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主要分布于中國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華南地區(qū),主要寄生植物有大豆、綠豆、刺槐等。
成蟲:它體長40-45mm,翅展100-200mm,體和翅黃褐色,多絨毛,頭胸部背中線暗褐色,腹部背面各節(jié)后緣具棕黑色橫紋,前翅狹長,前緣近中央有較大的半圓形褐色綠斑,翅面上可見6條褐綠色波狀橫紋,頂角有1條暗褐色斜紋,后翅小,暗褐色,基部上方有儲色斑,后角附近黃褐色。
卵:球形,直徑2-3mm,初產(chǎn)的卵黃白色,孵化前變成褐色,老熟。
幼蟲:體長約90mm,黃綠色。頭部有一黃綠色突起,胸足3對,黃色,腹足4對,尾足1對。尾部有一黃綠色尾角。
蛹:體長40-45mm,寬15mm,紡錘形,紅褐色,腹部口器明顯突出,呈釣狀彎曲。
選擇避風向陽、排水良好的田地,規(guī)劃出長3m、寬3m的實驗地作為育種田,四周加網(wǎng)圍住,6月下旬育種田中種植大豆。
到野外大豆田中捕捉無農(nóng)藥污染、健康的2-3齡豆天蛾幼蟲放入育種田中飼養(yǎng),每平方米50-100條。9月下旬育肥的豆蟲相繼潛入豆根附近深約8-12cm土層中越冬、休眠、春化。10月割去育種田中的大豆,土壤不能翻耕,以便保護育種田中豆天蛾的越冬環(huán)境。
翌年4月底,再在育種田中密植大豆,5-6月豆天蛾在土中化蛹。
6月下旬至8月初,育種田中的蛹相繼羽化成成蟲一豆天蛾。不久雌雄交配,3小時后產(chǎn)卵,其卵粘附在大豆葉背面,每只雌蛾產(chǎn)卵200一300粒。在9m2育種田中共產(chǎn)卵1.0x105粒(注意:成蟲交配產(chǎn)卵期間,育種田四周及頂部均要加網(wǎng)圍住以防成蟲飛逃)。
7-8月間,育種田中的卵相繼孵化,其孵化率為80%以上,發(fā)育成1-2齡幼蟲約8.0x104條。
幼蟲飼料基地(大田)的建立:在豆天蛾化蛹的同時,在大田中種植大豆作為豆天蛾幼蟲的飼料基地。8.0x104條幼蟲從2齡到5齡約需要1畝大豆供應(yīng)豆葉。
幼蟲飼養(yǎng)室的建立:選擇通風良好的平房、大棚作飼養(yǎng)室,室內(nèi)四周搭起木架,木架上放有若干個80x80cm2的木箱(或紙箱)作飼養(yǎng)池,用紗網(wǎng)罩住箱口。
分池飼養(yǎng):在育種田中,將生活著2齡幼蟲的豆葉摘下,放到飼養(yǎng)池內(nèi)飼養(yǎng),每池約400條。每天采摘大田豆葉喂養(yǎng)幼蟲1-2次/日,在飼養(yǎng)過程中,長到4-5齡時的幼蟲食量最大,5齡幼蟲階段是幼蟲的肥育階段,要及時供應(yīng)大量豆葉。
9月中旬挑選肥大健壯的5齡幼蟲,放入育種田中作為種源;9月下旬將停食的5齡幼蟲以400一500條/耐分4-5層埋入潮濕的沙土中,以后根據(jù)需要取出食用或出售。
1、對土壤進行深耕,消滅越冬蟲源。由于豆天蛾老熟幼蟲在土中9一12cm深處越冬,秋季翻耕,殺死老熟幼蟲。夏播大豆播種前進行土壤深耕,把蛹消滅在羽化之前,減少羽化率。
2、改變大豆耕作方式,與其他作物進行間作、套種。夏麥豆連作田套種油菜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敵的數(shù)量,使大豆害蟲得到有效控制。王玉正等研究了大豆玉米間作和同穴混播對大豆病蟲的發(fā)生,發(fā)現(xiàn)間作和同穴混播豆田的病蟲發(fā)生危害輕于純作豆田日。間作和同穴混播田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增強了自然生態(tài)控害能力。通過間作和套種等耕作方式,可以避免使用化學農(nóng)藥帶來的害蟲再猖撅等副作用,對發(fā)展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有著特殊的意義。
1、人工防治:當幼蟲達4齡以上時,可采用人工捕捉,剪刀剪等人工防治措施。人工捕捉到的高齡幼蟲可以食用,也可以進一步加工成豆天蛾食品。
2、黑光燈誘殺成蟲:山于豆天蛾的成蟲具趨光性,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從而減少豆天蛾的發(fā)生量。
3、化學防治:1-3齡期用50%馬拉硫磷、50%敵敵畏,50%殺螟蛤,50%倍硫磷、4%久效磷等乳劑1000倍液噴霧,或2%西維因粉、1%對硫磷粉等噴粉,亦可用青蟲菌等細菌殺蟲劑。噴藥宜在下午進行。4齡以后防效差。產(chǎn)卵盛期釋放赤眼蜂。人工捕蛾和4齡以后幼蟲。
1、對豆天峨天敵的利用:豆天峨卵期自然寄生性有3種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擬澳洲赤眼蜂和舟蛾赤眼蜂;2種黑卵蜂:豆天蛾黑卵蜂和落葉松毛蟲黑卵蜂。
2、使用生物農(nóng)藥。戴美學等人利用蘇云金桿菌SD-5菌劑對豆天蛾進行防治研究表明,SD-5菌劑對豆天蛾具有較強的毒力,不同齡期的幼蟲對SD-5菌劑的敏感性不同,小齡蟲最為敏感,致死較快,卵期噴藥,孵出的幼蟲死亡率高。大田施藥時間掌握在卵至3齡幼蟲高峰期,大田應(yīng)用能夠獲得理想的效果,綜合考慮防效和成本,施藥濃度應(yīng)選用0.5億/ml。
1、具有抗衰老及增長免疫作用
2、具有保護心腦血管和降低高血壓作用
3、具有增強性功能及抑制前列腺炎作用
4、具有驅(qū)寒養(yǎng)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