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時措之宜也?!边@段話說明了撰寫本書的目的、成書的時代、背境和主要內(nèi)容、特點,以及書名的來歷和含意。但未言及具體成書年代。據(jù)《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二記載:“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創(chuàng)鴛鴦陣,著《紀效新書》?!闭f明《紀效新書》當寫成于戚繼光調(diào)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他在《自序》中說:“數(shù)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詳細節(jié)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zhàn)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zhàn),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后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于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蜑轭}曰:《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十八卷本)總序中的“公移”緊密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都o效或問》則對重要問題,尤其是最急需解決的事情進行申明和論辨,以防疑惑不解,他自注說:“柬伍既有成法,必信于眾,則令可申。茍一字之種疑,則百法之是廢,故歷述所急與可辨者,為或問以明之?!闭氖司碓敿毝志唧w他講述了兵員的選拔和編伍、水陸訓練、作戰(zhàn)和陣圖、各種律令和賞罰規(guī)走、諸種軍誡兵器及火藥的制造和使用、烽堠報警和旗語信號等建軍作戰(zhàn)的各個方面,并有大量形象逼真的兵器、旗幟、陣法、習藝姿勢等插圖。書中還詳細記述了戚繼光發(fā)明的鴛鴦陣,即一種以牌為前導,筅與長槍,長槍與短兵互防互救,雙雙成對的陣法。以及鴛鴦陣的變體“三才陣”。該陣法組成人數(shù)更少,用于沖鋒時追殲敵軍。
《紀效新書》語言通俗,“其詞率如口語,不復潤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結合士卒實際講道理,情深意切,易學易記,如在《禁令篇》對士卒說:“凡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yǎng)了一年,不過望你上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yǎng)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wǎng),天也假手于人殺你?!?/p>
《紀效新書》“乃集所練土卒條目”匯輯而成,類似軍中各種條例條令的匯編。在這些條款中,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戚繼光在東南沿??官習r練兵、作戰(zhàn)的思想。他針對當時“浙兵”腐敗,戰(zhàn)斗力低下的狀況,首先強調(diào)要從嚴治軍,提出了創(chuàng)立兵營、選兵、練兵的三部曲,并制定了整頓軍隊的六條措施:“一曰首正名分,使指揮千百戶旗軍丁舍,秩然有序,而衛(wèi)所之號令,必行于上下;二曰拿治剝軍貪官,以蘇久困之卒,使士氣漸裕;三曰重治刁軍刁官,使衛(wèi)所之官,敢于任事;四曰禁所伍越序文移,無印白呈,以肅軍政;五曰諭以忠義,厚恤戰(zhàn)亡,以勸親上使長之念;六曰清磨戶口,均編差役,以養(yǎng)荷戈之力?!保ā缎氯闻_金嚴請任事公移》)他主張“恩威兼著,情法相融。中有梗玩者,重治以警其余?!保ā都o效或問》)他還形象的把威嚴比作舟,把恩信比作舵,認為“載人者舟之功,而可以使之載者則舵也?!保ā都砦槠罚?/p>
《紀效新書》特別重視選兵,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兵之貴選?!保ā妒槠罚┱J為選兵“其法惟在精”(《柬伍篇》),反對“用城市游滑之人”,“奸巧之人”,主張用“鄉(xiāng)野老實之人”。對于選兵的具體標準,認為“豐偉”、“武藝”、“力大”、“伶俐”四條既不可廢,亦不可專恃,“惟素負有膽之氣,使其再加力大,豐偉伶俐,而復習以武藝,此為錦上添花?!保ā妒槠罚┤欢@樣的人不易選到,相比之下,最主要的條件是“必精神力貌兼收”,因為武藝差可以教習。對于選來的士卒,要根據(jù)各自不同的特點發(fā)給他們兵器,“皆當因其材力而授習不同”,“如藤牌宜于少壯便健,狼筅長牌宜于健大雄偉,長槍短兵宜于精敏有殺氣之人?!保ā妒槠罚?/p>
