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鸚鵡(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新西蘭人叫“kakapo”,這是當?shù)氐拿Z,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譯成鸮鸚鵡頗為神似,因為鸮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新西蘭的特有種。它面上有鸮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習性使它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它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
夜行性、草食性,表現(xiàn)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并實行求偶場交配制度的鸚鵡。主要是草食性,吃原生的植物、種子、果實及花粉等。它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屬極危物種。分布于新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
鸮鸚鵡不會飛的習性決定了它們只能在沒有害獸的地區(qū)存活。位于新西蘭西南部的白堊島總面積為154公頃,最高點為海拔151米,該島因西南沿海的峭壁是由制造粉筆的白堊構(gòu)成的而得名。由于島上本地植物,特別是鸮鸚鵡喜食的植物豐富,因此是一塊理想的鸮鸚鵡庇護所。
1994年4月,新西蘭保護局著手將白堊島作為鸮鸚鵡的庇護所。保護人員首先做的工作是消滅島上的害獸白鼬,建立保護站,開辟13千米長的巡山道路。2002年7月,20余只鸮鸚鵡被轉(zhuǎn)移到了白堊島。此時正值新西蘭的冬天,異地轉(zhuǎn)移、重新劃分活動范圍的過程對鸮鸚鵡而言真不是輕松之舉。所有新來白堊島的鸮鸚鵡體重在當年都減輕了,除了一只適應(yīng)性非常好的雄鸮鸚鵡外,其他鸮鸚鵡都得到了專門為它們特制的補充性食物。
鸮鸚鵡是新西蘭地方性物種,曾經(jīng)在北島、南島和斯圖爾特群島中廣泛傳播,但已經(jīng)在這些地區(qū)及范圍內(nèi)滅絕了。在1980年至1997年間,所有在斯圖爾特島上的鸮鸚鵡被運往離岸的,無捕食者的島嶼,以保護它們免受引進的哺乳動物和食肉動物的傷害。該物種生活在鱈魚島(鸮鸚鵡)和堊白群島(Chalky Islands)。
鸮鸚鵡是一種肥大而渾圓的鸚鵡;體長59-64厘米,體重950-4000克。有一對相對短的翅膀,并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不能飛,其翅膀不足以使它飛行,而只作為一般平衡,或在樹上跳下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作用。鸮鸚鵡不像其它鳥類要保持輕盈的身體,它們多會于體內(nèi)儲存大量脂肪,使其體重冠絕同類。鸮鸚鵡表面的羽毛有多種色彩,除了微黃及如苔蘚般的綠色作為主色外,羽毛上也有黑至深棕色的條紋,這種保護色使它們能在天然植被下得以隱藏自己。事實上不同個體的色彩、色調(diào)及斑駁的花紋可有極大的差異性──某些博物館收藏的標本就是全身披上黃色的。胸部及兩脅均是黃綠色配上黃色條紋,在腹部、尾下、頸部及面部上黃色依然突出,并有綠色條紋及小量斑駁的棕灰色。由于它們無須應(yīng)付飛行時所要求的強度及剛度,因此羽毛是非常柔軟。
