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法語:Dynastie des Bourbons,英語: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旁”=“傍”,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xù)續(xù)統(tǒng)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tǒng)治于1589年開始。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tǒng)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tǒng)治最終結(jié)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tǒng)治于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tǒng)治于1931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西班牙的王室。
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于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qū)。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xiàn)于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領(lǐng)地的女繼承人勃艮第的貝亞特麗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lǐng)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成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軸。
起家于納瓦拉,自1523年起,由于出現(xiàn)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chǎn)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爵位授予旺代公爵夏爾。自此,拉馬爾什-旺代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夏爾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胡安娜·德·阿爾布雷(胡安娜三世)結(jié)婚。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后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后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亨利·德·波旁在納瓦拉時,跟隨母親信奉胡格諾派。由于亨利的法國貴族的身分,在他繼位為納瓦拉王的時候,就成為了法國胡格諾派的領(lǐng)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的力量,使波旁家族主導了法國政壇,與以天主教狂熱份子為主的吉斯家族出現(xiàn)了紛爭。導致亨利無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為求自保,亨利數(shù)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zhàn)爭不但使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
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死去,法國王位只可傳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為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并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王家的庇護。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令他的入主法國之路充滿危機。而另一方面在血緣上,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Bourbon-Busset)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于當權(quán)的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欽準,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
但最終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順利即位為法國國王,即亨利四世。而納瓦拉王國亦同時并入法國,納瓦拉國王也成為以后歷任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動結(jié)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zhàn)爭,令法國的經(jīng)濟得以復蘇。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yè)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jīng)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jié)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tǒng)治??逅苟赖倪z詔,是把王位傳給了他的甥孫,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路易十四捍衛(wèi)孫子繼承權(quán)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于1702年爆發(fā)。
戰(zhàn)事持續(xù)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wěn)了腳,且表示愿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mào)易優(yōu)惠和保障,導致哈布斯堡聯(lián)軍的瓦解。
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費利佩五世及其后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quán)。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斷斷續(xù)續(xù)統(tǒng)治西班牙三個多世紀的首頁。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quán)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zhàn)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zhàn)爭中敗于英國。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著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后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yè)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jīng)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jīng)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quán)和土地兼并嚴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zhàn)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nèi)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于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會議,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chǎn)階級和王室的武裝斗爭開始。初時資產(chǎn)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由君主專制轉(zhuǎn)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借機入侵法國。
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于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臺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后,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已經(jīng)成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于1795年在獄中死去,時年10歲。此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侖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侖的霸業(yè)并不能維持很久。
1814年,拿破侖倒臺,在反法聯(lián)軍和法國國內(nèi)拿破侖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chǎn)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侖于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zhàn)役過后,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于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fā)。
波旁-奧爾良王朝,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終于惹來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zhèn)壓法令,觸發(fā)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后,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后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由于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采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jīng)濟持續(xù)衰退的問題。
