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翡翠的額、頭頂、頭側和枕部黑色,后頸白色,向兩側延伸與喉胸部白色相連,形成一寬闊的白色領環(huán)。眼下有一白色斑。背、腰和尾上覆羽鈷藍色,尾亦為鈷藍色,羽軸黑色。翅上覆羽黑色,形成一大塊黑斑。初級飛羽黑褐色,具藍色羽緣,外側基部白色,內(nèi)側基部有一大塊白斑,其對應處的外側具一淡紫藍色斑。次級飛羽內(nèi)側黑褐色,外側鈷藍色。頦、喉、頸側、頰和上胸白色,胸以下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橙棕色。
幼鳥后頸白領沾棕,喉和胸部羽毛具淡褐色端緣,腹側有時亦具黑色羽緣。
虹膜暗褐色。嘴珊瑚紅色,腳和趾紅色,爪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4-110g,♀64-115g;體長♂278-310mm,♀250-310mm;嘴峰♂56-65mm,♀58-66mm;翅♂122-135mm,♀122-137mm;尾♂81-88mm,♀75-90mm;跗蹠♂13-19mm,♀16-18mm。(注:雄性—♂;雌性—♀)
藍翡翠主要棲息于林中溪流一以及山腳與平原地帶的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在海拔600米以下的清澈河流邊并不罕見。北方種群南遷越冬。喜大河流兩岸、河口及紅樹林。棲于河邊的枝頭。較白胸翡翠更為河上鳥。
常單獨活動,一般多停息在河邊樹樁和巖石上,有時也在臨近河邊小樹的低枝上停息。經(jīng)常長時間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一見水中魚蝦,立即以極為迅速而兇猛的姿勢扎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時亦鼓動兩翼懸浮于空中,低頭注視著水面,見有食物即刻直扎入水中,很快捕獲而去。通常將獵物帶回棲息地,在樹枝上或石頭上摔打,待魚死后,再整條吞食。有時也沿水面低空直線飛行,飛行速度甚快,常邊飛邊叫。
其生態(tài)習性與該科內(nèi)其他種相似。主要以小魚、蝦、蟹和水生昆蟲等水棲動物為食。也吃蛙和鞘翅目、鱗翅昆蟲及幼蟲。
分布于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旅鳥: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國臺灣省。
中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長白山、遼寧東部、中部和南部、河北、山東、山西、往西至甘肅、四川、貴州、云南、南至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海南島和臺灣。在華東、華中及華南從遼寧至甘肅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東南部廣大地區(qū)繁殖,部分地區(qū)為留鳥。在臺灣為迷鳥。
繁殖季節(jié)發(fā)生5月至7月。營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雙方共同挖隧道,可以達到60厘米的深度,末端擴大為巢室,大小直徑為10-15厘米。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卵直接產(chǎn)在巢穴地上。一旦巢室完成后,雌鳥下4個或5個純白色的卵。每窩產(chǎn)卵4-6枚。大小為26-29×21-24毫米,平均27.3×2.5毫米。雌雄輪渡孵化。雛鳥晚成性,出生時肉眼看不見是盲目。孵化期19-21天。孵出后由親鳥撫育23-30天即可離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