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鶴(學(xué)名:Grus americana)平均高150厘米,是北美洲最高的飛行鳥類。當一只美洲鶴展開翅膀,兩翅間的距離有180-210厘米。主要在濕地,特別是天然濕地的附近棲息,食物一般是甲殼動物、蛙類等小型水生動物,但很少吃魚。每年秋季到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灣海岸的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鹽澤地及淡水湖里越冬,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繁殖,每年遷徙路線的單程為4000公里左右。
美洲鶴主要在濕地,特別是天然濕地的附近棲息,因為這里可以為其提供飲用水、食物以及進行社交活動和休息的場所。
分布于加拿大中西部(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冬季進入墨西哥灣(阿蘭瑟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得克薩斯州海岸。小部分至洛基山脈,美國西部;正在將一些群體實驗性非遷移至佛羅里達州,美國東南部。
美洲鶴成鳥站立時高達1.6米,翼展2-2.3米。體重4.5-8.5千克。面頰和頭頂裸露,為鮮紅色,飛羽和頸項是黑色的,其余部分的羽毛都為純白色。喙為淡黃色,腿和腳是黑色的。雄鳥和雌鳥的羽色相似,但雌鳥的體形較小。它的頭頂也和其他鶴類一樣,具有鮮紅色的裸露皮膚,十分美麗。兩頰也是紅色,長長的尖嘴呈淡黃色。身上的羽毛全都是雪白的顏色,只有額部、臉頰的下方和飛羽為黑色。因此,當雙翅展開時,烏黑發(fā)亮的翼尖在雪白的體羽襯托下更加鮮明。成鳥飛行時會將頸伸直,也可見到它們黑色的翼端。雛鳥淡褐色。
發(fā)達的器官是這種鶴的顯著特征,它的氣管卷曲在胸部的龍骨突內(nèi),長度可達1.52米,超過了它的體長。
美洲鶴是北美洲的特有種,每年秋季到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灣海岸的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鹽澤地及淡水湖里越冬,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繁殖,每年遷徒路線的單程為4000公里左右。最近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組成家庭的美洲鶴群體秋季在遷徙途中的一個“驛站”——美國內(nèi)布拉斯加州所逗留的時間比非家庭群逗留時間長,而春季的情況則與此恰恰相反。對此,科學(xué)家所做的解釋是:在春季向北遷徙時,前一年繁殖成功的成鳥需要盡快返回它們的巢區(qū)進行繁殖,與這些成鳥同行的幼鳥已近1歲齡,具備了足夠的體力和耐力隨著親鳥向北遷徙。當然,這些親鳥與它們的之幼鳥間的家庭關(guān)系通常在到達加拿大的繁殖地后就斷絕了。而非家庭群體一般由亞成鳥組成,它們沒有北上筑巢產(chǎn)卵的壓力,因此其春季遷徙的時間就比較寬松。在秋季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家庭群中通常包括一只不足6個月齡的幼鳥。這些幼鳥尚不習(xí)慣長途遷徒的艱苦,因此親鳥必須放慢遷徙的速度,以使幼鳥得以跟上。此外,成鳥也不必象趕到繁殖地那樣迫切地需要趕到越冬地去??墒?,非家庭群的成員均已經(jīng)歷了一次以上此類的長途跋涉,因此不需要在中途逗留太久。
喜歡悠然自得地在遼闊的天空上盤旋。由于氣管特別發(fā)達,長度達5英尺左右,比它的身體還要長,所以鳴聲十分嘹亮。食物主要是甲殼動物、蛙類等小型水生動物,但很少吃魚。
美洲鶴的求偶行為十分奇特,包括一連串的鳴叫、鼓翼、點頭,以及一些驚人的彈跳動作。作為求偶開場戲的這些舞蹈,常常在深秋就已經(jīng)開始,但在其他時間里,有時為了護衛(wèi)巢區(qū)或者僅僅是肛門緊縮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舞蹈。它用于筑巢的材料主要是蘆葦、香蒲、蓑衣草一類的植物。
美洲鶴一般3歲即配對繁殖。每年一窩卵,一窩通常2枚。每對美洲鶴幼鳥只能活1只,另一只由于相互間的激烈爭斗而死亡。
單一物種,無亞種。
美洲鶴曾經(jīng)在北美洲大陸廣泛分布,從草原帶到凍土帶都有它們活動的蹤跡。但是,隨著歐洲移民蜂擁地進入北美洲,大量的獵捕、拾卵及破壞棲息地,使其從它們的繁殖地——美國中北部和加拿大的許多草原沼澤地上逐漸消失。19世紀末以后,美洲鶴的生存環(huán)境更是每況愈下,濕地的水被排干,改作農(nóng)耕地以及人們居住的城市,獵殺美洲鶴的事情也常常發(fā)生。到了1941年,越冬的美洲鶴群體只剩下了16只,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鶴類。
近一百米年來,由于狩獵、揀卵及棲息地的破壞,美洲鶴瀕臨滅絕。1931年在美洲鶴的越冬地——得克薩斯州的墨西哥灣一共發(fā)現(xiàn)21只美洲鶴,其中6只后來在一場颶風中死去。1937年美國政府買下這片土地,建立了阿肯色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后來才在加拿大西北部找到這種鶴的營巢地。
