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與笑》(阿文音譯為Dam‘a(chǎn)h Wa lbtis mah/英譯為A Tear and a Smile)是紀伯倫第一批散文詩的合集,也是他寫得最美的散文詩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結(jié)語"共有56篇作品,內(nèi)容非常豐富;該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寫出并發(fā)表了??d這些文學小品的是在美國紐約發(fā)行的阿拉伯《僑民報》。該報的主持人是紀伯倫的一位同胞,名叫納希L·阿利達。正是由于這位慧眼獨具的出版家的鼓勵和堅持,《淚與笑》才得以結(jié)集出版。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前后,紀伯倫已受到尼采哲學的影響,他對《淚與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傾訴已經(jīng)表示出否定態(tài)度,甚至對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終還是同意出版了。這一過程的前前后后在納希L·阿里德撰寫的序言中均有記載。
《淚與笑》從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紀伯倫最關(guān)心的文學主題:愛與美,大自然,生命哲學,人道主義,社會批判,詩人的使命和孤獨,等等。這個集于中的全部散文詩作,已預(yù)示了紀伯倫一生的創(chuàng)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紀伯倫的藝術(shù)風格發(fā)展趨勢。
在《美》、《在美神的寶座前》等文里,作者把"美當作宗教,當作主神;認為美中才有真理,才有光明;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美以使人的靈魂"歸真反璞至大自然"。在《幸福的家園》?!肚閭H》等篇目,他把愛與美比作一對情侶,而把智慧說成是這對情侶的"女兒"。在紀伯倫描繪的生命流程中,愛與美是他的小發(fā)點,也是他的終點,他最終是要"回到愛與美的大海中"去的。
《火寫的字》一文表現(xiàn)了紀伯倫積極的人生哲學,對人生、未來充滿信心。他一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那"聲名用水書寫"的觀點,而提出"聲名用火寫在天空"。他相信人類走過"鋪滿荊棘的道路",穿過"人生黑夜的陰影'之后,"黎明終將會到來"。在《夢境》一文中,描繪出自己與"青春結(jié)伴而行",而"希望則在前面引路飛奔"的理想的人生道路?!对谌展庀隆芬晃?,指出人生有其意義,并非空虛,人生是克服艱辛,走向光明,向真理運行的。從副題上看,是有意否定圣經(jīng)《傳道書》所謂人生空虛的悲觀論的。
《淚與笑》中有許多篇章是直接針對人類社會中的不義和罪惡的。作者通過《夢境》暴露出一個顛倒、荒誕的世界:"我看到祭司們像狐貍般老奸巨猾;騙人的帝王在千方百計地籠絡(luò)民心""牧師多如牛毛,他們兩眼仰望天空,心卻埋在貪婪的墳?zāi)怪?,"可憐的窮人在耕種,富豪卻去收獲"。《茅屋與宮殿之間》、《兩個孩子》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人類在歲月舞臺上長年演出的悲劇,批判了那些為這悲劇"喝彩叫好"的"觀眾"。《罪犯》控訴罪惡的社會把好人變成兇手飛啞巴畜牲》通過一只"受盡了人的殘酷虐待"的護家犬,如何逃離了那片"不講仁義、沒有公正"的土地,形象地揭示廠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們的悲慘命運。一部分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與紀伯倫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在激烈程度上、深刻性上,都不相上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淚與笑》也涉及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主題,《相會》通過歷史的追憶,表現(xiàn)"黎巴嫩之子"與"尼羅河仙女"之間永恒的愛情,實際上歌頌丁阿拉伯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同胞手足之情?!稌r世與民族》以歷史老人的深沉目光,審視了民族的興衰,闡述了一種歷史哲學。作者借時光老人之口,指出東方:—些民族的衰落,不過是一種"必要的沉睡","隨之而宋的將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紀伯倫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和他的人類一體觀相聯(lián)系著的。