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泉景區(qū),以古老文化著稱的濟南,是中國“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東方商人”之鄉(xiāng),“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故里。公園始建于一九八六年,以群泉自然噴涌成湖而著稱。百脈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與趵突泉齊名并列,曾鞏云:“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fā),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齊州二堂記》)。百脈泉景區(qū)因頗負盛譽的百脈泉而得名,始建于1986年,總面積25公項。它坐落在濟南市章丘區(qū)的明水湖畔。四季氣候溫和,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享有“小泉城”的美譽。百脈泉公園因地緣勢,順著水的流向,整個園林被劃分為自然風光區(qū)、龍泉寺和清照園三大部分。
景區(qū)內(nèi)的百脈泉公園以群泉自然噴涌成湖而著稱,沿水之濱建有自然風光區(qū)、龍泉寺、清照園,層次變化豐富,意韻含蓄深遠。自然風光區(qū)以萬泉湖為中心抒發(fā)詩情畫意,夾岸、水中,掇山疊石,峭拔巖峻,玲瓏空透。湖面煙波蕩漾,清澈如鏡,重青淺碧,拖練柔藍;湖中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相映成趣。始建于明景泰元年的龍泉寺,泉畔古柏森郁,竹影婆娑,鳥語蟬鳴,是泉水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名勝景點。為紀念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而修建的清照園,是一座集中國南北園林風格于一體的園中園,建有易安樓、海棠軒、吟風榭、感月亭、溪亭、燕寢凝香、漱玉堂、碑廊,以自然景觀最美,建筑規(guī)模最大,文化品位最高,館藏資料最全居全國四座李清照紀念館之首。
清照詞園是景區(qū)的核心景點,依據(jù)李清照詩詞意境及其生活年代的風土人情立意,借助“山明水秀”的自然風光而生趣,構筑由風、花、雪、月四大主題組成的泉水園林景觀。風區(qū)以巨石飄臺上眺首吟詞的清照雕塑為主景,螺旋形圖騰浮雕飄臺象征著李清照詩詞的登峰造極;花區(qū)以伸入水中的木棧道,不系舟和卵石灘地為主要景點,營造“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自然野趣;雪區(qū)包括了山庭、水苑、曲廊和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組成的內(nèi)院,另外還有孟兆禎院士親自設計、全國體量最大的“秀眉清照”假山,映襯李清照的一生,表現(xiàn)出庭院幽深和氣勢恢宏兩種富于詩意的景象;月區(qū)是一組仿古水院,以“月來滿地水”的意境,寓意李清照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園內(nèi)還建有李清照展館、趙明誠展館、大戲臺,文化設施齊全。清照詞園氣勢宏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步移景異,處處彰顯清照文化,是一處“園在水中、水在園中、景在詞中、詞在景中”的山水人文園林景觀,堪稱中國第一詞園,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精品,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百脈泉景區(qū)是章丘區(qū)“兩泉三河五湖”水系框架中的核心景區(qū),為加快景區(qū)建設,下步將實施荷花公園、荷花廣場、眼明泉公園與清照詞園的對接融合工程,從水路和陸路相互聯(lián)通,真正實現(xiàn)百脈泉公園、清照詞園和眼明泉公園、荷花公園的自然銜接,成為一處體驗泉水情趣、尋覓清照文化精髓的旅游勝地。百脈泉景區(qū)交通便捷,配套服務設施齊全,有水、陸兩條完整的游覽線路,有明泉山莊、藕花水市、兒童樂園、百脈商都等服務游樂設施。百脈泉景區(qū)集休閑娛樂、生態(tài)旅游、商業(yè)娛樂、歷史文化為一體,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游憩生活內(nèi)容與民族園林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景區(qū)正以全新的面貌,歡迎八方來客旅游觀賞。
