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因為巴黎爆發(fā)天花疫癥和瘟疫,大批巴黎居民死亡,而地面的公墓面積嚴重不足,于是決定挖坑,將死者埋進土中,一個月后再把剩下的骨頭拿出來填進地下坑道和一些地下建筑中,于是部分地下隧道便會通往這些放滿骨頭的地下建筑中。到了20世紀初,工人們繼續(xù)發(fā)展著隧道的復雜度,他們進一步開發(fā)隧道,將其作為電話線的通信管道,如今這些電話線已經被廢棄,但是由于成本問題,政府寧愿將他們就地放置也不去收拾,所以我們可以在兩段隧道中看到旁邊滿布的一排排電纜線。在二戰(zhàn)的時候,這些錯綜復雜的地下通道被用于自由法國的秘密指揮部,一個地下大廳曾被用作戰(zhàn)時避難所。
舉世聞名的巴黎地下墓穴原來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整個地下墓穴占地1.1萬平方米,1994年,巴黎政府將300公里地下隧道中的1公里左右開放為參觀區(qū)域,陰森潮濕昏暗的地道高約2到3米,一邊是石墻,另一邊就是成堆的骨頭,當中寬度僅2米左右。
墓區(qū)面積有六七個街區(qū)那么大,卻沒有導游講解,石壁上只是草草地刻了幾行文字說明。沿著130級臺階盤旋而下,光線逐漸暗淡。墓區(qū)內部為石灰石基巖構造,如同城堡一般堅固,而里面的氛圍卻叫人心驚肉跳。
墓區(qū)里的骨骸看似備受冷落,無人問津,其實以前并非如此。數個世紀前,巴黎市民和亡故者們還一直比鄰而居,相安無事,直到1418年的天花病大爆發(fā)中,有5萬具尸體須在6周內及時處理,情況才有所改變。
當時,普通百姓幾乎得不到一小塊安息之地。20個教區(qū)的死者都被集中在巴黎中央市場旁的“平民公共墓地”內,裹上白布后草草埋入地下。數周后,尸體的皮肉開始從骨骼上脫落,人們再把尸骨挖出來以掩埋更多的尸體。清理出來的尸骨則由板車馱運到墓地附近,任由日曬雨淋。
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展,墓場在變大,尸體也越堆越高,有時竟要挖出30英尺深的墳坑。人們開始擔心瘟疫爆發(fā)。1780年5月4日,一處公共墓穴破裂,致使墓內尸體分解的液體沿著大道流入附近住戶的地窖。1785年11月9日,路易十六頒旨,將平民公墓內的尸骸悉數遷往新址。選址權交給了采石場勘察大臣。他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蒙蘇里平地下的幾個石灰石場。經修繕和加固,它們連成一個地下墓場,并由3名神父做完彌撒后于17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大量尸體的轉運在夜晚或黃昏時分進行。
那些尸骸由井口狀豁口直接丟進了地下墓場。這項艱巨的工程夜以繼日,從1786年春一直持續(xù)到1788年初。此后近百年里,其他墓場里的尸骨也被遷移至此。1859年,正當巴黎市經歷著拿破侖三世的重大改革、喬治-尤金·奧斯曼組織興建舉世聞名的林蔭大道之時,更多的墳地不得不另遷新址。從1842年至1860年,共有800多車尸骨運入這個地下墓場。死者們的個人身份均無從查考,而其來歷——原墓場的名稱和遷移日期——都被保存下來。如今,那些由全市各個麻風病區(qū)、修道院和醫(yī)院遷移來的尸骨前,都立有石碑,記載得非常清楚。
毫無疑問,法國名人也多長眠于此。其中,有諷刺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哲學家孟德斯鳩和帕斯卡、科學家拉瓦錫、詩人兼作家拉封丹、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及其政敵丹東、女作家賽維妮、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甚至還有莫扎特的母親。
地下墓區(qū)不僅是亡靈們的安息之地,更由于它在動亂年代中庇護了眾多生靈而籠罩上傳奇色彩,1871年爆發(fā)了巴黎公社起義。失敗之后,許多起義工人躲入墓區(qū)逃生。不料,政府軍竟聞訊而至。他們打著火把四處搜查,還封死墓區(qū)出口,對幸存者進行了血腥鎮(zhèn)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法國抵抗組織也曾與這些尸骸為鄰,將總部機關秘密設立于此,謀劃出了埋葬法西斯的雄圖大略!
