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于海拔1400-1550米得落葉闊葉林下。喜生長于空氣濕度80%、郁閉度0.5以上的林緣;喜排水良好,生長于具有一定坡度或懸崖峭壁的石縫中;土壤為暗棕色森林腐殖土,土層深厚肥沃。分布地帶靠近渤海和日本海,夏季受海洋季風(fēng)影響,雨量充沛,氣溫與濕度適宜;冬季受大陸氣團(tuán)控制,氣候寒冷,積雪深厚,結(jié)冰期長.該地帶年平均氣溫約為-2.9℃,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約為-20.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約為13.7℃,無霜凍期約為90天。
刺參伴生喬木主要有紅松、魚鱗云杉、臭冷杉、長白落葉松、紅皮云杉、東北紅豆杉、偃松、楓樺、岳樺、花楸、花楷槭、青楷槭等;伴生藤本植物有狗棗獼猴桃、東北雷公藤等;伴生灌木有西伯利亞刺柏、牛皮杜鵑、毛氈杜鵑、篤斯越橘、大葉小檗、瘤枝衛(wèi)矛、光萼溲疏、東北山梅花、刺薔薇、長白薔薇、藍(lán)靛果忍冬、刺五加、東北茶藨、庫葉懸鉤子等;伴生草本有舞鶴草、山酢漿草、石松、北重樓、藍(lán)果七筋菇、嗩吶草、翼果唐松草、長白金蓮花、白山罌粟、杉蔓石松、星葉蟹甲草、北野豌豆、大葉章、小葉章等。
分布于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吉林(長白山)。北起烏蘇里江以東的錫霍特山南部,南至長白山脈,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分布帶。
多年生草本;莖單1或2-3分枝,高(10-)20-50厘米,上部疏被縱列柔毛?;~線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0.5-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邊緣有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卵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
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徑3-5厘米,含10花以上,有時達(dá)20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shù)花存在;總苞苞片4-6對,堅硬,長卵形至卵圓形,漸尖,向上漸小,邊緣具多數(shù)黃色硬刺,基部更多;小總苞鐘形,無柄,長8-10毫米,脈明顯,頂端平截,被長柔毛,并具長短不一的齒刺15條以上;花萼筒狀,下部綠色,上部邊緣紫色,或全部紫色,長7-9毫米,裂口甚大,達(dá)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齒刺數(shù)目一般為5,有時可達(dá)10枚以上,排列不規(guī)則;花冠紅色或紫色,徑7-9毫米,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徑約3毫米,長2-2.5毫米,外彎,被長柔毛,裂片5,倒心形,長3-4毫米,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qiáng),花絲較短,著生于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果柱形,長4-6毫米,藍(lán)褐色,被短毛,具皺紋,頂端斜截形?;ㄆ?-8月,果期7-9月。
每年挖樹的兩個側(cè)面根。斷根處應(yīng)距主根20厘米以外,選擇根徑1厘米以上的側(cè)根采挖,挖出的根洗凈后剝皮曬干。加工成20厘米左右小段,曬干后捆成小捆供藥用。也可采收后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曬干裝袋保存。
可在8月份,葉片展平而又鮮嫩時采摘,及時風(fēng)干。
在頭年秋落葉后,依據(jù)需要離地面5-10厘米割莖,按收購部門的要求加工即可。第二年春天可萌發(fā)新株。割莖時要適當(dāng)?shù)谋A裟笜洹?/p>
在7-8月,當(dāng)果實變成黑紅色表示種子成熟,即可采收。采下的果實曬干后去除枝梗、雜質(zhì),裝布袋或麻袋保存。如果留作種子,果實采下后應(yīng)放在水中浸泡3天,再將種子搓出來,用水洗法清除果皮、雜質(zhì),洗凈種子,然后撈出置于曬架上晾干備用。禁止用火炕或烘干箱烘烤,以免種子烘熟,影響發(fā)芽率。
刺參的無性繁殖是可行的,但離開其適生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易成活。刺參是淺根性樹種,無性繁殖時根莖不易埋的太深,最深不能超過3厘米,在濕潤土壤上2厘米即可,無性繁殖的最佳段是老齡段。刺參切干移栽成活率較高,移栽一般不受苗齡影響,埋干、扦插都能活,激素對扦插成活有一定的促進(jìn)作用,以頂枝扦插成活率較高。
該種根、莖為強(qiáng)壯劑及興奮劑,它的興奮作用與人參相同,故有東北刺人參之稱。全植株均可入藥,性味辛、苦、溫??芍髦紊窠?jīng)衰弱、抑郁癥、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糖尿病、低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