西側與唐叔虞祠廟門外東側之間,唐碑亭又名“貞觀寶翰亭”,原僅一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賈奉命,擴建為三間,此亭是為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二十年(646年)所撰并書的《晉祠之銘并序》一碑而建的。
難凸顯老泉亭建于泉眼上,位于水母樓東,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創(chuàng)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建,亭長4.2米,寬4.8米,為八角攢尖頂,高9米,面積85.17平方米。斗拱昂嘴的做法,突顯明代特點,而間架依然保留著北齊風格,亭內泉眼深約10米,砂石砌筑,泉口圍以木欄桿,游人可憑欄觀賞晶瑩透明的泉水。
圣母殿一側,挺立著一棵周代古柏,歷經(jīng)近3000年依然枝干蒼勁,郁郁蔥蔥,周柏高18米,樹圍5.6米,向南傾斜,臥于撐天柏之上,形似臥龍,又稱“臥龍柏”,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游晉祠時作詩云,“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
晉祠公園西北部有仙翁閣,又稱紅閣,因閣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得名,此閣創(chuàng)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還有北極閣,這座明代創(chuàng)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樸端莊,典雅不俗,底洞門有“古唐”題刻,陶然村別居一角,亭秀閣明。
圣母殿內完整保存了43尊彩繪泥塑,圣母邑姜像頭戴鳳冠,霞帔珠纓,端莊高貴,42尊侍從像對稱分列于圣母神龕兩側,有的奉文印翰墨,有的灑掃梳妝、奏樂歌舞,這組塑像寫實傳神,對研究宋代宮廷生活、衣冠服飾和彩塑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牡丹園位于晉祠公園中部,面積10余畝,種植牡丹7000余珠,近260個品種,是目前太原市品種最多、面積最大的牡丹園。
九龍湖是晉祠公園的一大看點,從高空俯瞰,晉祠公園九龍湖湖心島呈“愛心”形狀。
西周初年(前11世紀——前771年),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于唐,稱唐叔虞。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臨汾翼城一帶,后來叔虞宗族的一支由翼城遷至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并在在懸甕山下晉水源頭建祠造像,稱之為唐叔虞祠。虞的兒子燮[xiè]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
天保年間(550~559年),在晉祠“大起樓觀,穿鑿池塘。
北齊天統(tǒng)五年(569年),崇尚佛法的北齊后主高瑋,游覽晉祠后,隨即改晉祠為大崇皇寺。
隋開皇六年(581~586年),在晉祠西南方,開始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太平興國碑”記事。
清順治四年(1647年),巡撫申朝紀修晉祠山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對晉祠多次擴建與維修,重建鎖虹橋。
2019年,太原市文物局以梁衡先生的《晉祠》為主題內容,在晉祠公園內用北京青白石創(chuàng)作設計石雕碑刻。
2020年,晉祠公園南湖湖心島的晉文公祠建成并面向游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