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雀(學名:Haematospiza sipahi):體重36-49克;體長155-182毫米。雄鳥除眼先、翼與尾為黑(或淡黑)色外,通體為鮮紅色;嘴鮮黃;雌鳥暗橄欖綠色,羽端較淡或帶黃色;腰鮮黃;嘴較暗。虹膜褐色;嘴黃色;腿和腳褐色。
棲息于山區(qū)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以及喜棲于松杉林、林緣的小喬木和山坡稀樹灌叢中。雜食性,食物中植物、動物均有,包括球果、漿果、植物種子和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血雀是美麗的觀賞鳥類,因數(shù)量太少,應嚴禁捕獵,以資保護。分布于尼泊爾、印度、緬甸以及中國的云南、西藏等地。
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不丹、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見于西藏東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怒江與龍川江間山脈、 騰沖幾大塘、 景東、 磨刀河)、 西藏(聶拉木, 錯那縣勒)。
雄性成鳥:眼先、嘴基線和眼周紫紅色;尾及翅黑褐色,具紅色羽緣;尾下覆羽暗,具寬的紅色尖端;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具紅色先端,其余體羽大都鮮深紅色,而頭和頸羽基部白色,其他部分羽基灰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深灰色。
雌性成鳥:上體從頭至背,包括翼上覆羽和內(nèi)側(cè)次級飛羽大都暗褐色,各羽具寬的橄欖綠色羽緣,而頭羽最鮮亮;腰和短的尾上覆羽鮮黃色;尾羽褐色,外側(cè)尾羽具暗橄欖色外緣;眼先、眼肉淡橄欖黃色,耳羽暗褐,沾橄欖黃,并具白色軸紋;頰橄欖黃色;喉灰白,沾橄欖黃色,羽中央具斑點;下體余部灰色,羽中央多少具暗色斑,呈鱗片狀尾下覆羽白色,沾橄欖黃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發(fā)灰,亦沾橄欖黃色。
雄性幼鳥:大體似雌鳥,但腰羽呈桔色,上體多桔紅而非黃綠色。
虹膜褐色;嘴黃色;腿和腳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6-49g,♀36-44g;體長♂155-182mm,♀155-178mm;嘴峰♂13-16mm,♀13-16mm;翅♂95-105mm,♀86-98mm;尾♂67-71mm,♀66-71mm;跗蹠♂18-22mm,♀18-20mm。(注:♂雄性;♀雌性)
血雀屬于山區(qū)森林鳥類,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喜針葉林或亞熱帶山地林。通常于林間空隙或林緣地帶喜棲于松杉林、林緣的小喬木和山坡稀樹灌叢中。在云南高麗貢山可達3000米以上,在西藏聶拉木可達4000米,有垂直遷徙現(xiàn)象。冬季常游蕩到低海拔地區(qū),但不到平原。此鳥喜棲松杉林、郁林林緣的小喬木上和山坡稀樹灌叢中。
留鳥,性好群居,常由5-6只個體組成小群,也見單個活動者。性膽怯,善藏匿,也到林緣和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很少下到地上。頻繁地在樹冠間飛翔,飛行迅速有力。飛翔速度較快。叫聲是一種宏亮悅耳的“too-eee”或“pleeau”聲,以及一種“kwee-i-iu”或“chew-we-auh”聲。其歌聲是一種清晰柔合的“par-ree-reeeeeee”旋律。
食性屬于雜食性的,食物中植物、動物均有,主要以松樹和其他樹木種子、草子包括球果、漿果、植物種子和各種昆蟲及其幼蟲。
血雀在西南山地繁殖。巢筑于松林外緣的松枝上。巢大而厚呈杯狀,外壁由細枝和粗枝編成,內(nèi)層為樹枝和植物纖維,巢內(nèi)墊以獸毛。卵底色淺藍,上有鮮褐色和紫褐色點斑和線條。卵的大小為22-25毫米×17-18毫米。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