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分為太原郡祁縣王氏與太原郡晉陽縣王氏兩支(早期史書并未記載祁縣王氏和晉陽王氏有血緣關系)。與大多數(shù)王姓士族一樣,太原王氏將先祖追溯至周靈王太子姬晉,然而學者認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漢代,祁縣王氏可追溯至東漢司徒王允,在魏晉以后不顯,后世多為冒認。晉陽王氏可追溯至東漢王柔、王澤兄弟,魏晉時期十分顯赫,東晉末年王慧龍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瓊被確立為四姓之一,唐朝時為山東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漢代后又稱并州,故兩者通用。晉陽縣(今山西太原市晉源區(qū))王氏、祁縣(今山西晉中市祁縣)王氏是太原王氏最主要的兩大支派,故太原王氏族人多自稱太原郡(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東晉末年晉陽王氏遭到劉裕集團的打擊,從此在南朝沉淪,此后活躍于政治舞臺的晉陽王氏主要是逃亡北魏的王慧龍一支。王慧龍的孫子王瓊生有四個兒子,號晉陽王氏四房,以第一房最為顯赫(唐朝出宰相1人,即王溥;北朝、隋唐見于史書記載的官至五品的近十人)。
北魏時自河西遷居太原的王睿(叡)家族在顯貴之后也以晉陽王氏自居,然而史官并不相信其說法,學者亦對此有所考證。王睿在北魏時被封為中山王,故而其家族又被稱為“中山王氏”。
祁縣王氏,早期史書并未記載與晉陽王氏有同宗關系,后世的族譜合二為一,并且與瑯琊王氏族譜也合流到秦朝的王離。祁縣王氏自曹魏王凌被夷三族后一蹶不振,南北朝時復興,涌現(xiàn)出王玄謨支、王思政支、王神念支(新唐書稱之為“烏丸王氏”,但據(jù)和慶峰考證,“烏丸王氏”這一稱謂為歐陽修自創(chuàng))、王通支、王忠嗣支、王玄起支、河東王氏等。其中部分支系存在疑問,如王玄謨,自稱祁縣王氏后人,史官對其所言的家世并不十分肯定。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太原王瓊的后人被列入禁婚家之中,即「四房王氏」。
王允,東漢司徒(出自祁縣王氏)
王凌,曹魏太尉、南鄉(xiāng)侯(出自祁縣王氏)
王昶,曹魏司空、京陵穆侯(出自晉陽王氏)
王渾,西晉司徒、京陵元公(出自晉陽王氏)
王浚,西晉司空、博陵公(出自晉陽王氏)
王茂,南梁司空、望蔡忠烈公(自稱祁縣王氏)
王穆之,東晉哀帝司馬丕皇后
王簡姬,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皇后(追封)
王法慧,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皇后
王濟,娶西晉武帝司馬炎之女常山公主
王祎之,娶東晉成帝司馬衍之女尋陽公主
王景深,娶宋武帝劉裕之女新安公主
王濟,西晉侍中、驃騎將軍
王述,東晉尚書令、藍田侯
王恭,東晉中書令、忠簡公
王爽,東晉侍中、給事黃門侍郎
王愷,東晉侍中、右衛(wèi)將軍、藍田侯
王愉,東晉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
王綏,東晉中書令、冠軍將軍
王蘊,東晉尚書左仆射、建昌縣侯
王欣之,東晉侍中、光祿勛
王坦之,東晉中書令、藍田獻侯
王國寶,東晉尚書左仆射
王溥,出自晉陽大房王氏,唐昭宗宰相
王氏,西晉司徒王渾之女,“古代四大美男”中衛(wèi)玠的母親
王承,東晉名臣,被譽為“中興名士第一”
王劭,隋朝史學家,好詭怪之說
東晉末年,太原晉陽王氏王愉一脈被太尉劉裕滅門,年少的王慧龍因僧彬的保護而得以幸存,最終投靠北魏政權,此時北魏的漢士族領袖是清河崔氏家族的崔浩,起初,崔浩的弟弟崔恬聽說王慧龍是太原王氏的子嗣,就把女兒嫁給他,等到崔浩看見慧龍時說:“的確是王家的兒子啊?!碧跫沂来蔷圃?,江東人謂之“齄王”,王慧龍的鼻子大,崔浩說:“這是真正的貴種啊?!辈⒍啻蜗虮姽浞Q贊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