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珙桐分布廣泛。“珙桐之鄉(xiāng)”的珙縣王家鎮(zhèn)分布著全國數(shù)量眾多的珙桐。其它分布于陜西東南部鎮(zhèn)坪、嵐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農(nóng)架、興山、巴東、長陽、利川、恩施、鶴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大庸、慈利、石門、永順,貴州東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凈山、道真、綏陽、畢節(jié)、納雍,四川東部巫山,北部平武、青川,西部至南部汶川、灌縣、彭縣、寶興、天全、峨眉、馬邊、峨邊、美姑、雷波、筠連,重慶南部南川,云南東北部巧家、綏江、永善、大關、彝良、威信、鎮(zhèn)雄、昭通,廣東省懷集縣詩洞鎮(zhèn)六龍的深山野嶺里等地。常混生于海拔1250~2200米的闊葉林中,偶有小片純林。在四川省滎經(jīng)縣,也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巨大的珙桐林,達10萬畝之多。在桑植縣天平山海拔700米處,還發(fā)現(xiàn)了上千畝的珙桐純林,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
落葉喬木,高15-20米,稀達25米;胸高直徑約1米;樹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規(guī)則的薄片而脫落。幼枝圓柱形,當年生枝紫綠色,無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錐形,具4-5對卵形鱗片,常成覆瓦狀排列。葉紙質(zhì),互生,無托葉,常密集于幼枝頂端,闊卵形或近圓形,常長9-15厘米,寬7-12厘米,頂端急尖或短急尖,具微彎曲的尖頭,基部心臟形或深心臟形,邊緣有三角形而尖端銳尖的粗鋸齒,上面亮綠色,初被很稀疏的長柔毛,漸老時無毛,下面密被淡黃色或淡白色絲狀粗毛,中脈和8-9對側脈均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凸起;葉柄圓柱形,長4-5厘米,稀達7厘米,幼時被稀疏的短柔毛。兩性花與雄花同株,由多數(shù)的雄花與1個雌花或兩性花成近球形的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著生于幼枝的頂端,兩性花位于花序的頂端,雄花環(huán)繞于其周圍,基部具紙質(zhì)、矩圓狀卵形或矩圓狀倒卵形花瓣狀的苞片2-3枚,長7-15厘米,稀達20厘米,寬3-5厘米,稀達10厘米,初淡綠色,繼變?yōu)槿榘咨?,后變?yōu)樽攸S色而脫落。雄花無花萼及花瓣,有雄蕊1-7,長6-8毫米,花絲纖細,無毛,花藥橢圓形,紫色;雌花或兩性花具下位子房,6-10室,與花托合生,子房的頂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壯,分成6-10枝,柱頭向外平展,每室有1枚胚珠,常下垂。果實為長卵圓形核果,長3-4厘米,直徑15-20毫米,紫綠色具黃色斑點,外果皮很薄,中果皮肉質(zhì),內(nèi)果皮骨質(zhì)具溝紋,種子3-5枚;果梗粗壯,圓柱形?;ㄆ?月,果期10月。
珙桐喜歡生長在海拔1500-2200米的潤濕的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多生于空氣陰濕處,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質(zhì)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風、日光直射之處生長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長緩慢,喜陰濕,成年樹趨于喜光。
珙桐分布區(qū)的氣候為涼爽濕潤型,濕潮多雨,夏涼冬季較溫和,年平均氣溫8.9~15℃,1月平均氣溫0.43~3.60℃,7月平均氣溫18.4~22.5℃,年降水量600~2600.9mm,大于10℃活動積溫2897.0~5153.3℃。珙桐分布區(qū)的土壤多為山地黃壤和山地黃棕壤,pH在4.5~6.0,土層較厚,多為含有大量礫石碎片的坡積物,基巖為沙巖、板巖和頁巖。珙桐多分布在深切割的山間溪溝兩側,山坡溝谷地段,山勢非常陡峻,坡度約在30°以上。
