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政府廣場具備市政廣場和市民綠陰休閑廣場的雙重功能。白天,這里游人如織,漫步廣場上,人們能夠體會沈城獨有的氣質和魅力;每到夜幕降臨,這里又有兩三千市民到廣場休閑、健身、娛樂。
市府廣場由升旗廣場、太陽鳥廣場和南廣場三大部分組成。
由于沈陽市地鐵建設的需要,位于市政府廣場的太陽鳥雕塑于2010年8月24日搬遷至新樂遺址。
1913年火車從今老北站方向駛來,以今小西邊門北側為終點站,具體位置大約在今市府廣場北端,車站原址是奉天省立第五小學,改學校的三棟平房為站房,稱奉天城站。奉天城站廣場的位置就在火車站以南,小西邊門有軌電車站以北之間的空地上,這個廣場據(jù)說當時被稱作“中心廣場”,這個時期就是市府廣場初步形成時期。
1930年后火車站遷往遼寧總站(原老北站),遼寧總站成為終點站,失去作用的奉天城站車站隨之拆除,附近的商場也逐漸荒廢了,不過電車小西邊門車站繼續(xù)使用,后來市政公署大樓建成,廣場繼續(xù)擴建。這樣,如果最遲從1913年算起,市府廣場最少也有103歲了。
1929年東北易幟后,奉天市政公所改稱沈陽市政公所。1931年“九·一八”后,沈陽市政公所被迫解體,日本人接管了公所稱為奉天市政事務所。1937年,日本占領者建起了奉天市政公署大樓(今原市府大樓),從此,這里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沈陽人民的行政中心。1946年3月國民黨進入市政大樓,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市政大樓成為沈陽人民政府辦公大樓。樓東廣場成為人民廣場。
1998年起太陽鳥塑像矗立,構成了廣場的三大部分:北部升旗儀式,中間太陽鳥,南部隕石。2013年經過3年的施工,廣場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市民面前。太陽鳥、隕石不在,代之而起的是黑花崗巖打造的盛京八景、音樂噴泉和十個清文化主題景觀燈柱。夏天兩三萬市民云集這里,跳舞、唱歌、健身操、放風箏、遛彎、健步走、閑聊……地下四層通道保證了地鐵順利通過,同時也聯(lián)接了市府大路東西兩段。這種廣場加公園式的設計,使市府廣場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成為廣大市民歡樂的海洋。
自2015年11月2日起,中共沈陽市委從沈陽市沈河區(qū)青年大街150號、沈陽市人民政府從沈陽市沈河區(qū)市府大路260號,一并遷至沈陽市渾南區(qū)沈中大街206號(郵編:1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