1966年,美國、加拿大的國家野生動物管理機構(gòu)決定從美洲鶴巢里的卵中取走1枚,用以創(chuàng)建一個圈養(yǎng)的鶴群。這樣做并不影響野生鶴的增長率。這一做法已重復(fù)了好多年,共取走60枚鶴卵。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帕塔克森林——圈養(yǎng)美洲鶴群研究中心,已有一個大約25只圈養(yǎng)的美洲鶴群。美洲鶴的保護和研究已經(jīng)花費了幾百萬美元,數(shù)量不仍斷增加。
1982年野生美洲鶴已增長到90只,加上人工飼養(yǎng)的37只,總數(shù)達到127只。美洲鶴是世界上最稀有也是最瀕危的鶴類,為了挽救美洲鶴,科學(xué)家利用人工孵育的方法將美洲鶴孵化出來,然后利用超輕的飛機和遙控機器人偽裝成美洲鶴,將這些人工飼養(yǎng)的小美洲鶴帶往南部弗羅里達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里過冬。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人民網(wǎng)2006年6月30日訊美聯(lián)社報道:一對美洲鶴于威斯康星洲孵出兩只幼鶴,這是百余年來美國野生美洲鶴首次孵出幼鶴。預(yù)計將有24只幼鶴(含懷孕的三只野生鶴在內(nèi))加入到北美瀕危鳥類第二批遷徙群的隊伍中。遷徙計劃小組支持美洲鶴復(fù)育計劃,在本季做出的一大嘗試是成功促使美洲鶴筑巢。他們在網(wǎng)上展示兩只新出生的棕色幼鶴如何在濃密的草叢中接受父母的照料。除了照料幼鶴,成年鶴還需要尋找合適的巢穴,將幼鶴撫養(yǎng)至可自行飛翔為止。遷移計劃的主管喬依·達夫(JoeDuff)表示,幼鶴極易受到食肉動物的攻擊,因為它們的父母從未有過保護幼鶴的經(jīng)驗;同時,幼鶴也很好競爭,當兩個鶴蛋在同一個巢中孵化,常常只有一個可以存活。美洲鶴復(fù)育計劃已進行至第五年,在馬里蘭帕塔克森特野生動物研究中心孵出的鶴都被放到內(nèi)西達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喂養(yǎng),秋天,在超輕型飛機的引導(dǎo)下,遷徙至南方佛羅里達州的恰撒荷維茲卡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春天來時,它們會再自行飛回北方。不像他們的父輩或那些曾在超輕型飛機引導(dǎo)下遷徙至南方的美洲鶴,新孵出的這些幼鶴可能會害怕飛機。但達夫仍希望它們可以跟隨父母一同遷徙。5英尺高的美洲鶴是北美最高的鳥f類,在1941年時幾乎滅絕,當時僅存20只。
美洲鶴瀕臨絕種,有十幾只被人孵化。鳥類有一種天性,它會把第一眼看到的動的物體當成自己的母親。為了讓鶴保持自己的天性,工作人員作了套在手上的假鶴,用假鶴的嘴巴喂小鶴,同時播放母鶴的叫聲。到了小鶴該學(xué)飛的時候,沒有母鶴教它們,它們就只會走,不會飛。小鶴跟在后面跑,跑著跑著,就飛了起來。到了美洲鶴遷徙的季節(jié),沒有母鶴教他們怎樣飛往溫暖的南方,如果一直留在本地,十幾只珍貴的美洲鶴將會被凍死。工作人員使用滑翔機,播放著母鶴的叫聲,慢慢地起飛。奇跡般的,小鶴們排成一隊,跟著滑翔機飛了起來。工作人員清晨起飛,中午喂食,晚上休息,整個美國都在關(guān)注這十幾只由滑翔機帶領(lǐng)遷徙的美洲鶴,每飛過一個地方,人們都放下手中的工作,仰望這難得一見的景象。鶴們也有個性,責任心強的,體力好的,飛在前面,照顧其他的鶴。調(diào)皮搗蛋的,路上光顧著看風景的,迷了路,找不到鶴群。工作人員只好把那只搗亂的小鶴裝到箱子里,直接運到目的地。第二年,這些美洲鶴自己飛回老家,并且繁衍了后代。
佛州這群美洲鶴之所以牽動眾多人的眼睛,是因為它們是唯一由研究人員專門訓(xùn)練,成功從北方遷移而來的“試驗品”。成功的試驗為龍卷風毀于一旦,讓它們獲得了與龍卷風死難者一樣的關(guān)注。為鍛煉人工飼養(yǎng)的美洲鶴適應(yīng)自然、恢復(fù)天性,美國威斯康星州尼西達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11月出動飛機,帶領(lǐng)一群小美洲鶴飛往南方佛州的越冬地。
這群小美洲鶴在馬里蘭州的帕圖克森特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孵化成功,之后一直在尼西達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接受人工喂養(yǎng)。為了消除小美洲鶴對人類的恐懼,飛機上的工作人員穿上了模仿美洲鶴外型的特制服裝。對于體力不支的小鶴,地面方面則出動卡車運載它們一程。遇上天氣變化,飛行員就用便攜式圍欄保護它們不受傷害。在這樣的精心策劃和關(guān)照下,18只小美洲鶴終于在年底到達了位于佛羅里達州查薩霍維茨卡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的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