他認為祖國和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不是對立的。在《致責難者》中他提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所有的人類都是我的鄉(xiāng)親。'在《詩人的聲音》中,更具體闡述了自己的這一立場。他說:"人類劃分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體,分屬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而我認為自己卻既不屬于任何一國,又不屬于任何一地。因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整個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因為我覺得,人類本來就不夠強,把自己肢解得零七碎八,豈不荒唐,地球本來就不夠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國家,豈非太傻?"所以他說:"我愛故鄉(xiāng),更愛整個的大地。"他反對和憎惡假借"愛國主義"之名占侵略鄰國,屠殺無辜這是典型的人類一體論,地球家園淪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民族沙文主義和民族復(fù)仇主義的叫嚷甚囂塵上的時候,發(fā)出這種充滿理性的呼喚,喊出"你是人,我愛你,我的兄弟!"這樣的口號,充分說明了紀伯倫的清醒和良知。
《淚與笑》也是紀伯倫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的—次集中展示。在《真?zhèn)沃g》、《致我的窮朋友》等篇章內(nèi),我們可以看到體現(xiàn)他價值觀的最重要、最關(guān)鍵的字眼:"生命"、"自由","良心"、"公正"、"博愛","真理',當然還有紀伯倫神廟里的主神"愛"與"美'。在《展望未來》、《幻想女王》等篇章中。我們則可以看到他的社會理想,未來世界的藍圖,一那是一個沒有貧者、沒有"醫(yī)生"、沒有"教士"、沒有"律師",人人平等的世界。
《淚與笑》中最優(yōu)美、最有韻味的抒情散文詩,恐怕當推《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諸篇了。這幾昌-作品情思交融,婉約清麗,晶瑩剔透,稱得上是散文詩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讀者喜愛,把它們視作散文詩的"典范"或"標準"亦無不可。這幾篇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們十分難得地實現(xiàn)了一般詩作難以達到的"自然"這一目標。這篇篇佳作,既顯示出真實的外在的"自然",又顯露出清淳的內(nèi)在的"自然",并通過從"自然"中選取的種種意象,將情、理、景融為一體,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實屬上乘。
作者:(黎巴嫩)紀伯倫 譯者:李唯中
卡里·紀伯倫,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一處名叫布雪里的地方。布雪里位于稱巴嫩的“圣谷”瓦第·卡地沙懸崖旁的平原之上,卡地沙以其豐沛的水源和青綠的柏樹林聞名,當?shù)鼐用穹Q這引起柏樹林為”上帝的柏樹林”,而今,人們稱紀伯倫家旁邊的柏樹為“神圣的柏樹”。紀伯倫的童年便是在“神圣的柏樹”下度過的。紀伯倫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息濃厚的家庭中。母親卡蜜拉是一位民龍教派牧師的女兒,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在和紀伯倫的父親結(jié)婚之前,是一寡婦,育有一子——彼得。嫁給紀伯倫的父親之后,所生的頭一胎便是紀伯倫,后來又陸續(xù)生下兩個女兒——蘇妲娜和瑪麗安娜。童年時期,紀伯倫的母親親自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以后,又請家庭教師教他英文。1888年紀伯倫隨母親和哥哥彼得與兩個妹移居美國波士頓,父親為了守護家中的產(chǎn)業(yè)仍然留在故鄉(xiāng)。到達美國之后,彼得以經(jīng)營雜貨店維持生計,而紀伯倫繼續(xù)求學。在學校中,紀伯倫的表現(xiàn)相當優(yōu)異。1897年紀伯倫返回黎巴嫩以便接受祖國的教育,于是他講入貝魯特的一所教會大學就讀,繼續(xù)研讀阿拉伯文和法文,并且選修了醫(yī)學、國際法及宗教史和音樂等課程。1898年,暑假期間,紀伯倫隨父親旅游中東各地。心靈豁然開朗,開始以豐富的思維和充沛的情感架構(gòu)自己的生命。十五歲時,他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并主編一份文學與哲學刊物,名為《真理》。十六歲時發(fā)表了第一篇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