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山坡草池、河谷沿岸、路邊、田邊、荒地或林下陰濕處等。中國廣布,亞洲溫帶和亞熱帶、歐洲、地中海和北美皆有分布。
酢漿草是草本植物,高10-35厘米,全株被柔毛。根莖稍肥厚。莖細弱,多分枝,直立或匍匐,匍匐莖節(jié)上生根。葉基生或莖上互生;托葉小,長圓形或卵形,邊緣被密長柔毛,基部與葉柄合生,或同一植株下部托葉明顯而上部托葉不明顯;葉柄長1-13厘米,基部具關節(jié);小葉3,無柄,倒心形,長4-16毫米,寬4-22毫米,先端凹入,基部寬楔形,兩面被柔毛或表面無毛,沿脈被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
花單生或數(shù)朵集為傘形花序狀,腋生,總花梗淡紅色,與葉近等長;花梗長4-15毫米,果后延伸;小苞片2,披針形,長2.5-4毫米,膜質;萼片5,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毫米,背面和邊緣被柔毛,宿存;花瓣5,黃色,長圓狀倒卵形,長6-8毫米,寬4-5毫米;雄蕊10,花絲白色半透明,有時被疏短柔毛,基部合生,長、短互間,長者花藥較大且早熟;子房長圓形,5室,被短伏毛,花柱5,柱頭頭狀。
蒴果長圓柱形,長1-2.5厘米,5棱。種子長卵形,長1-1.5毫米,褐色或紅棕色,具橫向肋狀網(wǎng)紋?;ā⒐?-9月。
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夏季炎熱地區(qū)宜遮半蔭,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華北地區(qū)冬季需進溫室栽培,長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陰濕環(huán)境,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在陽光極其燦爛時開放。
酢漿草喜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粘土不利于生長,要適當換土。整地時,施入有機肥,復合肥,細篩,耙平,夯實,并保持5度左右坡度,便于排水。酢漿草怕水澇,一定要留足排水口,避免雨季積水。
酢漿草發(fā)芽早,落葉遲,栽培以春初,秋末為宜。不要在盛花期移栽,栽植間距15×15厘米。栽后澆透水,成活容易,發(fā)芽即開花,當年就能出效果。
以噴灌,滴灌為宜,最好不要漫灌,做到土壤潮而不濕,利于酢漿草的生長。
醫(yī)藥用途
全草入藥,能解熱利尿,消腫散淤;莖葉含草酸,可用以磨鏡或擦銅器,使其具光澤。牛羊食其過多可中毒致死。
【佤藥】日希打鼓,歹西打古:全草治骨折,跌打損傷,毒蛇咬傷,黃疸型肝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中佤藥》、《滇藥錄》。西對鳥:用于失眠多夢,跌打損傷,火燙傷,呼吸道炎癥。
【彝藥】酢漿草,阿渣吉吉,阿渣俄吉,維塞肉白,酸漿草:全草或根治療風寒感冒,月經(jīng)不調,痔瘡出血,牙痛,腰痛,骨折,熱結大腸,冷寒身痛,腿瘡潰爛《彝植藥續(xù)》。全草用于瘀血腫痛,痔瘺肛裂,肛腸脫垂,癰瘍疔疽《哀牢》。
【苗藥】馬漢酸,董枕密:全草治惡瘡痔瘺,小便諸淋,赤白帶下,痔痛脫肛,湯火蛇蝎傷,婦人血結二便不通,癬瘡作癢,牙齒腫痛。治發(fā)熱,咳嗽,心胃氣痛,瘡瘍腫脹作痛,毒瘡《湘藍考》。屙薯該:全草治尿閉,難產(chǎn),胎衣不下,癬,帶狀皰疹,膿皰瘡《桂藥編》。
【傣藥】宋香嘎:用于清熱利尿,涼血散瘀,消腫解毒《傣醫(yī)藥》。宋香嘎:全草治療心慌頭暈,汗多虛脫,風濕關節(jié)炎《版納傣藥》。聳香嘎:全株用于心慌頭暈,汗多虛脫,風濕關節(jié)炎《滇省志》。
【白藥】全草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肝炎,尿路感染,結石,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跌打損傷《大理資志》。
【景頗藥】byviqzvin:用于腸炎,肝炎,尿路感染,結石,外用跌打損傷《德宏藥錄》。
【阿昌藥】酢漿草: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德昂藥】刀布讓瑞:功用同景頗族《德宏藥錄》。
【水藥】罵烘低:全草治骨折《水醫(yī)藥》。
【侗藥】罵登勝:全草治無名腫毒《桂藥編》。檔兔松:全草治小兒哮喘。
【毛難藥】蝸肫槽:全草治沙蟲腳《桂藥編》。Mal demh semt,三巴辰(Samp bav semt):全草主治賓楔爛狗義子,命刀(扭傷)《侗醫(yī)學》。
【瑤藥】咖畢:全草治痢疾,難產(chǎn),胎衣不下,膿皰瘡,刀槍傷《桂藥編》。
【壯藥】老鴉酸:全草治咽喉痛,跌打腫痛,產(chǎn)后流血,各種出血,大小便不利,膿皰瘡,濕疹,毒蛇咬傷,骨折《桂藥編》。
【傈僳藥】阿拉檫簸:全草用于感冒發(fā)熱,腸炎,肝炎,尿路感染,結石,神經(jīng)衰弱;鮮葉外用搗敷患處,治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怒江藥》。
【畬藥】全草治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口腔炎,尿道感染,膽道蛔蟲,小兒夜啼,產(chǎn)褥熱,產(chǎn)后腹痛,乳腺炎初起,痔瘡,脫肛,濕疹,癬,帶狀皰疹,無名腫毒,燙傷,跌打損傷《畬醫(yī)藥》。
【哈尼藥】阿咪我鉛:全草治感冒發(fā)熱,腸炎,肝炎,尿路感染,跌打損傷《哈尼藥》。
【土家藥】酸味席(suan wei xir):全草治療感冒發(fā)熱,尿路感染、跌打損扭傷《土家藥》。
功能主治
①《唐本草》:主惡瘡瘸瘺搗敷之,殺諸小蟲。
食之解熱渴。
②《本草圖經(jīng)》:治婦人血結不通,凈洗細研,暖酒調服之。
③《滇南本草》:治久瀉腸滑,久痢赤白,用砂糖同煎服。
④《綱目》: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砂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搗敷湯火蛇蝎傷。
⑤《生草藥性備要》:殺螆止痛,散熱消腫,理跌打,散瘀血,煲酒服;又干水止癢。
⑥《醫(yī)林纂要》: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
⑦《分類草藥性》:截瘧塞鼻;酒炒敷魚口。
⑧《嶺南采藥錄》:治麻疹,蛇毒,疥瘡。
⑨《陸川本草》:消腫止痛,去腐肉。治瘡癰潰爛。
⑩《貴陽民間藥草》:清熱,利尿,接骨。治尿結,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