在練兵方面,《紀效新書》特別強調(diào)按實戰(zhàn)要求從難從嚴訓練,反對只圖好看的花架子。認為“設使平日所習所學的號令營藝,都是照臨陣的一般,及至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則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保ā都o效或問》)并批評不按實戰(zhàn)要求的訓練方法是“虛套”,“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奔怃J指出“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紀效或問》)“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也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書中規(guī)定:“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比較篇》)重視號令訓練,規(guī)定:“各便宜簡明號令,合行刊給,各于長夜,每隊相聚一處,識字者自讀,不識字者就聽本隊識字之人教涌解說,務要記熟?!币髮⑹俊岸宦牻鸸模壑豢雌鞄谩?,“大家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號令篇》)重視平時養(yǎng)成訓練,認為“操兵之道,不獨執(zhí)旗走陣于場肆而后謂之操,雖閑居坐睡嬉戲亦操也?!保ā都o效或問》)他還認為,訓練畢竟與實戰(zhàn)有所差別,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便可成功?!伴_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zhuǎn)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zhuǎn)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迸或退?!保ā都o效或問》)
《紀效新書》要求將帥不僅要有帶兵制敵的文韜武略,而且要精通各種技藝,要作士卒的表率;不僅戰(zhàn)時與士卒患難與共,而且平時也要處處與士卒同甘共苦。指出:“為將之道,所謂身先士卒者,非獨臨陣身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所謂同滋味者,非獨患難時同滋味,平處時亦要同滋味,而況技藝豈可獨使士卒該習,主將不屑習乎?”(《紀效或問》)
《紀效新書》特別強調(diào)賞罰在治軍中的作用,主張賞罰要公正,賞不避仇,罰不避親,指出:“凡賞罰,軍中要柄。若該賞處,就是平時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賞,有患難也是扶持看顧;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干預恩仇?!保ā督钇罚┢堇^光言行一致,帶頭執(zhí)法,后來以臨陣回顧,斬其長子。書中還制定了許多具體的訓練紀律,各項賞格罰條、連坐法等。制訂了嚴格的民眾紀律,如規(guī)定:“砍伐人樹株,作踐人田產(chǎn),燒人屋房,奸淫作盜,割取亡兵的死頭,殺被擄的男子,污被擄的婦人,甚至妄殺平民,假稱賊級,天理不容,王法不宥者,有犯,決以軍法從事抵命?!保ā督钇罚?/p>
《紀效新書》重視兵器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認為:“器械不利,以卒予敵也;手無博殺之方,徒驅(qū)之以刑,是魚肉乎吾士也?!保ā堕L兵篇》)書中以大量篇幅記述了各種兵器的制造、形制、樣式、作用、習法等。并對長短兵器的使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長則謂之勢險,短則謂之節(jié)短?!保ā堕L兵篇》)主張長兵短用,短兵長用,即用長兵器要在較近的有效距離攻擊;短兵則先用標槍襲敵,然后乘敵躲閃之機殺入。書中還記述了戚繼光就地取材而發(fā)明的新兵器“狼筅”,即用節(jié)密枝堅的竹子削制而成的一種兵器,戚繼光稱其為“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牌筅篇》)。
1.《列女傳》云:"怒氣開弓,息氣放箭。"蓋怒氣開弓,則力雄而引滿。息氣放箭,則心定而慮周。
2.“量力調(diào)弓,量弓制矢?!贝藶橹烈?。故《荀子》曰:“弓矢不調(diào),羿不能以必中?!薄睹献印分^:“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滿弓),學者亦必志于彀?!?/p>
3.射家要法:“持弓矢,審、固。”審者,詳審。固者,把持堅固也。
4.凡打袖,皆因把持不定。
5.凡矢搖而弱,皆因鏃(箭頭)不上指也(拉鋸不固定)。
6.法曰:“鏃不上指,必無中理。指不知鏃,同于無目。”此指字乃左手中指末。知鏃者,指末自知鏃到,不假于目也。必指末知鏃,然后為滿。必箭箭皆知鏃,方可言射。
7.審者:審于弓滿,矢發(fā)之際。今人多于大半矢之時審之,亦何益乎審者。今人皆以為審的而已,殊不知審的第,審中之一事耳。蓋弓滿之際,精神已竭,手、足已虛。若卒然而發(fā),則矢直不直,中不中,皆非由我心使之也。必加審之,使精神和易,手足安固,然后發(fā)矢。其不直,不中為何?
8.《射法》中,‘審’字與《大學》“慮而后能得”‘慮’字同。君子于至善,既知所止,而定,而靜,而安矣。又必能慮焉,而后能得所止。君子于射箭,引滿之余,發(fā)矢之際,又必加審焉,而后中的可決。欲知‘審’字工夫,合于‘慮’字工夫,玩味之乃得。
9.大指壓中指把弓:此至妙之古法也,決不可不從之。
10.馬弓。決要開至九分滿,記之!記之!若七八分,亦難中也。
11.馬上射,把箭須以箭二枝連弓弝把定,又以一枝中弦掛,為便。其有以箭插衣領內(nèi),或插腰間,俱不便。決要從吾言!
12.凡箭去,寧高而過的,慎勿低而不及也。此人人之病,記之!記之!