墓區(qū)的負責人讓-皮埃爾·維萊姆,對待工作極端認真。他整天在墓區(qū)內來回巡視,非常熟悉那些由顱骨和脛骨壘成的高墻,以及用希臘文、拉丁文和法文撰寫的石碑,其中不乏拉辛、荷馬、維吉爾、賀拉斯、盧梭和《圣經》里的名言。例如,這里有《奧德賽》的名句:“辱沒亡靈,天誅地滅!”還有賀拉斯的警言:“切記,每一天都是你的末日?!?/p>
盡管地下墓區(qū)令人毛骨悚然,可是對那些具有藝術沖動的人而言,它始終有著特殊魅力。1861年,攝影大師費利克斯·納達爾用膠片記錄下這個地下世界。在其中的一張相片里,某工人正推著輛滿載頭骨的小車。當時,由于光線暗淡,每次曝光都得花上20分鐘,納達爾只好用模特兒扮成工人模樣。
地下墓區(qū)也曾經是尋歡作樂的場所。1897年4月2日,這里就曾為100多名學者、藝術家、作家和巴黎的各界名流秘密舉辦了一次音樂會,45位音樂家分別演奏了肖邦和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圣-桑的《死神舞曲》等。不料,這個音樂會被報界披露后,引來一片指責,導致墓區(qū)的兩名負責人引咎辭職。
1897年的“地下音樂會”事件只是一個開頭。以后,每逢12月的圣巴爾伯日(專為紀念工匠和礦工們的守護神),礦業(yè)大學的近200名學生獲準進入地下墓區(qū),舉行盛大的聚會。他們可以在墓區(qū)里盡情吃喝,隨意參觀,惟一的限制就是事后須將場地清掃干凈。
地下墓場的變遷,頗具諷刺意味。巴黎圣母院、盧浮宮等宏偉建筑均由早期采石場內的石塊建成。往昔不見天日的地底頑石,今朝成了世人景仰的大廈;然而,巴黎的建造者和設計者們——幾代建筑師、勞工、商賈、士兵和農民——如今卻長眠地下,不為人知。
1April–30September:
Monday
10.00–18.30
Tuesday
10.00–18.30
Wednesday
10.00–18.30
Thursday
10.00–18.30
Friday
10.00–18.30
Saturday
10.00–18.30(23.00July-Aug)
Sunday
10.00–18.30(23.00July-Aug)
LastAdmission:45minutesbeforeclosing
1October–31March:
Monday
10.00–17.30
Tuesday
10.00–17.30
Wednesday
10.00–17.30
Thursday
10.00–17.30
Friday
10.00–17.30
Saturday
10.00–17.30
Sunday
10.00–17.30
LastAdmission:45minutesbeforeclosing
Closed:1stJanuary,1stMayand25thDecember
1、這里沒有廁所和衣帽間
2、溫度為14℃
3、不建議患有心臟或呼吸衰竭、敏感的人、兒童及行動不便的人前往,14歲以下兒童須由成人陪同。
乘坐地鐵4、6號線至Denfert-Rochereau站下車即到。
1786年,巴黎瘟疫橫行,衛(wèi)生情況緊急。當時,人們習慣死后葬在家附近街區(qū)教堂的墓地,這些墓地尸滿為患,被挖掘了好幾層,人們?yōu)榱寺裨嵝碌氖耪?,將以前地下的白骨都掘出地面,尸骨真的是滿到溢出來了。當時的警察局長為了解決公眾衛(wèi)生危機,毅然決定將市區(qū)的公墓全部翻出,把埋葬的尸骨全部轉移到地下的廢棄采石場。
這項工程由教士們來操作,工作量比預料得要大,竟到1810年才正式完成,堆放的尸骨大約在600萬到700萬具之間。因為太多尸骨無法相配,有一些已經找不到頭顱,碑刻上幾句拉丁文的銘文。
當走進這些地道時,除了感嘆地道本身的通達,更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較整齊的骨頭墻,碎骨頭則用來填充,而頭蓋骨則在大腿骨組成的墻上鑲了幾道邊。在這里骨頭好像是客觀存在的創(chuàng)作素材,讓人忘記他們曾經是血肉之軀,是靈魂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