鸮鸚鵡面上纖細的羽毛組成了奇特的面盤,這種鸮形目面上常見的特征使來自歐洲的移民稱它們?yōu)?owlparrot"(中譯:鸮鸚鵡)。它們的鳥嘴旁被靈敏的羽須或小胡子所包圍,用以在低頭前進時感受地面情況并引導前行。上鳥喙除了上半部是藍灰色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乳白色,眼睛深棕色,腿大而粗壯、鱗狀,并與其它鸚鵡一樣是對趾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它們的爪子比起其它鸚鵡為大,以方便在樹枝間攀爬。尾巴常在地面上拖行前進,因此尾巴末端的羽毛有被磨損的痕跡。
雌性鸮鸚鵡的一些特征使它們不難從雄性中分辨出來:它們的頭部并不渾圓,與喙一樣比較窄長,蠟?zāi)ぜ氨强纵^小,腿及足部修長苗條并帶有粉紅灰色;尾巴比例上較長,全身羽毛的顏色雖與雄性類似,但整體的色調(diào)較細致,較少黃色及斑駁的變化。與不少鳥類一樣,孵卵期間雌性的腹部的絨毛脫落,附近皮膚表層血管脹大,讓溫暖的血液流經(jīng)該部分,形成孵卵斑。
鸮鸚鵡是夜行性動物,喜歡獨居,有完善的嗅覺系統(tǒng)。例如它們在覓食時就能夠通過氣味來區(qū)分出食物;這一習性僅在另外一種鸚鵡中找到。另外鸮鸚鵡給人極深印象的特質(zhì)就是它身上會發(fā)出一種香氣,不少人常用麝香、果香或蜜糖的味道來形容這種香氣。鸮鸚鵡完善的嗅覺系統(tǒng)及強烈的獨特氣味也被視為社群間獨有的生化傳遞訊息,但這些氣味也成了掠食者搜索這種防御力薄弱的鸚鵡的重要手段。與其它鸚鵡一樣,鸮鸚鵡也能夠發(fā)出多樣的叫聲。除了求偶時發(fā)出響亮而刺耳的叫聲及嗥叫聲外,它們也會發(fā)出嘶卡的聲音來向其它同類標示自己的位置。
鸮鸚鵡從不怕陌生人,遇到驚嚇時,它們通常是一動不動,有時也會及時爬到樹上,但因為自己不會飛行,卻又喜歡試圖從樹上飛下來,直接導致傷亡。它們唯一的技能就是利用自己的擬態(tài)羽毛隱藏在青翠的草叢間。
鸮鸚鵡主要是草食性,原生的植物、種子、果實及花粉等,甚至是一些樹木的邊材都能成為它們的食物。在1984年的一次關(guān)于鸮鸚鵡的食物及食性研究中確認了共25種的食物,并證明了它們是一種廣泛的草食性生物,對于不同的喬木、灌木以及蕨類植物均感興趣。鸮鸚鵡的喙能有效地碾磨食物,因此它們只有一個相對小的沙囊,此外,鸮鸚鵡的前腸內(nèi)有細菌協(xié)助發(fā)酵及消化植物。另外它們有一套獨特的習性,就是會用喙將葉片或蕨葉最具營養(yǎng)的部份挑選出來,難以消化的纖維部份則會留下。
在所有的鸚鵡當中,只有鸮鸚鵡會利用求偶場交配制度來作為求偶交配的方法。在到達求偶季節(jié)時,雄性鸮鸚鵡會聚首在一個仿如競技場的地方舒展雙翼,透過表演獨有的舞蹈及演唱來吸引異性。雄性鸮鸚鵡要聚集在“表演場”通過競爭取得交配權(quán),交配完成,雌雄關(guān)系即告結(jié)束。但不會結(jié)成伴侶──它們相遇只為了傳宗接代。
一到求偶季節(jié),雄性鸮鸚鵡就會離開它們的居所,并到達山頂或山脊處建立屬于自己的交配競技場。這個競技場最遠離它們?nèi)粘I畹貐^(qū)達7公里之遠,而每個競技場相距最遠亦可達50米。在繁殖季節(jié)之前,雄性鸮鸚鵡往往會為了爭奪最好的場地而發(fā)生打斗。它們除了會透過豎起全身的羽毛、跨大雙翅、提爪、大開喙部并發(fā)出響亮而刺耳的叫聲及嗥叫來恫嚇對方外,亦會與對方發(fā)生正面沖突,而打斗過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傷痕。雄性在整個求偶季節(jié)均會逗留在它們所建立的交配場上。
每個競技場均為由雄性制成的圓盤形凹坑,最大可達10米,但一般深度及寬度至少能容下一只半米長的鸮鸚鵡。整個圓盤常毗鄰于石面、田埂或樹干旁以利反射聲音。除了圓盤外,每只雄性鸮鸚鵡還會為它們的圓盤建一條連接的小道或可見的軌跡,沿山脊而建的話可長達50米,圍繞山頂?shù)闹睆揭部蛇_20米。它們會一絲不茍地制理好圓盤及小道上的殘骸。