13.場中射,須要業(yè)業(yè)??植恢?,決不可有一毫自放之意。都如無監(jiān)射各官在上,都如平日自射一般,慢慢一枝知鏃過一枝,一枝審過一枝, 如何不中?
14.凡中的之前可取必者,皆自從容閑暇。未有忙忽而可取必者。忙忽而有中者,亦幸耳。
15.凡射至五矢之外,猶未中的,更要從容,審。決不可因不中而自忙。若忙,則六七八九矢更無中理也。
16.教騎射箭,法曰:“勢如追風,目如流電,滿開弓,急放箭。目勿瞬視,身勿倨坐,出弓如懷中吐月,平箭如弦上懸衡”,息一其心志。
17.步射箭法曰:“箭者,殺人于百步之外者也?!鄙湔弑亓科涔?,弓量其力,無動容作色,和其肢體,調(diào)其氣息,一其心志。故曰:“莫患弓軟,服當自遠。莫患力贏,引之自伾?!?/p>
18.力勝其弓,必先持滿射之,先近而遠;此不易之法也。大端還要學扯滿射遠,及到然后自近求準。非如一人自未開弓,便止射三、二十步起也。如此,一為所局,豈能遠耶?
19.凡射,或?qū)\?;?qū)Π?,站定,觀靶子或賊,人不許看扣:目稍瞬,則不及避而制于人,此眼法也。
20.凡射,前腿似橛(小木樁),后腿似瘸,隨箭改移,只在后腳。左眉尖直對右腳尖,“丁字不成,八字不就?!鄙溆腋淖螅渥蟾挠?,二句正中的之妙,此足法也。
21.凡射,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一拳主定,前后直正;慢開弓,緊放箭。射大:存于小;射?。杭佑诖?。‘存’:壓其前手;‘加’,舉其前手。務取水平:前手撇,后手絕。二句射之玄機。一撇,一絕,正相應之妙。一齊著力,使兩臂、膞伸。合則箭疾而加于尋常數(shù)等矣!此手法也。
22.凡射,頤(腮)惡旁引,頭惡欲垂,胸惡前凸,背惡后偃,乃身之病。此身法也。
23.凡射,箭去搖頭,乃是右手大、食指扣弦太緊之故。其扣弦太緊之故,是無名、小指松開之故。學射者有此病,射時用小草稍一寸,用無名指、小指共拾于手心,箭去而草不墜,即箭不搖擺矣。
24.凡對敵射箭,只是個膽大,力定,勢險,節(jié)短,則無不中人,無人能避矣。此狀形容不出,大端將弓扯起,且勿盡滿,且勿輕發(fā)。只是四平架手,立定,則勢自險矣。必待將近數(shù)十步,約我一發(fā)必能中敵,必能殺人至死,或患將切身,或為賊先鋒,一中而收利十倍,則節(jié)自短矣。馬上之賊,只當看大的,射不可射人。諺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頭”是也。
25.凡馬,須要平日適飼養(yǎng),時調(diào)度,蹤蹲,聽令進止,觸物不驚,馳道不削。前兩腳從耳下齊出,后兩腳向前倍之,則疾且穩(wěn),而人可用器矣。故馬者,人之命。胡馬慣戰(zhàn),數(shù)倍中國,居常調(diào)度之功也。
紀效新書卷十三 射法篇
1.《列女傳》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氣勢滿盛地開弓,平和呼吸地放箭。”這是因為氣盛開弓,這樣力量雄厚容易開滿弓,平和放箭,這樣內(nèi)心安定而且思慮周全。
2.“衡量弓的力量選擇箭矢,依據(jù)弓的參數(shù)制作箭矢?!边@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盾髯印酚休d:“弓與箭沒有調(diào)配清楚,即使是后羿也不能射好?!薄睹献印酚性疲骸吧渌嚴蠋熃倘松浼?,必須要求習射者滿弓,習射者也必須做到滿弓?!?/p>
3.射學要法:“持弓箭,要審固。”審,就是詳細內(nèi)省自身姿態(tài)。固,就是穩(wěn)固射箭動作。
4.但凡弦打衣袖都是握弓把不穩(wěn)定造成的。
5.但凡撒放后箭飛行軌跡飄忽不定,氣勢羸弱,這是開弓時拉距不足造成的。
6.射法有云:“箭鏃不上指頭,必定射不中;食指不知鏃,等同于沒有瞄準?!北揪渲械摹爸浮笔亲笫质持钢讣?。知鏃,是不借助目視依靠手指來感知箭鏃的是否到位。所以需要以指末知鏃,這樣弓才能開滿。射箭時必須箭箭知鏃,這樣才能撒放。
7.審:在開滿弓的時候內(nèi)省動作姿態(tài),在準備撒放的那一刻?,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在開弓一半的時候?qū)徱?,這樣怎能發(fā)揮“審”的益處。今人都以為只要審靶即可,卻不知道審靶只是內(nèi)省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滿弓的時候,精神已經(jīng)竭盡,手足已虛弱。如若此時撒放,那么箭能否準確命中目標,不能由我的內(nèi)心左右。所以嚴加關注內(nèi)省,讓精神平和專注,四肢平穩(wěn),然后放箭必然能直中目標。這樣怎還會射不中呢?
