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于海拔72-3000米的山谷森林中。在中國河南,分布于伏牛山、大別山和桐柏山區(qū),生于海拔700-2000米之間的山坡雜木林中,以伏牛山區(qū)分布最為集中。梾木在陽坡或半陽坡下部生長旺盛,位于群落上層。伴生喬木有山核桃、膀胱果、黑榆、四照花、房縣械、銳齒槲櫟、金錢槭、臭椿等;伴生灌木有接骨木、楤木、棣棠、山梅花、八角楓等;伴生草本主要有耐蔭的南星、水金風(fēng)仙、黃精、貫眾、活血丹等;藤本植物有中華獼猴桃、南蛇藤、蛇葡萄等。
梾木為亞熱帶山地森林樹種,生態(tài)適應(yīng)性極強。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深厚肥沃土壤。能耐寒冷,耐干旱和瘠薄土壤,在分布區(qū)也常散生于向陽山坡的中上部,陡坡、巖石縫隙等土壤干瘠之處,只是樹體比較低矮,生長速度緩慢;能忍耐-20℃以下低溫。喜光性樹種,幼苗也不耐蔭,在分布區(qū)的疏林、林緣及灌叢草地,均可見到種子更新小苗,生長發(fā)育良好。
分布于緬甸、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肅南部、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寧夏、陜西、山東南部、四川、臺灣、西藏和云南等省區(qū)。
喬木,高3-15米,稀達20-25米;樹皮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枝粗壯,灰綠色,有稜角,微被灰色貼生短柔毛,不久變?yōu)闊o毛,老枝圓柱形,疏生灰白色橢圓形皮孔及半環(huán)形葉痕。冬芽頂生或腋生,狹長圓錐形,長4-10毫米,密被黃褐色的短柔毛。葉對生,紙質(zhì),闊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稀近于橢圓形,長9-16厘米,寬3.5-8.8厘米,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稀寬楔形,有時稍不對稱,邊緣略有波狀小齒,上面深綠色,幼時疏被平貼小柔毛,后即近于無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或有時疏被白色平貼短柔毛,沿葉脈有淡褐色平貼小柔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出,側(cè)脈5-8對,弓形內(nèi)彎,在上面明顯,下面稍凸起;葉柄長1.5-3厘米,淡黃綠色,老后變?yōu)闊o毛,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基部稍寬,略呈鞘狀。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寬8-12厘米,疏被短柔毛;總花梗紅色,長2.4-4厘米;花白色,有香味,直徑8-10毫米;花萼裂片4,寬三角形,稍長于花盤,外側(cè)疏被灰色短柔毛,長0.4-0.5毫米;花瓣4,質(zhì)地稍厚,舌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毫米,寬0.9-1.8毫米,先端鈍尖或短漸尖,上面無毛,背面被貼生小柔毛;雄蕊4,與花瓣等長或稍伸出花外,花絲略粗,線形,長2.5-5毫米,花藥倒卵狀長圓形,2室,長1.3-2毫米,丁字形著生;花盤墊狀,無毛,邊緣波狀,厚約0.3-0.4毫米;花柱圓柱形,長2-4毫米,略被貼生小柔毛,頂端粗壯而略呈棍棒形,柱頭扁平,略有淺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或倒圓錐形,直徑約1.2毫米,密被灰白色的平貼短柔毛;花梗圓柱形,長0.3-4(-5)毫米,疏被灰褐色短柔毛。核果近于球形,直徑4.5-6毫米,成熟時黑色,近于無毛;核骨質(zhì),扁球形,直徑3-4毫米,兩側(cè)各有1條淺溝及6條脈紋?;ㄆ?-7月;果期8-9月。
