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塔又名鹿峰塔、德星塔,位于鹿峰山頂。宋治平年間,進(jìn)士孫頎為桂陽監(jiān)使時始建,后傾覆。明嘉靖十年(1531年)復(fù)建,萬歷元年(1573年)竣工。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七級八面,高30.18米,第一層直徑11米多,塔身中空,有階梯可繞行至頂層。每層每面有券門或假券門,層與層之間飛出短檐,轉(zhuǎn)角處嵌有石枋,似檐之翹角,每一翹角上吊一銅鐘,微風(fēng)吹拂,鐘搖鈴響,叮叮悅耳。塔頂有鑄鐵相輪及寶瓶。在湖南省明代磚塔中,東塔別具一格?,F(xiàn)為湖南省省級重點保護(hù)文物。如今,與鹿峰寺、鹿峰晚照、拙翁巖、歐陽海塑像等景點合為東塔公園。在桂平市區(qū)東4公里、潯江岸邊,隔江與賓山寺相對峙。明萬歷年間(1573—1620)知縣劉萬安建,成二級而卒。崇幀年間(1628--1644)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增建成9級。東塔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底徑12米,高約50米。塔身每層疊澀棱角重檐,檐頂平座一周。東北和西北面開圭角形門,其余各面設(shè)圭角形假壺門。頂置銅葫蘆,塔內(nèi)木樓板和木板樓梯登頂。有“東塔回瀾”之稱。
東塔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寶山腳下住著一個窮苦青年,名叫周郎,常于舂陵水捕魚為生。有一天,南海龍王三女龍梅到舂陵水戲水,見周郎生得俊秀,便化作在河邊尋豬草的村姑,天天給周郎提魚簍,一同游玩。日久生情,龍女便出一上聯(lián)要周對下聯(lián),試探周郎的才華,上聯(lián)是:“峰上栽楓,風(fēng)卷楓動峰不動?!敝芾伤妓饕粫鸬溃骸爸廾娌粗?,周撐舟移洲不移?!饼埫窅蹜z周郎才貌,許以終身。此事被巡河夜叉得知后報告龍王。龍王大怒,派兵捉拿龍梅問罪,又在舂陵水里興風(fēng)作浪,發(fā)大水淹沒沿岸莊田。龍梅見百姓受害,周郎受苦,拔碧玉釵擲入河中,頃刻出現(xiàn)一座大山擋住洪水,玉釵又變?yōu)榍嫣熘柫⑸缴?,周郎把船飄到山邊拴在柱上,百姓與周郎始得安然。
廣西境內(nèi)與東塔同時興建的古塔,很多已坍塌不存,而東塔建立后,歷經(jīng)地震的搖撼,雷電的襲擊,風(fēng)雨的蕩滌卻巋然不動,是何奧秘?原來東塔極為雄偉堅實,全塔采用磚木結(jié)構(gòu),基底用每塊數(shù)百斤重的基石深砌至石層,基礎(chǔ)無比堅固。墻垣堅厚,底徑12米,墻厚4米,塔高50米,八面空心錐形,有門進(jìn)出,每層均有通風(fēng)之孔,每級的填心拱門漆以銀珠,八角用銅絲串吊風(fēng)鈴,塔尖用千多斤重的銅葫蘆罩頂,起著防雷避電襲擊作用。
東塔四周的水光山色,景致天然。遠(yuǎn)處,西山飄來松濤茶香;近處,潯江似碧玉羅帶,環(huán)繞塔旁。對岸的賓山,濃郁蔽日,充滿生機。而最令人神往的奇景是東塔回瀾。東塔回瀾是潯州八景之一。此景最妙處是四季有別,早晚不同。冬春晴天,早上旭日東升,塔影橫跨潯江,襯著緩流層疊的波浪,塔身上尖下圓,八面棱角光照不同,斜影返照對岸賓山的濃陰,這時陽光微紅,水色銀白,濃樹綠蔭回環(huán)起伏,便天然地形成五顏六色的百褶裙,時聚時散,在江水浮動,蔚為奇觀。夏日,江水暴漲,塔的上游是銅鼓灘,牙石作聲,漩渦倒轉(zhuǎn),驚濤回蕩,長達(dá)數(shù)里,把東塔在潯江江中的倒影分為幾節(jié),浮游江面,浪高處依稀可見塔尖,銅葫蘆也時隱時現(xiàn),隱多于現(xiàn)。別具一番奇異景象。秋日,和風(fēng)日麗,晚霞夕陽斜照東塔,倒影返照潯江,波浪時起時伏,呈現(xiàn)著各種不同的變化。一忽兒塔影像九節(jié)鋼鞭,時斷時邊;一忽兒又像弧形彎子,酷彎子射月。
東塔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至1627年),由知縣劉萬安倡議建立。建成二層之后,劉萬安病故。群眾懷念他建塔功跡和善政,于東塔立“遺愛碑”。崇禎年間(公元1628至1644年)由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建至九級。從建塔至今,風(fēng)雨滄桑,已歷經(jīng)四百余年。
東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底徑12米,高約50米,為廣西第一高塔。塔古樸厚重,每層均有主角式拱門8個,其中兩個是真門,6個是假門。塔內(nèi)有木板樓梯,可直登塔頂。塔頂裝飾有銅葫蘆。塔外在起級處,用青磚砌成疊結(jié)式棱角牙紋飾,涂以朱砂,每級拱門涂銀朱。雨過天晴,紅白相間,十分耀眼。
塔下為潯江楊急灘,水下暗礁遍布,江流洶涌,波瀾起伏,回環(huán)激蕩,塔影搖曳,此即有名的“東塔回瀾”一景。
東塔還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口碑傳說。一說是為了繁榮桂平文化。塔形下圓而上尖,形狀似筆,人們稱塔為文筆,東塔建于潯江之畔,寓意將文筆飽蘸潯江之水,譜寫桂平燦爛輝煌的文化和詩篇,另一說,桂平是個竹筏之地。黔郁雙江滾滾東流,竹筏極易被洪水沖走。建立東塔,像撐竿插住竹筏,使洪水無法沖走;再一說是求得四峰并峙,相互輝映。整個桂平縣境,山峰林立,南有白石雙蜂,西有思靈、馬麗,北有紫荊、五指,唯獨東方缺少屏障,在東面建立東塔,讓塔尖直沖云霄,群峰相對,達(dá)到四方平衡。
東塔回瀾是桂平歷史上有名的八景之一。也有兩種傳說。一說是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塔影橫跨潯江。因塔身上尖下圓,八面棱角光照不同,潯江水面又波浪滔滔,因而塔影浮江,曲折回環(huán),頗似波瀾起伏;另一說是潯江居于銅鼓灘底下,水中到處是暗礁,而黔郁雙江匯流,河水湍急,潯江滾滾東去,水流石阻,揚瀾回轉(zhuǎn),不斷起伏,長達(dá)數(shù)里,成為奇觀,遂稱為東塔回瀾。
歷代詩人墨客,為東塔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明朝楊大節(jié),在《東塔詩》中寫道:瞻依青帝擎玉柱,旋轉(zhuǎn)蒼龍帶月鉤?!鼻宄递x文則贊曰:“光搖雪浪江云碧,影落秋濤煙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