8.《射法》中,的“審”字,和《大學》中的“慮而后能得”的慮字是相同的。君子要達到崇高的美德,要知其所止,意志堅定,內(nèi)心平靜,隨遇而安。之后必能思慮周詳,為人處事令行禁止。君子對于射箭,在開滿弓,即將放箭的時候,尤其需要射箭時先審視之后才能確保射中目標。能理解“審”這個字的含義,和“慮”字的含義是一致的。
9.推弓手的大指要壓在中指上,這是古代射法中的精妙之處。萬萬不可不遵守而改成其它的握弓手法。
10.騎射。要訣是開弓到九分滿,要牢記!即使已經(jīng)有七八分滿,也很難能命中目標。
11.騎射時必須有兩支箭連著弓把一同持握,而且有一支已經(jīng)掛在弦上最為方便。有的人將箭插衣領內(nèi),或者插在腰間都不方便。一定要聽從以上的教誨。
12.但凡射出去的箭寧可高過目標,也不可低于目標沒有射到。這是人人都會出現(xiàn)的毛病,切記!
13.入場比試射箭,內(nèi)心神情要專注。要時刻提醒自己射不中目標,絕對不能有絲毫自由放縱的心思。不論場上有多少位監(jiān)官,和平日自己訓練射箭時一樣,按標準完成每個動作,如何射不中?
14.但凡能射中目標的箭,都是在從容閑逸的心態(tài)中做到的。從來沒有動作匆忙就能射中目標的情況,即便在匆忙的情況下還能射中,這也是運氣!
15.但凡射箭射到五六箭之后,還沒有射中目標,更要自省自己的動作。切不可因為射不中而自顧慌忙,如果內(nèi)心慌忙那么射到后面,就更射不中了。
16.教騎馬射箭,按以下方法教學:“騎馬要像追逐風一般急速,眼光要像閃電一樣鎖定目標,開弓要滿,放箭要快,眼光不要眨動,馬上坐姿要穩(wěn),出弓好似懷中吐月,箭水平扣在弦上”,氣息和心志相互統(tǒng)一。
17.步射射法有云:“射箭,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鄙涫直仨氂H自選擇合適自己的弓,開弓測量,臉不動容不露難色,肢體穩(wěn)定和諧,氣息順暢,與心志統(tǒng)一。所以說:“不用擔心弓的力量太小,能操控得了弓自然射得遠。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羸弱,開弓自然眾多勢盛。
18.人的力量必須強過弓的力量。必先持弓開滿才能射。訓練射箭先在近距離射箭然后再逐步加長距離,這是定論。除此以外還要學習滿弓射遠,先能射到遠處的距離然后逐步靠近目標要求精準。并非新人一開始射箭持弓,便從三、二十步的距離起射。這樣以后怎么能射得遠呢?
