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zhàn)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zhàn)略論和戰(zhàn)術論?!稇?zhàn)國策》卷22《魏策一》:“蘇子引《周書》曰:‘綿綿不絕,縵縵奈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蘇子即蘇秦,這里的《周書》指的就是《太公金匱》或《太公陰謀》。《開元占經》卷6、卷11引《尚書金匱》,據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太公金匱》引嚴可均曰:“疑即《太公金匱》異名。”
《戰(zhàn)國策》卷3《秦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薄疤幏\”,《史記·蘇秦列傳》作“周書陰符”?!肚f子·徐無鬼》釋文引司馬彪、崔撰曰:“《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薄躲y雀山漢墓竹簡》也認為:“太公之書,古亦稱周書”,并舉證曰:“敦煌寫本《六韜》殘卷中有《周志廿八國》一篇,文字與《周書·史記》略同。古書所引《周書》之文,亦頗有與太公之《六韜》、《陰謀》、《金匱》諸書相出入者(參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呂氏春秋》所謂‘周書’可能也即指太公之書?!?嚴可均案,《陰符》謂陰符之謀?!稇?zhàn)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蓋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云“周書”者,周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周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錄附太公之末,與《六韜》、《陰謀》、《金匱》互出入,不嫌復見也。)
《太公金匱》,《隋書·經籍志》、《意林》、《舊唐書·經籍志》、《通志略》均載2卷。
《太公陰謀》,《隋書·經籍志》:“《太公陰謀》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陰謀》三卷,魏武帝解)?!薄杜f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3卷,《通志·藝文略》:“《太公陰謀》一卷,又三卷(魏武帝注)?!?/p>
明確著錄《太公金匱》、《太公陰謀》雖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但實際上《七略》、《漢書·藝文志》中就有?!稘h書·藝文志》之“兵書略·兵權謀”:“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小注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
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鼻迳驓J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
《漢書·藝文志》之“兵權謀”下注“省《太公》”,則“兵權謀”中部分內容出自《七略》所錄之《太公》殆無疑問。顧實曰:“如本志《太公謀》八十一篇,《兵》八十五篇,今本《管子·兵法》、《參患》,《荀子·議兵》、《淮南·兵略》等篇之類,皆當在此二百五十九篇中。”前賢已經證明,《漢書·藝文志》著錄的《謀》就是《陰謀》,也就是《太公陰謀》,《言》就是《太公金匱》,《兵》就是《太公兵法》或稱《六韜》、《太公六韜》。
錢大昭曰:“《謀》、《言》、《兵》,就二百三十七篇而言,《太公》其總名也?!鄙驓J韓曰:“《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凡善言書諸金版?!洞蟠饔洝ほ`祚篇》、《呂覽》、《新書》、《淮南》、《說苑》所稱皆是?!侗氛呒础短ā罚墩f苑·指武篇》引《太公兵法》。”顧實曰:“《隋》、《唐志》、《通志》著錄《太公書》多種,《通考》僅馀《六韜》而已,《莊子》稱《金版六弢》,《淮南子》亦言《金縢豹韜》?!?/p>
《漢書·藝文志》之“諸子略·儒家”中另有“《周史六弢》六篇”,小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鳖亷煿乓詾椤凹唇裰读w》也?!薄端膸臁佛^臣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兩種書。清沈濤《銅熨斗齋隨筆》證明《漢志》“六弢”當是“大弢”,《莊子·則陽》中仲尼問于太史大弢即是此人,“今之《六韜》當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內?!币φ褡凇端鍟浖究甲C》以為“此證極精覈?!笨梢姡短饏T》、《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是《六韜》都出自道家的《太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薄独W記聞》卷11并引葉夢得說曰:“其說蓋出《六韜》?!彼未髹妒箬薄肪硐拢骸爸林^文王與太公陰謀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奇計,然《漢書·藝文志》注謂:‘呂望為周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以太公術者所增加?!瘽h時已嘗疑之,今反使右科習為正經可耶?”宋何薳《春渚紀聞》卷5《古書托名》:“先君言《六韜》非太公所作,內有考證處?!泵骱鷳搿端牟空灐分校骸翱肌稘h志》有《六弢》,初不云出太公,蓋其書亡于東漢之末,魏晉下談兵之士,掇拾剩馀為此,即《隋志》《六韜》也?!?/p>