梾木播種后約30天左右開始出苗,出苗期應(yīng)保護土壤濕潤,干燥時應(yīng)及時通過床溝澆灌。苗木出齊后的1個月內(nèi),地上部分生長十分緩慢,高生長量僅占全年生長量的8%左右,而地下根系擴展非常迅速。此期間要加強松土、除草和澆水;并注意防治小地老虎、螻蛄類害蟲對幼苗的危害;可追施尿素1次,每畝追施3-5千克即可。5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正是中國河南各地高溫多雨、光照充足的季節(jié),也正是梾木的快速生長期,此時期苗木的高生長和地徑生長量分別占全年生長量的78.8%和59.1%。期間要加強水肥管理,可施追肥4次,前2次以氮肥為主,每畝每次追施尿素5-10千克,先少后多;后2次以磷鉀肥為主,可追施全元素復(fù)合肥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9月中旬至11月底為苗木生長后期,應(yīng)嚴格控水控肥,促使苗木木質(zhì)化,提高苗木質(zhì)量。梾木抗病性較強,圃地未發(fā)現(xiàn)有病害發(fā)生。
山地造林可用1年生苗,而城市園林綠化必須用大苗栽植。大苗培育可以用1年生苗定植。初植密度易稀不宜密,一般以1.5米×1.5米為好,以便形成圓滿樹冠。大水大肥管理,定植2年后苗高可達4米,胸徑可達3厘米,即可隔行或隔株移除利用。留圃苗再培育2年,苗高可達6米,平均胸徑達6厘米,即可滿足綠化市場的要求。梾木自然整枝良好,培育期間不宜整形修剪,不能破壞頂梢。
梾木對立地要求不嚴,山區(qū)造林可選擇向陽山坡的中下部,山溝谷地,淺山丘陵地等均可;在平原地區(qū)選擇向陽的房前屋后、渠旁路邊、河溪沿岸、河灘荒地等質(zhì)地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即可。大穴整地,規(guī)格為70厘米×70厘米×60厘米;每穴施入腐熟農(nóng)家肥30-50千克作底肥,與底土充分拌勻后踩實,澆水待其沉實后再行栽植。
春季2~3月苗木萌芽前起苗種植,要求隨起隨栽。山區(qū)造林用1-2年生苗,平原植樹用2年生苗,城市綠化用胸徑5-6厘米大苗,1-2年生苗移植可裸根進行,對過長、過多側(cè)枝應(yīng)適當(dāng)短截修剪;大苗移植應(yīng)帶土球,應(yīng)保留全冠或保留1-2級枝,以維持較好樹形。栽植密度因造林目的而異,用材林或生態(tài)林初植密度以2米×4米為宜,林分郁閉后間伐,調(diào)整到4米×4米;油料林密度以3米×3米為宜;城市綠化及景觀林按設(shè)計要求進行。
選擇樹干通直高大,樹冠圓滿,光照充足的15-50年生壯齡樹作采種母樹。果實易被鳥獸啄食,當(dāng)果實由青綠逐漸變?yōu)樗{黑色時應(yīng)及時采種。采集的核果在室內(nèi)薄攤堆放3-5天,厚度10-20厘米,使種子后熟,種皮腐爛變軟,預(yù)防堆放過厚而致果實發(fā)熱燒種。然后將果實放水中搓揉,漂去果肉和果皮等雜質(zhì),得純凈果核。梾木果實含油脂量大,淘洗時可用草木灰水或5%的堿水對果核進行去脂。將純凈種子放通風(fēng)干燥處陰干,然后拌濕沙室外坑藏。陽光曝曬使種子過度失水,能降低種子生活力,而且還可使種子延遲萌發(fā)1年。據(jù)對采自中國河南伏牛山的梾木種子測定,帶果皮粒徑6.2毫米,千粒重63.3克,去果皮后種子粒徑3.6毫米,千粒重36.7克,每千克有純凈種子約2.7萬粒。
選擇深厚肥沃的砂壤土地作育苗地。深耕細耙,施足底肥。作成高床,床面寬50-60厘米,床高15-20厘米。梾木種子有休眠特性,可以秋季隨采隨播,也可以冬季沙藏后春播。春播前1個月應(yīng)對沙藏種子作催芽處理;將種子取出,置于日光溫室或陽畦中催芽,下鋪稻草或麻袋等透氣保溫材料,上加蓋塑料薄膜,種子厚約20厘米,種子溫度控制在15-25℃之間,過熱應(yīng)揭膜透風(fēng),晚上可加蓋草苦,種子濕度保持在60%左右,干燥可用40℃左右溫水淋澆,待種子有部分露白時即可下地播種。條播,行距25-30厘米,一床雙行,播幅寬5-8厘米,開溝深2-3厘米,播后覆土厚12厘米,然后覆地膜保濕增溫。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
經(jīng)濟
梾木是一種多用途樹種。其果肉和種仁含油脂,鮮果含油量33-36%,出油率20-30%,且油色黃紅、透明、無異味,是山區(qū)百姓的傳統(tǒng)食用油資源;另外,梾木油還是重要的化工和輕工業(yè)原料,還是優(yōu)良的生物柴油原料。梾木是山區(qū)重要的闊葉硬雜木樹種,其木材堅硬,紋理致密美觀,有光澤,易干燥,是制作家具、農(nóng)具、橋梁及建筑等的優(yōu)良用材。樹葉可作青料或綠肥?;榱己玫拿墼?。
藥用
梾木油含不飽和脂肪酸約7.68%,其中油酸約38.3%,亞油酸約38.85%,對治療高血壓癥有顯著療效。
觀賞
梾木樹干筆直,挺拔,樹冠圓滿,枝葉茂密,聚傘花序碩大花潔白亮麗,是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