在林中自然掉落的果實自行萌發(fā)的極少。要想人工繁殖珙桐與光葉珙桐則首先必須對果實進行破碎處理。幼苗階段需搭棚庇蔭并保持苗床濕潤。扦插宜用嫩枝作插穗,于5~7月進行。高壓可于春季在一年生健壯枝條的基部進行。苗木移栽宜在落葉后或翌春芽苞萌動前進行。起苗時不可傷根皮和頂芽,對這長側根、側枝可以適當修剪,栽植時要求穴大底平,苗正根展,并灌足定根水。
果實破碎處理的方法有以下3種:
1.將收集到的果實倒在碓窩中,如搗米一樣,用木棰反復敲打,并注意用力適度。如用力太小,果皮不能完全脫離,而用力太猛,又會搗碎種子。將搗碎的果實用清水洗凈,拌上草木灰后即可播種。
2.將成熟的果實直接堆放在陰暗潮濕的露地,任其自然冷凍,促進生理轉化,使果肉爛掉,果核殼凍脆。堆置3個月的平均氣溫為6.9℃時,種子發(fā)芽率為92.6%,而平均氣溫為-2.5℃時則發(fā)芽率可高達98%以上。
3.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將成熟的果實倒入有蓋的糞便桶,桶中注滿新鮮人尿,全部淹沒果實。經(jīng)6至7周,果肉及果核殼全部腐爛后再倒入竹筐內(nèi),用清水沖洗,將種子拌上草木灰后即可播種。此法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內(nèi)廣泛采用,出苗率均在95%以上。
選擇排水良好,既肥沃又濕潤的砂壤土或壤土做苗床,苗床四周開溝深度不得低于40厘米。土壤pH值要求不嚴,即使含鹽量0.15%的土壤,珙桐樹苗亦能生長發(fā)育。播種要用代森鋅、多菌靈、托布津、福爾馬林等藥劑進行土壤消毒并深翻。播種前在苗田開溝,深10至15厘米,寬5至8厘米,再將處理好的種子按10至15厘米距離放入溝中,覆土壓實并澆透水。
珙桐種子破殼萌芽時不耐水濕,剛出土的幼苗若長時間在陰濕環(huán)境中,則根、莖、葉易腐爛,且死亡率高。排水良好的坡地作為苗床出苗率高。因此,種子萌發(fā)至出現(xiàn)真葉前應注意土壤不能太濕。如遇長時間陰雨天氣,除注意做好排水防澇工作外,還要噴1000倍液的托布津或500倍液的代森鋅。一般情況下,珙桐種子在月平均氣溫0.56℃,旬平均氣溫-0.43℃時開始萌動。月平均氣溫達到2.3℃,旬平均氣溫為3.5℃時幼苗即開始出土。但剛出土的幼苗不耐低溫,如遇寒潮,應當預先架設密封的塑料薄膜棚防寒。幼苗真葉出齊后,即可施一次0.5%至1%的復合液肥或低濃度人糞尿液壯苗,同時除凈田間雜草。當年幼苗即可長到30至50厘米高,第二年一般可長到120至150厘米。幼苗長到30厘米以上,地徑粗達0.4厘米時就可出圃移栽定植。移苗時間宜選在落葉后或翌春萌芽前,注意起苗時勿碰傷根皮和頂芽。對過于細長的側根和側枝可進行適當回縮修剪。珙桐根系發(fā)達,移植時栽植穴要求穴大底平,必須苗正根展?;靥钔烈謱訐v實,根莖培土應比原土位高出15至20厘米。移栽完畢要澆透定根水,使土壤與根系充分密接。小苗移栽成片定植,應架設遮陽棚,使小苗安全過夏。珙桐喜涼爽濕潤氣候環(huán)境,最好是與其他闊葉喬木或常綠喬木混栽。
育苗用一年生枝條做插穗,長15~20厘米,直徑0.3厘米以上,每個插穗上至少要有2個節(jié)間、2個芽,切口平滑不傷皮。3月上旬,在土壤剛化凍、芽萌動前扦插。插前細致整地,施足基肥,使土壤疏松、水分充足。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以直插為主,插條深度因環(huán)境條件而異。過深土壤氧氣不足,不利于插穗生根;過淺枝條外露多,蒸發(fā)量大,插穗易失水干枯。如在扦插時氣候寒冷而干燥,插后上端應適當覆土;在溫暖、濕潤條件下,上面第一個芽子微露地表即可。由于枝條有極性現(xiàn)象,扦插時,切勿倒插。插后要踏實,使插穗和土壤密接,嚴防插穗下端蹬空,插后立印灌透水。插穗成活后,要適時灌溉、松土、除草、施肥和防治病蟲。扦插育苗成苗率在60%左右。扦插前若用ABT生根粉對插穗進行處理,成苗率可提高10~20%。
觀賞價值
珙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常植于池畔、溪旁及療養(yǎng)所、賓館、展覽館附近,并有和平的象征意義。
經(jīng)濟價值
材質(zhì)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可制作家具和作雕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