《史記·留侯世家》述張良得圯上老父贈書,“視其書乃《太公兵法》?!鼻耙稇?zhàn)國策·秦策》,則更記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把《太公》看成是楚漢之際乃至漢代的著作似乎保守了些,歷史上就有學者根據《六韜》內容判定它是戰(zhàn)國著作。
宋葉適《習學記言》卷46《六韜》:“其言避正殿,乃戰(zhàn)國后事,固當后于孫子。”《困學紀聞》卷5:“古以車戰(zhàn)。春秋時鄭晉有徒兵,而騎兵蓋始于戰(zhàn)國之初,曲禮前有車騎,《六韜》言騎戰(zhàn),其書當出于周末?!?/p>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出土竹簡有部分內容與今本《六韜》基本一致的太公書竹簡,被認為就是《六韜》。銀雀山《六韜》共14組,可分3類。1-7組為第1類,見于傳本《六韜》者,《文韜》4組,《武韜》3組。8-13組為第2類,均為《群書治要》、《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曾加稱引而為傳本所無的佚文。14組為第3類,是一些零散殘簡,其簡式、字體與第1、第2類相似,簡文又提及文王或太公望,據此當屬簡本《六韜》。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西漢墓中,也發(fā)現部分竹簡上許多有文王、武王問,太公曰的字樣,或與今《六韜》內容相同或近似,尤其是簡文的字體和其他簡文不同,書體遜于同出的其他幾種簡文,易于區(qū)別。這些簡早期被稱名為《太公》,后定名為《六韜》。《文物》2001年第5期公布了這批簡的釋文。定州漢簡中根據漢簡的簡型、內容和字體等被確認為屬《六韜》的竹簡共有144枚,計1402個字,簡文《六韜》共發(fā)現篇題十三個。
銀雀山兩座漢墓,從出土的錢幣和2號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歷譜》推定,1號墓的下葬年代在西元前140~前118年之間,2號墓下葬年代在前134~前118年之間。銀雀山漢墓竹簡的抄寫年代應早于墓葬年代。銀雀山竹簡字體屬早期隸書,當是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書寫成的。定州八角廊40號漢墓,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劉修死于西元前55年,則定州簡《六韜》的成書年代肯定早于此時。銀雀山和定州簡還表明,《六韜》在西漢初年就廣泛傳播,其成書時間當然更早。銀雀山《六韜》文字不避漢帝之諱,如漢高祖劉邦的“邦”字,漢文帝劉恒的“恒”字,等,定州簡《六韜》也不避漢文帝劉恒的“恒”字,也證明《六韜》成書時代在漢之前。
定州簡《六韜》中提到了御者“王良”,王良是春秋時晉國之善御馬者,在《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王霸》中均有提及,應在春秋前期以前。
陶憲曾評《漢書·藝文志》曰:“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篇重者,蓋《七略》中《伊尹》以下九篇,其書全收入儒、道、縱橫、雜各家,又擇其中之言兵權謀者,重入于此,共得二百五十九篇?!惫P者昔有一說曰:先秦無兵家。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是各種國家政治思想學說的主題內容,儒、道、墨等家都各有兵書,《六韜》或《太公兵法》無疑就是道家《太公》的兵書部分?!短分鳛槲耐酢⑽渫跖c太公問答,太公呂望是周人滅商戰(zhàn)爭的軍事指揮者,封于齊國,故《太公》著作出于齊國?!短肥菓?zhàn)國時期齊國的道家著作。
《太公金匱》本《金人銘》中太公呂望還引了黃帝說,李零先生以為黃帝書“分布范圍主要是集中于數術、方技類的實用書,以及數術之學在兵學中的分支即兵陰陽;見于諸子,則主要是陰陽、道兩家及其小說雜記?!秉S帝書中有“黃帝戰(zhàn)蚩尤”之類數術書、“黃帝素女問”之類方技書,《太公陰謀》、《太公金匱》則是名賢講治國用兵的陰謀書,是道家黃老著作。
總之,《太公金匱》、《太公陰謀》、《太公兵法》或《六韜》都是《太公》的內容,《太公》是戰(zhàn)國齊國的道家黃老著作。
《六韜》一書向來以“規(guī)模闊大,本末兼該”著稱,其體系之完整,內容之豐富,均為古代兵書所少見,有的外國學者稱之為“像一本軍事百科全書”。《六韜》相傳為周朝姜太公所著,宋代以后許多學者進行考證認為《六韜》乃后人委托姜太公之名所作。七十年代初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河北定縣漢墓分別出土了竹簡本《六韜》和《太公》,因而證明《六韜》確系先秦著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謀,皆宗太公本謀?!?/p>
《六韜》共六卷六篇,約兩萬多字,是先秦六部經典兵書中最長的。它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的對話的形式全面地的論述了治國、治軍和軍事戰(zhàn)略問題,在軍事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等許多方面都有不少創(chuàng)見。《六韜》的道家思想比較突出和黃老之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道”字出現72次,先后談到了“天道”、“人道”(《發(fā)啟》);“先圣之道”(《明傳》);王者之道(《上賢》);舉賢之道(《舉賢》).;立將之道(《明傳》)等等,并明確提出了無為的思想。
陳錦松認為《六韜》一部黃老道家的兵書實為精辟之見。比較同為先秦兵家的《六韜》和《孫子兵法》,我們可以發(fā)現二者的風格完全相反,《孫子兵法》局限于討論軍事領域的戰(zhàn)略問題,而《六韜》則更多的關注超軍事領域大戰(zhàn)略問題。如果說《孫子兵法》是軍事戰(zhàn)略方面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那么《六韜》則大戰(zhàn)略方面難以逾越的理論高峰。
