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王鹟(學名:Hypothymis azurea)小型鳥類,體長14~16厘米。雄鳥除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外,通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幾全為青藍色,頭頂天藍色,額基黑色,枕有一黑色塊斑,胸具一半月形黑色胸帶。雌鳥頭頸暗青藍色,背灰藍褐色,枕無黑斑,胸亦無黑色環(huán)帶,其余似雄鳥。特征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中國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種類。
性活潑好奇,棲于低地林及次生林。模仿其聯(lián)絡叫聲易引出此鳥。常與其他種類混群。多棲于森林較低層,尤喜近溪流的濃密灌叢。黑枕王鹟的叫聲為清脆的pwee-pwee-pwee聲,聯(lián)絡叫聲為粗啞的chee,chweet聲。
1、黑枕王鹟巴比馬西亞島亞種
2、黑枕王鹟馬拉圖阿島亞種
3、黑枕王鹟指名亞種
4、黑枕王鹟蘇拉島亞種
5、黑枕王鹟卡米金亞種
6、黑枕王鹟斯里蘭卡亞種
7、黑枕王鹟錫默盧島亞種
8、黑枕王鹟緬甸亞種
9、黑枕王鹟泰馬亞種
1、黑枕王鹟納土納島亞種
11、黑枕王鹟卡爾尼科巴島亞種
12、黑枕王鹟爪哇島亞種
13、黑枕王鹟卡里馬塔島亞種
14、黑枕王鹟明打威島亞種
15、黑枕王鹟泰國亞種
16、黑枕王鹟尼科巴島亞種
17、黑枕王鶲臺灣亞種
18、黑枕王鹟阿南巴斯島亞種
19、黑枕王鹟珀尼達島亞種
20、黑枕王鹟印尼亞種
21、黑枕王鹟蘇拉威西亞種
22、黑枕王鹟恩加諾島亞種
23、黑枕王鶲華南亞種
24、黑枕王鹟小巽他島亞種
25、黑枕王鹟安達曼島亞種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中,尤以溝谷與河流沿岸疏林灌叢較喜歡,有時也出入于農田等開闊地區(qū)的稀疏樹叢、竹叢和灌叢中。
原生種分布地:孟加拉、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迷鳥分布地:巴基斯坦。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西昌,貴州南部冊亨和望謨,云南西北部麗江、西部騰沖、盈沖、耿馬、潞西、雙江、景東、南部西雙版納、東南部蒙自、河口、富寧,廣西柳州、瑤山,福建,臺灣,廣東,香港和海南島。
雄鳥額基黑色,枕部有一絨黑色斑,其余額、枕、后頸、頭側和頸側輝青藍色,尤以頭頂較鮮亮。背、肩、腰至尾上覆羽以及兩翅和尾表面概青藍色或深藍色,兩翅和尾暗褐色,外翈羽緣藍色。眼先、頰、耳羽、頭側與頭頂相似。下體須黑色,喉、胸和上體相似亦為青藍色,下喉和上胸之間有一半月形黑色環(huán)帶;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灰藍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鳥前額基部和頰尖黑色,其余頭部和頸暗青藍色或深藍色,到背、肩等上體變?yōu)楹稚虻液稚?,兩翅和尾暗褐色,翅上覆羽和飛羽羽緣沾青藍色;尾羽外翈羽緣亦沾藍色,枕無黑斑。額、喉為暗青藍色或灰藍色,胸暗藍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沾淡藍灰色。虹膜藍色或暗褐色,嘴鈷藍色或黑色,腳鉛藍色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14g,♀8~11g;體長♂141~165mm,♀144~15Omm;嘴峰♂10~14mm,♀10~14mm;翅♂67~75mm,♀69~72mm;尾♂65~79mm,♀67~77mm;跗蹠♂14~8mm,♀14~18mm。
(注:♂雄性;♀雌性)
常單獨活動,機警,行動敏捷,在樹枝和灌叢間來回飛翔,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或停息于樹枝或灌木頂端,當空中有昆蟲出現(xiàn),則立刻飛去捕獵,也在樹枝和林下灌木枝葉間跳躍覓食,邊跳邊叫,叫聲似‘幾喲,幾喲,幾喲’,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遷徙:黑枕王鹟在中國云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等地為留鳥,四川、貴州為夏候鳥,香港、福建為冬候鳥。部分繁殖于四川和貴州。
黑枕王鹟繁殖期4~7月間。營巢于樹和竹的枝杈上。巢呈深杯狀,主要由細草莖和草葉、樹皮纖維和苔蘚等構成,再用蜘蛛網將它們網織在一起,結構精美,巢壁很薄,距地高1.2~1.2米。除在茂密的森林中營巢外,也在林緣疏林、次生林和開闊地區(qū)的樹叢中背巢,有時也在果園和農田地區(qū)的孤樹上營巢,營巢環(huán)境的選擇不甚嚴格。巢的大小為巢口直徑5厘米,巢深3厘米。巢筑好后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5枚,卵淡乳黃色、粉黃色或粉白色,被有淡棕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9~19.0毫米×12.1~14.1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全球種群未量化。該物種在原產地分布廣泛(del Hoyoet al. 2006)。中國臺灣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黑枕王鹟在中國云南、海南島和臺灣地區(qū)種群數量較豐富,容易見到;而在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則較為稀少,不常見。種群數量更趨減少,與環(huán)境條件惡化和人為捕獵有關,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