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苔原繁殖,其余時間都在水生環(huán)境生活,但是也有例外情況。在冬季,會出現(xiàn)在海灣和峽灣的冰面上。
原產(chǎn)地:加拿大、丹麥、芬蘭、格陵蘭、冰島、日本、挪威、俄羅斯聯(lián)邦、圣皮埃爾和密克隆、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美國。
游蕩:白俄羅斯、比利時、捷克共和國、法國、德國、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波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
王絨鴨體長53-60厘米,翼展94厘米,體重1500-2010克。雄鴨有一個很大的酷似婚禮用的帽子,從頭頂?shù)筋i部罩住整個面頰,由淺灰色、藍色、綠色和紅色組成絢麗的面具和頭盔,橙紅色的嘴上有長方形覆頭面板。身體后半部的三分之二是黑色,與翕、喉嚨及胸部的白色形成明顯的對比。背上的羽毛相當突出。雌鴨是一致棕褐色與棕色組成較深的斑紋,是下體的羽毛是棕色和白色相雜。
王絨鴨是最大的海鴨,有些有遷移行為。像其他絨鴨一樣,該種原產(chǎn)于極北地區(qū)。繁殖于結(jié)冰的海岸,南到荷蘭和圣羅倫斯海灣;在南至法國、新英格蘭和阿留申群島的海域越冬。
從海底獲取大部分食物,所以喜歡在大陸邊緣的淺水區(qū)游來游去。消耗大量的貽貝和其他貝類、小魚類、甲殼類動物、魷魚和海膽。為了捕捉獵物,王絨鴨都是優(yōu)秀的潛水員,可下潛至高達數(shù)十米深處。由于其主要是陸地生態(tài)模式,其飲食習(xí)慣差異很大,所以昆蟲等飲食也是王絨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冬季它們不完全是肉食性的,通常也吃藻類和海洋植物。
每年晚夏季節(jié),北極地區(qū)的島嶼四周被水環(huán)繞著,此時,王絨鴨便開始在島嶼上筑巢繁殖,巢通常建于浮木或一叢海草下面,用以避風(fēng)。雌鴨用大量枝、葉、青草、海藻等筑巢底,將絨毛排列在巢中作內(nèi)襯。巢穴選在巖石或草木隱蔽的地方。白天在潮汐下覓食,潛水10-18m深度,使用翅膀在水下劃水,用翅膀直線飛出水面。能嚼碎貝殼的硬殼及其砂囊。雌絨鴨每窩產(chǎn)蛋3至6枚,蛋殼的顏色有淺橄欖油色、帶褐色橄欖油色和灰橄欖油色等,卵長7.6厘米。令人驚奇的是:王絨鴨的巢區(qū)十分靠近一種海鷗的巢,而這種海鷗并不好相處,是絨鴨卵和幼雛的捕獵者,王絨鴨喜歡與這種海鷗做正是借助這種海鷗的力量,將其更強大的敵人如賊鷗、北極狐等趕走,使這種海鷗在保護自身巢區(qū)的同時,也使王絨鴨免遭侵害。
一夫一妻制,由雌鴨孵育21至24天。這期間,雌絨鴨極少離開自己的巢區(qū),一心一意撲在繁殖后代上。孵化后幼雛由雌鴨帶領(lǐng),一起來到海邊,一邊嬉戲,一邊不停地潛入水中撈取食物。在通常情況下,幾個家庭的小絨鴨會聯(lián)合起來,過著集體生活,就像是幼兒園似的。56天后開始能飛行,到九月份,它們便能展翅飛翔,于是開始西行,遷入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海灣去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