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于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這些事,就發(fā)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么具體、實在、確切;而內(nèi)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jīng)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慶幸的是每個時代,總有些傻子,關(guān)心世界,有判斷的能力,且有批判的道德勇氣,不愿安享榮華富貴,卻愿以自己做代價,謀求全體人類更多的幸??鞓贰2徽撃阃煌膺@些人的價值觀,他們都值得我們最高的尊敬。
此次重新編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當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對此文的感言,或?qū)Ξ敃r時代背景的補充說明,或觀照了對文章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意義,讓人讀后感慨萬分。并邀請二十位華語文學名人如柏楊、余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臺灣。
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yè)于成功大學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后,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卷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fā)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jié)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fā)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臺灣文學課程,并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lián)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后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fā)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xiàn)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自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段膮R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guān)心大陸的文化發(fā)展。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現(xiàn)定居德國法蘭克福。
那是解嚴前兩年,龍應臺剛剛30出頭。戰(zhàn)后臺灣社會,累積多年對體制不滿的能量,暗潮洶涌的批判聲浪,隨著龍應臺引燃的這把野火,迅速竄燒,這樣的一把野火,這樣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質(zhì)疑叩問,那扇外強中干的舊體制大門,便這樣應聲倒下。只是,與其說龍應臺英勇,或者,如楊照后來形容她“憨膽”,倒不如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歷史硬生生的把那把火炬,那把屠龍刀,塞到她手中(英文的說法,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them),她也就上了臺,貼切地演出屠龍勇士的角色。她其實更像是小紅帽,意外地闖入野狼昏昏欲睡的森林?!獥顫?/p>
1984年左右,龍應臺開始給《中國時報》寫專欄,后結(jié)集出版為《野火集》,這犀利的批判真如野火之勢,也吹了二十年,直到今天,還有海歸不斷地在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落后,但也正是經(jīng)過了二十年之久,很多人站出來說,并不是這樣的。我們也看到很多體現(xiàn)文明的事啊,為什么非要放大這些不文明的事呢?為什么不提出解決的方案呢?二十年前,龍應臺讓每個市民去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一定要“生氣”,有“生氣”才能有改變,從制度外部來改變。也許如今臺灣的狀況已經(jīng)得到解決,但如今的大陸問題仍然存在?!N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