《六韜》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勤勉治國,至于民眾是否要這樣則未必,治國的關鍵在于因勢利導,順應民心,此乃典型的黃老道家治國之道。
《六韜》有著非常深刻的治國思想,從某種意義上看,《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系大體上屬于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六韜》對理想的治國境界作了描述,“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百姓戴變于形;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古之圣人聚人而為,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要達到這容家個理想的治國境界,《六韜》提出“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六韜》治國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內圣外王學說相媲美的治國戰(zhàn)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币ㄟ^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huán),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读w》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六韜》治國原則:“無為而治”《武韜·文啟》中當文王問太公“圣人何守”時,太公道:“何憂何音,萬物皆得;何音何憂,萬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笔ベt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天下也因之潛移默化?!读w》君主治國應當“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無為乃是君主治國所需遵守的基本原則?!段膯ⅰ穼芊裾莆张c推行無為政治視為其優(yōu)劣的條件,“圣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圣人是會運用清靜無為政治思想平治天下的人,那些欲有所作為的統(tǒng)治者只能造成天下的動蕩。、這充分說明了《六韜》對道家無為思想的推崇。
總體上《六韜》內容廣博,在各個方面都有比較精辟的理論分析,其思想和黃老道家一脈相承,對人性有著深刻的認識,認為人“好德歸利”,并以此作為經國治軍的依據,提出需要從德和利兩個方面入手,同時吸收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愛民、少擾民,此外,其用人思想和文伐思想乃是其他先秦兵家所罕見的,至于其治敵思想則對戰(zhàn)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關注較多。
《六韜》具有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思考非常全面,涉及范圍廣,非常重視大戰(zhàn)略,并提出了獨特的文伐思想,把文伐作為武力競爭的重要輔助手段。
《六韜》包含《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和《犬韜》六篇,涉及戰(zhàn)爭觀、戰(zhàn)爭謀略、作戰(zhàn)指導和軍事人才思想等多方面的軍事理論,內容極為豐富廣泛,其中能反映呂尚軍事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爭取人心
在《文韜》中,多次強調收攬人心的重要性,并提出收攬人心的具體方法。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以及“愛民”、“惠民”、“修德”等,盡管這些思想完全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但其思想淵源則可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的商代,如商湯和伊尹就已模糊地認識到人心向背對戰(zhàn)爭的影響。對照呂尚在滅商戰(zhàn)爭的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措施,我們不難看出《六韜》中收攬人心的思想與呂尚的思想是基本相符的。再者,與呂尚同時的周公也曾說過:“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而稍后產生的軍事理論著作《軍志》、《軍政》也有“有德不可敵”等,與呂尚的思想亦可謂一脈相承。由此可見,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結合對敵斗爭的需要,作為周軍政大員的呂尚,完全有可能已認識到人心向背與戰(zhàn)爭勝負的關系,因而采取了適合不同階層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以爭取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擁護。但是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強調的爭取人心,主要是為了穩(wěn)定奴隸制的社會秩序、緩和民眾及奴隸們與奴隸主的矛盾,以便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政治目標。如《文韜》第一章開篇就直言不諱地用釣魚米比喻收攬人心,即“緡(釣線——引者注)微鉺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盡力賣命——引者注)”,可見呂尚爭取人心是以維護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利益為前提的。