1846年的工農(nóng)業(yè)蕭條,令他被迫于1848年退位。自此以后,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tǒng)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1830年革命后,查理十世被迫遜位。但擁護他的保王黨人拒絕承認這個決定,繼續(xù)奉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而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退位后,他的支持者也繼續(xù)擁護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因此,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查爾十世和其后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奧爾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爾十世的孫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據(jù)法國基于薩利克法典的傳位法則,王位優(yōu)先繼承權(quán)應該給予尚博伯爵的最親近的血親,諷刺的卻是當時奧爾良支系派的首領(lǐng)巴黎伯爵菲利普。主系派支持者并不想和奧爾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認當年西班牙王費利佩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quán)決定的合法性,擁立伯爵在西班牙的表親,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領(lǐng)莫提遜伯爵胡安為他們的首領(lǐng)。
由于莫提遜伯爵對法王位的繼承合法性備受質(zhì)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黨人轉(zhuǎn)而支持奧爾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遜伯爵曾孫在1936年無嗣而亡,不受歡迎的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為主系派領(lǐng)袖,令奧爾良支系派成為波旁保王黨的主流。
主系派今日的首領(lǐng)是安茹及加的斯公爵路易·阿方索·德·波旁-丹皮埃爾,他是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長子嫡孫。而奧爾良支系派巴黎伯爵亨利·羅伯特·德·波旁,他是法王路易·菲利普的第六代孫。
1975年,屬于波旁-帕爾馬家族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宣告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第三次復辟。
2014年6月19日,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退位,其長子登基,是為費利佩六世。費利佩的長女萊昂諾爾公主成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
“舊政權(quán)(ancien Régime)”時期的波旁王室旗幟──“白旗(drapeau blanc)”又稱“鳶尾花旗(fleur-de-lis)”。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jīng)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
然而1830年7月革命后,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并延續(xù)至今。
亨利四世(1589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亨利·德·波旁,法國波旁王朝創(chuàng)立者。
路易十三(1610年5月14日-1643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長子,生于楓丹白露,后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路易十四(1643年5月14日-1715年9月1日):路易·迪厄多內(nèi)·波旁,路易十三的長子,自稱“太陽王”。
路易十五(1715年9月1日-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四的曾孫,出生于凡爾賽宮。
路易十六(1774年5月10日-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五之孫,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死的國王。
路易十七(1785年3月27日-1795年6月8日):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后,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1815年3月13日,波旁王朝首次復辟):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第四子,路易十六的兄弟。
路易十八(復位)(1815年7月8日-1824年9月16日):波旁王朝二次復辟。
查理十世(1824年9月16日-1830年8月2日):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的小兒子,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兄弟。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1830年8月2日):查理十世之子。
當時查理十世退位時,宣布讓位與兒子路易-安扥瓦內(nèi)王子,是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隨即讓位與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七天后也讓位給路易-菲利普,因此有人認為路易十九及亨利五世不曾在位。
主系派:昂利五世 尚博爾伯爵
1844年6月3日-1883年8月24日
讓三世 蒙提宗伯爵
1883年8月24日-1887年11月21日
夏爾十一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887年11月21日-1909年7月18日
雅克一世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909年7月18日-1931年10月2日
夏爾十二 圣·海梅公爵,安茹公爵
1931年10月2日-1936年9月29日
阿爾封斯一世西班牙國王
1936年9月29日-1941年2月28日
昂利六世西班牙王子、塞戈維亞公爵、安茹公爵
1941年2月28日-1975年3月20日
阿爾封斯二世 加的斯公爵、安茹公爵
1975年3月20日-1989年1月30日
路易二十 安茹和波旁公爵
1989年1月30日 在位 至今
支系派
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
1830年8月9日-1848年2月24日
波旁王朝奧爾良派繼承人
路易-菲利普一世 法蘭西人的國王
1848年8月9日-1850年8月26日
菲利普七世 巴黎伯爵
1850年8月26日-1894年9月8日
菲利普八世奧爾良公爵
1894年9月8日-1926年3月28日
讓三世吉斯公爵
1926年3月28日-1940年8月25日
昂利六世 巴黎伯爵
1940年8月25日-1999年6月19日
昂利七世 巴黎伯爵,法蘭西公爵
1999年6月19日 在位 至今
1、費利佩五世(1700-1746)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孫,1724年1月宣布讓位于王太子路易斯。
2、路易斯一世(1724)
費利佩五世長子,只當了七個月國王即病死,其父只好重返王位。
3、費爾南多六世(1746-1759)
費利佩五世次子。
4、卡洛斯三世(1759-1788)
費利佩五世第三子,費爾南多六世異母弟。
5、卡洛斯四世(1788-1814)
卡洛斯三世之子,1808年被迫讓位于其子費爾南多,在拿破侖干預下旋又復位,晚年被放逐到羅馬,并死在那里。
6、費爾南多七世(1808,1814-1833)
卡洛斯四世之子。
(1809-1813,西班牙王位為拿破侖之弟約瑟夫占據(jù),1814年費爾南多七世復位,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
7、伊莎貝拉二世(1833-1868)
費爾南多七世長女。由她開始波旁王權(quán)轉(zhuǎn)入母系,1868年被廢黜。
1870-1873年西班牙國內(nèi)混亂,王位由意大利國王阿馬德奧一世占據(jù)。1873-1874年為共和政體。
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
伊莎貝爾二世長子。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9、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
阿方索十二世遺腹子,17歲前由母后攝政。
1923年西班牙爆發(fā)軍事政變,普里莫將軍施行獨裁統(tǒng)治,阿方索十三世不明智地予以默認。1931年他被迫流亡國外,宣布傳位于兒子、巴塞羅那伯爵唐·胡安,但胡安從未能登上王位。1931-39年,西班牙維持了8年的共和政體。
1939年,陸軍總參謀長佛朗哥在內(nèi)戰(zhàn)中獲勝上臺,開始長達36年的國家主義政體。
10、胡安·卡洛斯一世(1975-2014)
唐·胡安之子、阿方索十三世之孫。1947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1969年指定胡安·卡洛斯為未來國王,1975年11月22日,佛朗哥死后兩天即位,波旁王朝第三次復辟。
11、費利佩六世(2014-)
胡安·卡洛斯一世之子,2014年其父退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費利佩即位。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世系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國王
那不勒斯王卡洛七世(西西里王卡洛四世)
1734年12月1日-1759年10月6日
那不勒斯費迪南多四世
(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三世)
那不勒斯:
1759年10月6日-1799年1月23日
1799年6月13日-1806年3月30日
1815年5月3日-1816年12月12日
1759年10月6日-1816年12月12日
兩西西里國王
兩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一世 1816年12月12日-1825年1月4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一世 1825年1月4日-1830年11月8日
兩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二世 1830年11月8日-1859年5月22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二世 1859年5月22日-1860年12月17日
兩西西里王位繼承人
弗朗切斯科二世 1860年-1894年
阿方索一世 1894年-1934年
費迪南多三世 1934年-1960年
阿方索二世 1960年-1964年
卡洛一世 1964年至今 卡拉布里亞公爵。
帕爾馬公爵世系
帕爾馬公爵卡洛一世 1731年12月29日-1735年10月3日
帕爾馬公爵菲利波 1748年10月18日-1765年7月18日
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 1765年7月18日-1802年10月9日
帕爾馬公爵路易吉 1802年10月9日-1803年5月27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二世 1847年12月17日-1848年8月18日
1848年4月11日-1849年3月14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三世 1849年8月23日-1854年3月24日
帕爾馬公爵羅伯托一世 1854年3月24日-1860年6月9日
亨利四世(1589-1610)
路易十三(“正義者”路易) (1610-1643)
路易十四(“太陽王”) (1643-1715)
路易十五(“深受愛戴者”路易) (1715-1774)
路易十六 (“斷頭王”) (1774-1792)
路易十七(注:掛名國王,由革命政權(quán)看管,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