19.但凡射箭,要么瞄準敵人。要么瞄準箭靶,(射箭時)站定位置,瞄準靶子或者敵人時,自己不許看著箭扣弦;眼光一刻不能走神,否則來不及躲避被人所制,這是射箭時眼光的要求。
20.但凡射箭,前腿站姿好似木樁,后腿站姿好似瘸腳的樣子,只用后腳改變站位,以箭的落點選擇移動方位。左眉尖直對右腳尖,做到“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射右邊的目標整姿勢就改成左邊的標準,射左邊的目標整姿勢就改成右邊的標準,這兩句是命中目標的精華,以上就是射箭站姿的方法。
21.但凡射箭前手推弓如同推握泰山,后手勾弦好似握著老虎尾巴,手拳推弓穩(wěn)定,前后手都要伸直固定。開弓要緩慢,撒放要干脆。射得目標大(近)前手要略微下沉。射的目標小(遠)前手要抬高?!按妗保合聣呵笆?;“加”抬高前手。撒放時前后收動作務必保持動作平直:前手撇弓,后手決斷。這兩句是撒放射箭的玄機。一撇,一絕,精妙在于相互作用。一并發(fā)力,讓兩臂,兩膞張開。動作一至那么箭速相對尋常箭的速度還要快!以上是射箭手法。
22.但凡射箭,脖頸(臉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后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后駝,這些都是身體姿態(tài)上的毛病。這是射箭姿態(tài)的方法。
23.但凡射箭時,撒放放箭出去箭會晃動,這是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勾弦太緊導致的。導致扣弦太緊的原因,是無名指,小指太過放松的原因。初學射箭的新人都有這個毛病,所以射箭時要用一寸左右的稻草,用無名指,小指將稻草攥在手心,撒放后草不會從手上墜落,這樣箭射出去不會晃動了。
24.但凡迎敵對射,只要勇敢鎮(zhèn)定穩(wěn)住力量,氣勢威迫節(jié)奏迅猛,那么射無不命中目標,無人能躲避。這種狀態(tài)難以文字形容,要預先將弓張開,切勿開滿弓。放箭切勿氣虛無力,只要姿勢平架立定不要后退,那么氣勢自然令人畏懼。必須等待敵人與我方的距離僅有數(shù)十步時,一箭命中,必定擊殺敵人,或威脅敵人將領,或以帶頭沖鋒的敵人為目標,一次命中可獲利十倍,自然氣勢威迫節(jié)奏迅猛。騎馬賊兵只當作大號的靶子射擊,不要瞄準射人。諺語有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必擒頭”。
25.但凡戰(zhàn)馬,平日飼養(yǎng)必須規(guī)范,調(diào)度有規(guī)范,令行禁止,觸物不驚,馳道不削,前兩腳要從耳下劃一行進,后兩腳向前跟進,這樣戰(zhàn)馬行進快速而且平穩(wěn),這樣人在馬上方能使用兵器。所以戰(zhàn)馬,是關系到戰(zhàn)士們生死存亡的重要寄托。胡人的馬比中原的馬更善于戰(zhàn)斗,并非只是環(huán)境氣候使然,也是平日經(jīng)常調(diào)動操練的因素。
譯者釋義:
1.作為《紀效新書》中的一卷,實際上是整篇文章。這里為了方便查閱,將其拆分為25句。
2.在《紀效新書卷十三 射法篇》中,戚公教導詳細,小生這里簡單梳理成現(xiàn)代文供讀者理解:
每次開弓放箭氣息要有節(jié)奏。
選擇弓的磅數(shù)要以個人現(xiàn)階段的力量為準,同理選箭要以弓的磅數(shù)大小為準。
審:反省射箭過程中的每個動作,保證動作一致性。
固:開弓后射箭動作穩(wěn)固不顫抖。
打臂與推弓手推弓動作不問題有關。
開弓必須滿弓,滿弓的標準以自己臂展和拉距為準,反映到動作上則為知鏃;拉距不足,箭易虛飄(其中之一,以弓和箭的合適匹配為準)。
射遠,寧高勿低。
在射箭比試時,內(nèi)心必須平靜,讓比賽射箭與平常射箭的心態(tài)一致,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太緊張。
射箭時,前手推弓,后手開弓,前后手均勻用力;站姿雙腳站定膝蓋同時受力;撒放要干脆,每箭節(jié)奏要一致。
后手勾弦要放松,不要過緊勾弦;后手小指無名指要收在手心。
射箭身體要正,頭不要歪,背不要駝,胸不要前凸。
3.戰(zhàn)斗射法與科場射法是有區(qū)別的。戰(zhàn)斗射法講求快速連貫,一擊斃敵;科場射法講求節(jié)奏,精神專注,精確中靶。
4.騎射小生沒有接觸過對本篇中的選段只得翻譯,沒有詳細釋義。
《紀效新書》是明代著名兵書。它出于抗倭名將之手,所述內(nèi)容具體實用,既是抗倭中練兵實戰(zhàn)的經(jīng)驗總結,又反映了明代訓練和作戰(zhàn)的特點,尤其是反映了火器發(fā)展一定階段上作戰(zhàn)形式的變化。成為明朝軍隊熱兵器化的佐證。具有較高的軍事學術價值。該書在明朝萬歷壬辰戰(zhàn)爭時期傳入朝鮮,被奉為軍事科學經(jīng)典大量刊印。但是,《紀效新書》作為一部當時實用的兵書,隨著軍事技術的發(fā)展,許多條款早已不適用了,同時里面也夾雜著一些糟粕,如用所謂“相法”選士,“忌兇死之形,重福氣之相”;認為士卒是愚人等,這是我們在肯定它的價值的時候特別需要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