為了吸引異性,雄性鸮鸚鵡會使前胸的氣囊充氣,從而發(fā)出嘹亮而低頻(低于100Hz)的隆隆作響的嗚叫。起初是低沉的嘀咕,氣囊逐漸擴大后聲量隨隨增加,在持續(xù)約20次的嗚叫后就會停止。這時雄性鸮鸚鵡會站立片刻,低頭并再次讓空氣填滿胸腔以準備下一組的嗚叫。這些嗡嗡聲在黑夜時至少1公里外也能聽見,而在好風的晚上更能傳播達5公里之遠。它們平均嗚叫8小時,一個晚上就能發(fā)出近千次聲響。另外整個嗚叫可長達3至4個月,因此它們也將失去近半的體重。它們也會在競技場上圓盤內(nèi)的不同方位發(fā)出嗚叫,以使聲音能向四面八方傳送。這些嘹亮而長距的叫聲也吸引了獵食者的青睞,使它們的位置眾所皆知。一大群缺乏抵抗力及迅速逃離現(xiàn)場機會的鸮鸚鵡,當遇上哺乳動物獵食者時,即使只有一頭獵食者,也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傷亡。
雌性鸮鸚鵡被其中一頭雄性鸮鸚鵡的嗚叫聲所吸引后,開始從它們的居所出發(fā),并可能走上幾公里的路來到這區(qū)域。當雌性踏入這頭雄性鸮鸚鵡的競技場內(nèi)后,它就會停止鳴叫并立即進行表演。內(nèi)容包括由一邊搖擺到另一邊,并用喙發(fā)出卡嗒卡嗒的聲音。不久后雄性會背對雌性,展開雙翼并而倒行的方式接近雌性,而整個試圖交配的表演約維持2到14分鐘后,它們隨即交配。交配后雌性就會離開并回到自己的家園,等候產(chǎn)卵并孕育小鳥;雄性則繼續(xù)留守在交配場內(nèi)發(fā)出嗚叫,而吸引其它的異性。
它們多在地上植物的掩護下、或是諸如樹洞般的洞穴內(nèi)筑巢,每窩產(chǎn)1~4枚卵。一般在30天后孵出,雛鳥全身披上灰色的絨毛,雌性鸮鸚鵡會單獨持續(xù)哺育約3個月,在夜間外出尋找食物。即使幼鳥在完全長出羽毛后與仍會與親鳥多住好幾個月。在10到12周后幼鳥才會首次離開巢穴。隨著它們愈來愈獨立,母親仍會個別地喂哺它們達6個月之久。
由于鸮鸚鵡頗長命,因此它們會先享受一段青年期后才進行繁殖。雄性鸮鸚鵡在5歲以前不會開始它們的求偶嗚叫;雌性更要到9至11歲才開始尋訪異性。這段在繁殖期前的延誤減少了求偶期間所遇到的危機,從而延長了它們的性命。鸮鸚鵡是其中一種繁殖率最低的鳥類,它們并不會每年都進行繁殖,而只在有大量食物供應(yīng)的年度,例如該年的樹木結(jié)出特別多的果子才會進行。新西蘭芮木樹(rimu trees)的種子數(shù)目是誘發(fā)它們進行繁殖的重要因素,但這種高大喬木每3到5年才會大量結(jié)果。因此在芮木樹占優(yōu)勢的森林,如科德菲什島上,鸮鸚鵡的繁殖并不頻繁。
另一個關(guān)于鸮鸚鵡繁育體制的數(shù)據(jù)是,雌性鸮鸚鵡可因應(yīng)其母體的狀況,從而改變后代的性別比例。當雌性鸮鸚鵡進食了較多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后,它們就會誕下雄性為主的后代(雄性一般較雌性重30至40%)。因此,雌性鸮鸚鵡仍會在食物或資源供應(yīng)緊張的時候誕下后代,但會偏向于誕下單一性別以使種群內(nèi)的性別得以分散(例如集中在雌性的后代),而在食物量豐富的時候則無此顧慮。雄性鸮鸚鵡則會在食物量豐富時多與不同的雌性交配,以達致物種延續(xù)的天賦使命。這一研究支持了在進化生物學中備受爭議的特拉威斯·韋爾拉假說(Trivers-Willard hypothesis)。這種與母體體重狀況而影響后代性別的研究對保育計劃有重要影響。因為在提供補充食物提高繁殖率的同時也會減少較具保育價值的雌鳥后代的出生機會,因此嚴格控制母體的狀況才能達致雙贏的局面。
自從新西蘭的人類活動日漸頻繁后,鸮鸚鵡的個體數(shù)目便開始大幅下降。因此,自1891年就開始有針對性的保護計劃在當?shù)貙嵤?。較成功的保育計劃來自1989年開始并運行至今的鸮鸚鵡復(fù)育計劃。
