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于寒帶針葉林、草原以至熱帶叢林,無論山區(qū)、平原或沼澤地以至村落居民點和城市,均能見其蹤跡。穴居在巖石下、樹洞或柴堆下。
分布于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
食肉目鼬科的1屬,通稱鼬,為食肉目中最小的種類。頸長,體長而四肢短,能鉆入鼠洞內(nèi)捕殺老鼠。其中最小的是伶鼬,體長13-20厘米,尾長3-4厘米,體重30-70克。體型較大的黃鼬和艾鼬,體長30-50厘米,體重0.5-1千克。全世界共有鼬類19種。白鼬和伶鼬生活在北半球寒帶地區(qū),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黃色,冬季換成純白色,是適于雪地景觀的保護(hù)色。具有肛腺,可放臭氣以自衛(wèi)。
軀體細(xì)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一般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fā)達(dá),裂齒較?。簧暇数X橫列,內(nèi)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于外側(cè)門齒高度。體毛柔軟,多無斑紋。前后足均5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鋒利,不可伸縮。尾一般細(xì)長而尖。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橫列齊整,第三枚略粗。下門齒排列不平齊,第二枚門齒內(nèi)移。犬齒長而微側(cè)扁,略向內(nèi)曲,下犬齒短于上犬齒。裂齒薄如刀狀。第一枚下前臼齒較小,第二枚下前臼齒齒冠斜形,前高后低。上臼齒橫置,中央凹陷成溝,外葉高于內(nèi)葉,內(nèi)葉中央具明顯小尖。第一枚下臼齒由三葉組成,前兩葉呈刀狀,后葉很低略突出齒冠。臼齒很小,約為第一前臼齒的1/2。
鼬屬動物生活力強(qiáng),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天活動。通常單獨行動。行動迅速、詭秘,善于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jìn)、鉆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墻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墻洞等處。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性情兇猛,常捕殺超過其食量的獵物。遇險時,常從肛門腺分泌油性黃色臭液。
憑借靈敏的嗅覺和聽覺搜尋食物。主要以鼠類為食,能追循鼠跡出入鼠洞,捕殺整窩老鼠。亦吃小鳥和鳥卵,或沿河堤、小溪活動捕食蛙類、昆蟲和魚,有時亦盜食家禽。
繁殖快,每年冬末、春初發(fā)情交配,懷孕兩個月后,夏初產(chǎn)下3-7只幼仔。哺乳期1個月,10個月后即性成熟。每年換毛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