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非洲中部,剛果河流域,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河的南側。
倭黑猩猩體長:雄性73-83厘米,雌性70-76厘米;體重:雄性40-45千克,雌性30千克;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發(fā)向后;手長24厘米;犬齒發(fā)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不具臀胼胝,前肢長可過膝,而于臉部少毛。
倭黑猩猩的體形要比黑猩猩小得多,還不到黑猩猩體重的一半。體型也比較細瘦,頭發(fā)更長,肩膀較窄,頭顱較圓,嘴唇發(fā)紅,兩耳也較小,后肢第二、三趾之間略微有蹼相連,毛色純黑而細軟,比較整潔,不像黑猩猩那樣粗硬雜亂。倭黑猩猩的幼仔生下來臉和手掌是黑色的,而黑猩猩幼仔的臉和手掌則是粉紅色的。
倭黑猩猩是高度智能化,社會化的動物。它們生活在穩(wěn)定的地區(qū),集群生活,能多達150名成員,雖然這通常在覓食和活動的時候會分裂成更小的群體,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雌性率領。食量很大,主要是水果,也吃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該物種比黑猩猩更多地依賴于植物的根莖。偶爾也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型脊椎動物,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群內(nèi)成員共享。
倭黑猩猩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樹上,在樹上建造很簡單的巢,在樹枝上覓食水果,也能用略彎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動范圍,面積26~78平方千米,覓食區(qū)域往往是它們集中的地點。群與群間有往來。長久保持母子關系,分群后還?;厝禾侥?。有午休習性。能辨別不同顏色和發(fā)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于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其行為和社會行為都更近似于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人類近親倭黑猩猩有與其同類分享的愛好。分享曾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征,其他人類獨有的還包括使用語言、戰(zhàn)爭記憶協(xié)作繁殖。但倭黑猩猩的奇特之處是,它們更愛與陌生猩猩而不是熟悉的同類分享食物,此舉旨在擴大社會網(wǎng)絡,類似我們在社交網(wǎng)絡上的行為。
倭黑猩猩是高度混交的動物,它們比其它靈長類動物更加頻繁地忙于交配,從異性戀到同性戀都有。它們頻繁的交配被認為是鞏固了其的社會聯(lián)結,消除了大多沖突。它們具有強大的容忍力,允許性行為在任何它們想要交配的時刻、在彼此滿意的個體之間發(fā)生,甚至連年幼的個體也沉湎于這種性愛的游戲中,只是雄獸超過6歲就不會再與它的母親進行交配了。它在交配時不象其他猿猴那樣只是爬跨,而是呈與人類相似,面對面,爬跨等各種姿勢。沒有具體的繁殖季節(jié),一年四季都可交配。雌性腫脹的臀部昭示可以接受交配,孕期8~9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約1~2年,雌性每5到6年才生1只小倭黑猩猩,倭黑猩猩性成熟期約12年。壽命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