第二,主張政治攻心,瓦解敵人
《六韜》第二篇《武韜》中,有《文伐》一章,所謂“文伐”即今天所說的政治攻勢,與“武伐”相對?!段姆ァ返膬热莘譃槭?jié),主要是談如何運用政治攻勢來瓦解敵人,達到武伐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并為武伐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如“因其所喜,以順其志”、“親其所愛”、“尊之以名”,“輔其淫樂”、“養(yǎng)其亂臣”、“收其內,問其外”以及“賂以重寶”等等。這些內容雖然多是戰(zhàn)國時流行的思想,但就其思想本原而言,與呂尚輔文王時采取的麻痹紂王,分化瓦解商統(tǒng)治集團的種種措施所反映出的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說《文伐》中的思想是呂尚思想的記錄和闡發(fā)。可見呂尚已經認識到了軍事與政治的關系,即為了奪取戰(zhàn)爭勝利,不能一味靠軍事進攻,還必須善于實施政治攻勢,只有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順利地實現戰(zhàn)爭目的。當然,呂尚在這方面的思想還很膚淺,還未系統(tǒng)深入,只能認為《文伐》中的部分思想是呂尚已經具備的。
第三,文武并重,謀略為先
《六韜·武韜·發(fā)啟》中說:“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大智不智,大謀不謀”,意為戰(zhàn)爭在于以智取勝,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而要做到以智取勝。高明的人運用智慧于無形,使人不見其智,運用謀略于作戰(zhàn)之前,使人對其意圖不能察覺。又《三疑》章中提出:要“攻強、離親、散眾”,就要“因之,慎謀”,就是說要對付強敵,要使其眾叛親離,最好的辦法是表面順應敵人的意圖,實際上則秘密運用謀略。另外,在《兵道》章中還說:“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即用兵之道在于把握戰(zhàn)機,造成有利形勢,要造成“外亂而內整,示饑而實飽,內精而外鈍”的假象,以迷惑敵人。以上這些論述與呂尚在滅商之戰(zhàn)中不因自己勢力的迅速發(fā)展而立即發(fā)動決戰(zhàn)進攻,自始至終沒有忘記用智謀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當商王朝分崩離析之際,又不失時機毅然發(fā)動進攻等政治、軍事措施是大致相同的。這足以說明《六韜》中重視謀略制勝的理論,實來源于呂尚的軍事思想,是呂尚謀略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黃老道家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范疇,多來自道家,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zhàn)爭的理論、原則,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彼紊褡谠S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读w》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還有一種說法是:《龍韜》、《虎韜》、《鳳韜》、《狼韜》、《豹韜》、《犬韜》)所以叫做《六韜》)?!读w》是一部集先秦黃老道家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zhàn)爭的理論、原則,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读w》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現存的《六韜》一書當然是有爭論的,有人認為是兵書,真書,有人認為是偽書,這可暫時勿論。我們且看章太炎本身是怎樣認識《金版》、《六韜》的性質的。章太炎認為《金版》《六韜》是《周書》的篇名,是道家的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茌《臚書·訂禮》中引證了《莊子·徐無鬼》中的話:“女商學魏君也,衡說之以《詩》、《書》、砷山、《樂》,縱說之以《金版》、《六韜》在這段話下章自注稱:“《金版》、《六韜》道家太公書也,故知女商為道家?!边@是與其今可觀者,猶逸《周書》是一致的。況且《金版》、《六韜》為《周書》篇名也不是章太灸的發(fā)明,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把《太公》稱作《周書》的記載,后來成玄英、司馬彪、崔謬等人皆認為《金版》‘《六韜》是《周書》的篇名,而不是兵書。據晁公武《讀書志》記載,從宋“元豐中以《六韜》、《孫子》號武學七書,則此書談兵者所稱之”,這就是說,現存的《六韜》被一部分人作為兵書也只是《隋志》到來期間的事情。
《六韜》對后世有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都重視《六韜》,《李衛(wèi)公問對》中多次提到它,繼《通典》后,唐人著書論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對《六韜》注釋、集釋、匯解者,也不乏其人,該書在中國軍事學術史上具有較高地位。
《六韜》在國外頗受重視。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足利學校(培養(yǎng)軍事顧問的學校)就曾把《六韜》與《三略》定為該校的主要教科書。據有關書目記載日本研究譯解《六韜》的著作也有三十多種。西方第一次翻譯的中國兵書共四種,合稱《中國軍事藝術》,于1772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六韜》就是其中一種。此外朝鮮、越南等鄰國也相繼出版和翻譯了《六韜》。