百脈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明水百脈泉公園明水湖西岸龍泉寺院內(nèi),在濟南市七十二名泉中名列第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八》稱:“百脈水出土谷(鼓)縣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十》稱:“百脈水出縣東北平地,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合流,故名之”。金代《名泉碑》將趵突泉、百脈泉單獨并列。元代《齊乘》稱:“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發(fā),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鼻宓拦狻墩虑鹂h志》稱:“百脈泉位于縣(繡惠鎮(zhèn))城南25里,明水鎮(zhèn)東,繡江源也。方圓半畝許,其源直上涌出,百脈沸騰,狀如貫珠,歷落可數(shù),故名?!睔v代章丘縣志都把“百脈寒泉珍珠滾”列為章丘八景之一。古時百脈泉,為方圓半畝多的一大方池,四周石砌,豎有雕工精致的石欄,泉周石墻上鐫有名人題句,清代乾隆年間章丘知縣張萬青倡修百脈泉,又在大池之南修砌東西對稱的兩個小池,號“張公池”。
1958年,章丘人民政府又對泉池進行全面整修,將南面二池擴為一個與北池般大的方池,中架拱橋相通,較原來面貌更加壯觀。泉北有明景太元年(1450)所建筑的龍泉寺梵王宮大殿,自修建以來,大殿歷經(jīng)明嘉靖、萬歷、清乾隆,民國乙亥年四次重修,雖遭破壞,但仍有保存。泉東還有龍王廟、古亭、書院、僧房等建筑,龍泉寺門在泉西南,泉畔古柏森郁,竹影婆娑,花木扶疏,垂柳依地,鳥語蟬鳴,如入瀟湘勝境。池內(nèi)百脈沸騰,魚戲藻搖,出神入化,吐珠浮翠,玲瓏空溟,透泄天真,歷代文人墨客在它身邊流連忘返,歌詩賦詞,酣吟唱詠,留下了許多佳詞麗句。明初章丘名宦洪漢,曾做過都御史,見過很多名泉,回到家鄉(xiāng)重游百脈泉時,得出的結論是:“到處名泉看欲盡,孰知此地泄天真?!泵鞒尉改觊g后七子領袖王世貞則贊嘆道:“嘉泉靈沼向奇稱,百道清綜地底騰”中麓先生李開先則借景生情,吟道:“顆顆為珠碎,沄沄比鏡平,不可容小艇,但可濯長纓。”他是把百脈泉作為自己理想的避世隱身之處的。生在百脈泉畔的清代詩人韓尚夏,則向百脈泉發(fā)出了“水從海底透鴻蒙?迸出蛟珠萬竅通”的疑問。大名鼎鼎的蒲松齡老先生,畢竟與眾不同,他在著名的《過明水八首》(五)中這樣寫道:“百脈泉生白山陽,野田早發(fā)青蓮香。長楊浮動龍蛇硬,從葦橫遮雁鶩鄉(xiāng)。”詩中描述了百脈泉水哺育出的青蓮飄香、長楊浮動、蘆葦叢叢、雁鶩成行的水鄉(xiāng)美景。
1986年,濟南市章丘區(qū)委區(qū)政府在百脈泉畔興建百脈泉公園。2000年6月,為大力弘揚章丘泉水文化、佛教文化和歷史文化,實施了龍泉寺修復工程,修繕了梵王宮大殿,恢復百脈泉原“品”字形泉池,整修了池畔的題字,重點突出“東泉西佛”兩個意境,重現(xiàn)了龍泉寺佛教圣地的新景觀。風景秀麗的百脈泉還孕育了一代詞人李清照,據(jù)考證李清照故居就在百脈泉南不遠的義倉。1997年5月,為紀念一代詞宗李清照,在百脈泉公園興建了清照園。清照園以自然景觀最美、建筑規(guī)模最大、文化品味最高、館藏資料最全,居全國四座李清照紀念館之首,代表著李清照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百脈泉公園日益發(fā)展成為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景區(qū),2005年,被聯(lián)合國授予“全球優(yōu)秀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2006年公園被評定為山東省服務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