自1840年起歐洲殖民者在新西蘭出現(xiàn)后,更多更廣闊的土地被他們改為耕作及放牧等用途,鸮鸚鵡及其生境進一步被侵害。他們帶來了更多的狗只及多樣的哺乳動物,包括家貓、黑鼠及白鼬等。直至1845年,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對其皮毛進行首次描述前,歐洲人對鸮鸚鵡所知甚少。自此之后,歐洲的殖民者開始學習毛利人,利用狗只搜捕鸮鸚鵡。在十九世紀后期,基于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及狂熱,鸮鸚鵡變得廣為人知,引致數(shù)以千計的個體被大規(guī)模的捕捉,以作為動物園、博物館及收藏家們的囊中物。大部分被捕捉的個體往往在一個月內(nèi)就會死亡。
1880年,為了減少入侵物種野兔的數(shù)目,大量鼬科動物(如白貂、雪貂及鼬屬的不同種)被引進到新西蘭這片國土上,但同時他們也干擾了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極多數(shù)的原生物種如鸮鸚鵡等亦成為其捕食對象。一些草食性動物如鹿等,也與鸮鸚鵡競爭食物,甚至令某些鸮鸚鵡愛吃的植物滅絕。載至1894年,于北島旺阿努伊河(Whanganui River)上游仍有鸮鸚鵡的紀錄,但在1895年,最后一頭于北島凱馬納瓦山(Kaimanawa Range)的鸮鸚鵡被當?shù)卦用癫东@后,就再也沒有鸮鸚鵡于北島出沒的紀錄。
1891年,新西蘭政府將峽灣區(qū)內(nèi)的雷索盧申島定為自然保護區(qū);1894年,政府委任理查德德·亨利為當?shù)刎撠熑恕W鳛橐幻匀粣酆谜?,亨利很早就發(fā)現(xiàn)紐西蘭的原生鳥類的數(shù)目正不斷下降,因此他嘗試將諸如鸮鸚鵡等不能飛的鳥類從不同地方轉(zhuǎn)移到這片凈土上。六年間他為雷索盧申島帶來了200只以上的鸮鸚鵡。但在1900年,相當數(shù)目的白鼬游過大海并占據(jù)了這片土地,在另一個六年,它們再一次趕絕了還是新移民的鸮鸚鵡。
1903年,三頭鸮鸚鵡移離雷索盧申島而被送到另一個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奧克蘭東北的小巴里爾島(Little Barrier Island),但流浪貓的出沒令這個小島不再見到鸮鸚鵡的影蹤。1912年,另外三只鸮鸚鵡被放到首都惠靈頓西北部的卡皮蒂島(Kapiti Island)上。其中一只頑強的鸮鸚鵡一直活至1936年,盡管在這期間流浪貓一直都在這個島上橫行。
1920年時鸮鸚鵡已在北島絕跡,而在南島的數(shù)目正不斷下降;嚴峻的峽灣地區(qū)是它們最后的避難所。踏入1930年,鸮鸚鵡的出沒仍偶有報導,可能是聽到它的聲音,或是被獵人及修路工人所捕獲。1940年起,有關(guān)發(fā)現(xiàn)鸮鸚鵡的報導已經(jīng)幾乎絕跡了。
1950年,新西蘭野生動物署正式成立,以搜索鸮鸚鵡為目標的野外考察持續(xù)進行,地點多在峽灣地區(qū),今卡胡朗吉國家公園(Kahurangi National Park)一帶。于1951至1956年間共7次的野外考察只找到零星的數(shù)量,直至1958年才捉到第一頭鸮鸚鵡并在鄰近的米爾福德峽灣釋放。1961年多找到6只,其中一只被實時釋放,而另外5只則被轉(zhuǎn)移到北島上鄰近馬斯特頓(Masterton)的雀鳥保護中心的鳥舍內(nèi)??墒瞧渲?只在月內(nèi)即告死亡,而第5只亦在4年后死亡。在接下來的12年間,多次的考察對保育并無成效,只引證出鸮鸚鵡的數(shù)目逐年下降。1967年捕捉到的唯一一只亦于翌年去世。1974年尾,科學家再次找到少數(shù)的雄性,并首次科學性地觀察到鸮鸚鵡的求偶嗚叫。這次觀察令唐·默頓(Don Merton)首次推測出鸮鸚鵡的求偶場交配制度行為。
1974至1976年間找到的14只,及1977年找到的18只,全部均是雄性。當時有不少人相信所有雌性已經(jīng)死亡,鸮鸚鵡已經(jīng)是功能上滅絕了。此外,所有由新西蘭野生動物署于1951至1976年間發(fā)現(xiàn)的鸮鸚鵡,均是在被冰川重重覆蓋的U形峽谷上的陡峭沿涯上找到。這些險峻的地勢減慢了草食性動物入侵的進度,使不少原生植被得以保留。1976年,當這些險峻地區(qū)仍然無法阻擋小巧的鼬類的入侵后,只有少數(shù)雄性得以在最險要的峭壁頂端茍存下來。