《六韜》是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是先秦兵書中集大成之作,受到歷代兵家的重視,曾被譯成西夏文,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它不僅文武齊備,在政治和軍事理論方面往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而且保存了豐富的古代軍事史料,如編制、兵器和通訊方式等。該書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史料價值。
人們不僅學習和運用《六韜》,還對它展開了研究。歷史上對《六韜》進行注釋、集釋、匯解的,不乏其人。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這類著述自唐以后約有近百種,僅明代就達四十多種??梢娖淞鱾髦畯V,影響之大:目前存世的《六韜》版本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宋元豐年間何去非校定的《武經七書》本,朱服校刊的《武經七書》本,涵芬樓《續(xù)古逸叢書》影印宋刊《武經七書》本,明嘉靖十年施德刊《校定武經七書》本,清乾隆間《四庫全書》抄本,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抄本,掃葉山房石印《百子全書》本,等等。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zhàn)爭觀、軍隊建設、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韜》的軍事思想比較復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保ā段膸煛罚┻@就是說,國君統(tǒng)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鉤,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段膸煛氛f:“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p>
《國務》說:“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瘳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己。此愛民之道也?!霸诟星?、道義、物質上付出這么多,對人又仁既愛,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欲使主尊人安”(《國務》),“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發(fā)啟》)。第二,“攻強必先養(yǎng)強”。《三疑》說:“夫攻強,必養(yǎng)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大張必缺。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眾以眾?!边@就是說,要攻打強大的敵人時,不妨采用讓敵人驕傲自大的策略,敵人驕傲自大了,自然就容易對付了。第三,“文伐”。
《文伐》中列舉了十二條屬于文伐,不屬于武攻的陰謀詭計。一是投其所好,讓敵人產生驕傲之心;二是“親其所愛,以分其威。一人兩心,其中心衰,廷無忠臣,社稷必?!?;三是“陰賂左右,得情甚深。身內情外,國將生害”;四是用珠玉、美人來腐蝕麻痹敵人;五是挑撥敵方忠臣與君主的關系;六是收買敵人的內臣,離間其外臣;七是送給敵人大量財物,使其輕視生產,因而導致蓄積空虛;八是與敵國偽結親誼以麻痹敵人,使其為我所用;九、十是表面上尊崇敵國,示之卑微順從,使其驕怠自斃;十一、十二是要收買敵國大臣,堵塞敵之耳目。使其豪杰智士為我所用,用亂臣美女迷惑其主。一般兵書大都重視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對陰謀手段論述得較少。把陰謀論述得如此詳細的,《六韜》是最突出的。
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六韜》有其獨到之處?!侗馈氛f:“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弥谟跈C,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边@是說,用兵的原則在于“一”。所謂“一”,就是事權要專一,兵力要集中,行動要統(tǒng)一,這樣才能獨往獨來,機動靈活,不受牽制,取得戰(zhàn)爭的主動權。《軍勢》載:“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勢因敵之動,變生于兩陣之間,奇正發(fā)于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是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定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不制者,兵也?!边@里強調的是“因敵之動”,“倏而和主,忽而來”,核心是突出機動靈活,不為敵人所牽制。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可以戰(zhàn)無不勝。
