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點、亭閣、雕塑、園內道路等工程已基本結束,二期景觀、給排水、電氣等工程正在建設。
2011年以來,根據(jù)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經過市、區(qū)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多次協(xié)調對接,一代宗師、文壇巨擘,榆陽籍出名愛國人士張季鸞先生靈骨,于2014年8月13日從西安市杜曲鎮(zhèn)竹林村遷回故里,安葬于此。張季鸞先生是我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的奠基者,享譽海內外的政論家和愛國人士,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水利專家李儀祉并稱“陜西三杰”,他主筆《大公報》15年,使《大公報》成為當時較富盛名、較具影響的報紙之一,1941年榮獲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獎章,成為我國報業(y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張季鸞先生陵墓選址在季鸞公園南頭的月亮灣,墓冢高2米,墓冢座基高0.96米,直徑9.6米,由青石砌護而成。陵墓面臨榆陽河,背靠紅山,東北西部突起,中間平展,南部步道為54級臺階拾級而下,寓意張先生享年54歲。步道中間小廣場矗立季鸞先生大型雕塑一座,兩側綠化松柏長青、莊嚴肅穆。墓園整體端莊大氣,簡易樸素,風景優(yōu)美,幽雅怡靜。既可安慰張先生在天之靈,又體現(xiàn)了一切從簡的原則。
季鸞公園建設依托張季鸞先生陵墓和東沙森林植被,著力打造體現(xiàn)榆林人文精神和集文化、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tài)公園。建成后,對于改善東沙片區(qū)居住環(huán)境,提升榆林城市品位,加快榆林國家園林城市和生態(tài)園林城市創(chuàng)建,將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公園景觀結構整體上可概括為“一帶”、“三軸”、“四片區(qū)”,所謂“一帶”指沿金沙二路由城市向公園過度的市民休閑帶,“三軸”指沿公園東西方向物質民俗文化軸和南北方向精神生活民俗文化軸、社會民俗文化軸設置的陜北民俗文化景觀,“四片區(qū)”指公園建設的林蔭休閑區(qū)、郊野運動區(qū)、游樂體驗區(qū)和綠野游賞區(qū)。公園共有4個主出入口,園內建有一級園路5條,二級園路6條,三級園路19條,分別沿三條主軸線布置。此外,還點綴了以境內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命名的8亭1閣,進一步體現(xiàn)了區(qū)域豐富的生態(tài)資源。
季鸞公園的建設,對于弘揚張季鸞先生精神理想,彰顯榆林人文底蘊,教育公眾銘記歷史,啟迪新人奮發(fā)成才,推進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將成為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