雖然新西蘭政府在斯圖爾特島上曾接到鸮鸚鵡出現(xiàn)的報告,但在1977年上半年以前,并沒有野外考察活動在該地進行。1977年尾,一次野外考察活動中的首天就找到鸮鸚鵡求偶時制作的圓盤及小道;之后,在近8000公頃的灌木叢林地及森林中找到為數(shù)達100至200只的鸮鸚鵡,并相信當中有雌性存在。鼬科動物并沒有成功入侵斯圖爾特島,但流浪貓卻有不少。一個統(tǒng)計資料指出,每年被貓所殺害的鸮鸚鵡數(shù)目,其掠殺比率可達56%。在這個高比率下,沒有鸮鸚鵡能夠存活下來,因此一系列深入透徹的貓只控制計劃在1982年執(zhí)行,自此之后再沒有鸮鸚鵡被貓只殺害的案例發(fā)生。雖然如此,但要確保鸮鸚鵡能夠繼續(xù)存活,科學家仍認為應(yīng)把鸮鸚鵡帶到一片沒有捕食者的海島上,并在1982至1997年間完成全部的移離活動。
截止2012年,鸮鸚鵡的數(shù)量有126只,其中包括78個養(yǎng)殖體成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作為單一物種,鸮鸚鵡在毛利的民謠及信仰當中均有豐富的意涵。如它們不規(guī)則的繁殖周期常與飼果豐收年一同出現(xiàn),像新西蘭芮木樹這類數(shù)年才結(jié)一次果的樹木也在它們繁殖的年份結(jié)起累累的果實,致使毛利人往往會贊美鸮鸚鵡有預(yù)知未來的能力。另一個引證這個說法的理據(jù)是來自對它們的一種觀察。鸮鸚鵡習慣在齒杜英木(Elaeocarpus Dentatus)及昆士半瓊楠等當年的季節(jié)里把它們的漿果埋在僻靜的水塘內(nèi),以備冬天不時之需;毛利人同樣有這個習慣,他們也會為了這個目的,把食物深藏水中。這種獨特的傳統(tǒng)也來自毛利人對鸮鸚鵡的觀察。
在鸮鸚鵡仍在新西蘭大陸上廣泛分布的時候,毛利人會捕獵鸮鸚鵡,他們用鸮鸚鵡的羽毛單獨織成的斗篷,并因為味道可口而被視為佳肴。
每逢求偶季節(jié),雄性鸮鸚鵡均在其求偶場內(nèi)發(fā)出嘹亮的鳴叫,毛利人則可跟從聲音方向輕易地將它們捕捉。此外在它們覓食、及在干旱季節(jié)時進行的沙浴也令它們較易被發(fā)現(xiàn)。鸮鸚鵡多在晚間被捕捉,透過不同類型的圈套、陷阱、或是利用玻里尼西亞犬等動物,有時也用上多樣的火棒使它們目眩眼花,并在它們慣常出現(xiàn)的范圍堵截它們以利狩獵。捕捉后用毛利人傳統(tǒng)的土煮方式(Hāngi)或是用滾油煮熟。鳥肉本身的脂肪能夠產(chǎn)生防腐作用,因此可直接放在容器內(nèi)作日后使用。納伊塔胡族(Ngāi Tahu,新西蘭南區(qū)主要的毛利族)會把鳥肉放在由白松樹心皮所造成的籃子、或是由巨藻(kelp)等造成的容器內(nèi),并把成束的鸮鸚鵡尾羽系在容器邊上以知識別及作為裝飾用途。鳥蛋亦是毛利人的搜集對象,他們形容鳥蛋與新西蘭鳩(Kererū)的差不多。
鸮鸚鵡除了作為食物而被捕獵外,毛利人也會應(yīng)用它們的毛皮──特別是羽毛仍然附在其上的──去制造披風或斗篷。每件這樣的斗蓬需用上11000條以上的鸮鸚鵡的羽毛。這套服飾不但美輪美奐,更具有非常保暖的效果。因此,每件披風均價值連城,特別是少數(shù)仍然保存良好的,更被視為圣物(Taonga)而被珍而重之。毛利人的一句諺語“擁有鸮鸚鵡披風卻仍然埋怨寒冷”常用以認容那些貪得無厭的人。鸮鸚鵡的羽毛也常用作裝飾毛利族戰(zhàn)矛泰阿哈(Taiaha),但在真實決斗時則會被除下。
除此之外,鸮鸚鵡也作為毛利人的一種寵物而被飼養(yǎng)。十九世紀時在新西蘭的歐洲人,如喬治·格雷爵士(George Grey)就在一封書信中,提及他的一只鸮鸚鵡寵物在對待他及他朋友的行為,“像一頭狗多于像一頭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