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zhàn)爭處于關鍵時刻。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進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由于前線兵敗,派系傾軋,蔣介石不得不“引退”,李宗仁出任代總統(tǒng)。1949年初,隨著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結束,國民黨幾百萬軍隊被殲,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蔣介石一面以“和談”的花招拖延時間,一面調(diào)兵遣將,加強長江防線,妄圖劃江而治,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由于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蔣介石親臨江寧要塞視察,以各種手段籠絡軍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后,領導機關遷入北平。 4月21日,國民黨政府公開申明拒絕在和談協(xié)議上簽字,使和談徹底破裂。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旋即突破長江天險。4月23日,南京解放,蔣家王朝土崩瓦解。5月24日,蔣介石攜兒孫到母親墓前辭別, 隨即登上太康號軍艦,悄然離開大陸。5月26日,上海解放。隨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相繼解放,舉行開國大典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9月30日,毛澤東 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前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歡聲雷動,開國大典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屹立在世界東方 。
古月 飾 毛澤東
簡介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配音 張克謠
孫飛虎 飾 蔣介石
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tǒng),國民黨總裁
黃凱 飾 周恩來
簡介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邵宏來 飾 李宗仁
簡介 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
劉懷正 飾 朱德
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郭法曾 飾 劉少奇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路希 飾 任弼時
簡介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智一桐 飾 張治中
簡介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劉錫田 飾 陳毅
簡介 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
盧 奇 飾 鄧小平
簡介 第二野戰(zhàn)軍政委
該片于1989年11月9日至1990年3月1日在香港上映,共113天,打破了《梁山伯與祝英臺》連映107天的國產(chǎn)片在港上映記錄。
該片在香港上映后,杜聿明的女婿楊振寧不但出錢買了一個拷貝,還邀請片中杜聿明的扮演者趙慶華去美國考察。
編劇張笑天等人在創(chuàng)作之初感到最難把握的問題是如何協(xié)調(diào)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因為開國大典前夕發(fā)生的任何一段歷史都可以單獨拿來拍一部片子。但是編劇們認為劇本不應該是編年史,也不是軍教片或文獻片。所以,他們決定把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推到后景,只作為人物活動的舞臺,影片的總體風格是從大處著眼,宏觀上采用寫意的手法,而在描寫人物和細節(jié)時,采取工筆細描的手法。
該片是一部既嚴格尊重史實,又充分發(fā)揮編導者的創(chuàng)造才華,將歷史的豐富內(nèi)蘊予以深入開掘的成功之作。它對于中國重大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chuàng)作中長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模式化有所突破,使這類影片的藝術質量獲得更快的提高,是一次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實踐。(中國作協(xié)影視文學委員會委員、《文藝報》編審鐘藝兵評)
該片中有關領袖的趣味性細節(jié)既豐富了人物性格和時代背景,又增強了影片的親和力,一掃以往紅色電影高高在上、嚴肅刻板的舊面貌 。(時光網(wǎng)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