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biāo)姆N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
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于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后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后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體態(tài)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于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也叫白鷺,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于飛翔。它披著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fēng)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cè)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yōu)榘岛稚?,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
白鷺棲息于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shù)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
中國擁有鷺科鳥禽20種,其中以白鷺屬的最為珍貴。重慶九龍坡區(qū)白市驛鎮(zhèn)三多橋村,有一個白鷺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nèi)有各種鷺類2萬多只。廈門有10類鷺類,占中國鷺科鳥類總種數(shù)的50%,其中白鷺屬的5個種齊全,反映了廈門的地理位置和濕地環(huán)境在鷺類資源分布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來,每年廈門的鷺科鳥類數(shù)量高達3萬只,按照國際標(biāo)準(zhǔn),表明廈門海域潮間帶及圍海成湖的湖面的生境,是中國、國際上有關(guān)鷺科鳥類的重要濕地。在江蘇儀征市棗林灣也分布有白鷺。三峽大壩蓄水后成為水鳥白鷺的重要棲息地,這使白鷺在中國的分布發(fā)生重大變化。使這里成為觀鳥勝地之一。
白鷺體長46-65cm,體重320-650g,體型較大而纖瘦,嘴和腿黑色,腳趾黃色,繁殖羽純白,頸背具細長飾羽,背和胸具蓑狀羽,身體輕盈,有利于飛翔。成鳥夏羽時枕部生有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肩和胸生蓑羽,冬羽時蓑羽會全部脫落。虹膜為黃色,臉的裸露部分為黃綠色,嘴為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為黃色,脛與腳部為黑色,趾呈角為黃綠色。
白鷺的羽毛價值高,羽衣多為白色,繁殖季節(jié)有頎長的裝飾性婚羽。習(xí)性與其他鷺類大致相似,但有些種類有求偶表演,包括炫示其羽毛。成大群營巢,又無防御能力,結(jié)果因人類的濫捕而瀕于絕滅。是涉禽,捕食淺水中的小魚,兩棲類,爬蟲類、哺乳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喬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筑起凌亂的大巢。
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于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里活動的小動物,然后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zhǔn)確地啄到嘴里。有時也常佇立于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白鷺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于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guī)r處的巖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jīng)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guī)r的巖頂上,竟發(fā)現(xiàn)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guī)r的巖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gòu)成。巢筑于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筑巢的。每窩產(chǎn)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大白鷺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并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huán)境的協(xié)定》中白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huán)境的協(xié)定》小白鷺是鷺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句簡稱為白鷺,屬于《濱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黃嘴白鷺、巖鷺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白鷺是國際瀕危物種。
巖鷺是中國11種高度瀕危鳥類之一,在中國已難得一見,處于瀕危狀態(tài)。巖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huán)境的協(xié)定》附表名單,黃嘴白鷺是Robert Swinhoe(英)1860年在廈門采集到的新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