《六韜》還強調了用兵要見機而作,以謀略取勝,而不以力戰(zhàn)?!肮噬茟?zhàn)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與無戰(zhàn)。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在《六韜》中,還論述到了步、車、騎三種兵種配合作戰(zhàn)的戰(zhàn)術問題?!毒分赋隽塑?、騎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陣),要(邀擊)強敵,遮走北(敗軍)也。騎者,軍之伺侯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比绻奖c車、騎作戰(zhàn),那么,“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發(fā)弩居后,更發(fā)更止。敵之車騎雖眾而至,堅陣疾戰(zhàn),材士強弩,以備我后”(《戰(zhàn)步》)。如果是平地作戰(zhàn),方法是“令我士卒為行馬、木蒺藜;掘地匝后,廣深五尺,名曰命籠。人操行馬進步,闌車以為壘,推而前后,立而為屯;材士強弩,備我左右。然后令我三軍,皆疾戰(zhàn)而不解?!保ā稇?zhàn)騎》)對車、騎、步的協同作戰(zhàn)及如何運用步兵對付敵人車、騎兵的辦法作了詳細的論述。
對于軍隊的建設,《六韜》認為首先應注意將領的選拔與培養(yǎng)。因為“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論將》)“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主將》)所以,對于將領的選拔、考察就不能不認真細致。它認為:“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保ā墩搶ⅰ罚┎煌娜?,具有不同的長處與短處,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它還提出了選擇考察將領的各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六韜》還提出了建立參謀部的問題。
《王翼》載:“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和工,隨時變化,以為紀鋼。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边@是說,國君率領軍隊,必須要有得力的輔佐。全軍的生命掌握在將帥的手中,但是將帥的職責是全面領導,不能局限在其一個局部,因此就應該建立一個由七十二人組成的參謀部,并根據各人的才能授予職務,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七十二人是些什么樣的人呢?《六韜》的安排是腹心一人,謀士五人,天文三人,地利三人,兵法九人,通糧四人,奮威四人,旗鼓三人,股肱四人,通才二人,權士三人,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游士八人,術士二人,方士三人,法算二人等等。這是我國軍事史上最早的見于明文規(guī)定的參謀部組織法,是《六韜》的一大創(chuàng)造。
《六韜》還系統(tǒng)地論述了將領的自主權問題?!读ⅰ访鞔_記述了國君于太廟誓師,以斧鉞授將,將受命出征的具體儀式,而且還鄭重其事地論述了將帥應有的統(tǒng)率三軍,獨斷專行的權利。“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zhàn),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君于后。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斗,氣厲青云,疾苦馳鶩,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zhàn)勝于外,功立于內。”這里的核心是“軍不可從中御”和“軍中之事,不聞君,皆由將出”。意思是“將在外,君有所不受?!避婈牪荒苡蓢谥袠袡C構中具體指揮,而應完全由將領根據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來指揮,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將領有自主權,就有了主動權。對于士卒,《六韜》也很重視其選拔與訓練。
《練士》說:“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為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陳(陣)之士;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披距伸鉤、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偉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边@里強調的是對士卒的因材施用與組織方法。士卒的才能、性格等是千差萬別的,把這些人按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就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潛能,取得勝利。對于軍隊的治理,《六韜》提出了刑賞并重和“殺貴大,賞貴小”的原則。
《將威》中寫武王問太公怎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樹立將帥的威信,太公說:“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yǎng)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睔⒑唾p都是將帥建立威信的手段,這一點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兵書中提到過,但明確地提出“殺大賞小”原則的以《六韜》為最早。所謂“殺大賞小”,就是殺位高者以震懾他人,賞位卑者以激勵眾干。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读w》雖然從總體水平來說趕不上《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但也有其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