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shù)剞r(nóng)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zhàn)爭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將領(lǐng)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副食紅軍走過此路,后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陰平道上較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里裹氈而下,度守摩天嶺直插江油關(guān)而滅蜀的。如今嶺南已開辟了曲折小道,當?shù)厝私小熬诺构铡薄?/p>
在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一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山風吹過,像一面巨大而鮮艷的紅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說這草原來是不開紅花的,自從紅軍在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因此,當?shù)剞r(nóng)民便把這片草坪取名叫“紅花草地”,實際原名叫“大竹埡子”,可見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嶺之巔曾有諸葛亮孔明廟,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廟已倒塌,只存墻垣。當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龍安府志》記載:“摩天嶺今有孔明碑,字跡磨滅不可識。”《三國演義》第117回說:“鄧艾,鄧忠并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到了摩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忽見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亮題’。其文云:‘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把諸葛亮神化了。但諸葛亮是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他或許也預見到魏軍從陰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嶺設(shè)防戍守,這是諸葛亮天才的表現(xiàn)。李先念1935年在這里打仗時曾見過此碑,在他的回憶錄中有所記載。如今雖然碑已無存,但也明碑確確實實曾經(jīng)在這山巔上歷經(jīng)過千余年的風雨。
折轉(zhuǎn)九倒拐,過摩天嶺橋,便到了南天門,此處群山環(huán)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鳥語蟬鳴,大有登臨仙境之感。南天門之下有一石壁,像一屏鏡,據(jù)老年人講,在這塊石壁上,鄧艾曾寫下“鄧艾過此”四個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顯出字跡,水干字隱。可惜被修公路時毀掉了一部分。
陰平古道沿途還有許多鄧艾留下的遺跡,如鄧艾磨刀的磨刀石,蓋印的印合山,鄧艾士兵歇息時抖鞋土的鞋土山,鄧艾丟失衣服的落衣溝,鄧艾練兵的射箭坪,幾乎每處都有可以探尋的遺跡,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從天水啟程,向西南行約60公里,便來到三國古戰(zhàn)場木門道遺址。木門道位于牡丹鄉(xiāng)木門村,因東西兩山對峙,狀若天然門戶,故而得名。木門道地勢險要,峽谷最窄處約50米,西漢水由北向南從峽谷中流過。谷內(nèi)荊棘遍地、怪石崢嶸,東側(cè)的張家坪為當年諸葛亮與司馬懿作戰(zhàn)時的埋伏之處,長滿青草的山坡上孤獨地立著一塊“木門道古戰(zhàn)場遺址”石碑。
出木門道,順著陰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禮縣境內(nèi)的漢水源頭。祁山堡就坐落在這里祁山關(guān)隘的頂部,它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于世。立足祁山堡,東可取天水關(guān),西可攻隴南,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塞。后人為紀念諸葛亮,在祁山堡建立了武侯祠,這是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的5座武侯祠之一。
從禮縣出發(fā),沿著陰平古道進入宕昌境內(nèi)。宕昌有一座古城遺址,坐落在今宕昌縣城西側(cè)岷江畔的一個土臺上,這里曾是古宕昌國的都城。
在這座古城遺址對面岷江南岸的羊馬城山巔,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后相連的3個古城堡,那就是古宕昌國當時所屬的羊馬城。宕昌國是古代宕昌地區(qū)的羌人政權(quán)。
陰平古道貫穿宕昌境內(nèi),當年鄧艾揮軍南下走的就是這條路。至今,在宕昌縣官亭鄉(xiāng)花石峽口的岷江上,還保存著鄧艾父子修筑的鄧鄧橋遺跡。
花石峽是甘川道上第一道險要關(guān)口,也是陰平古道的咽喉,古時在此有花石關(guān),多置重兵防守?;ㄊ瘝{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峽自北峽口起,向南止于岷江匯入白龍江的兩河口,全長25公里。峽內(nèi)谷深流急、山石巍峨、道路險峻。小花石峽是大花石峽的一段,也是較險要的一段,長約2.5公里。漲水時由北而來的岷江像一條發(fā)怒的巨龍沖入峽中,拍岸擊石,翻騰咆哮。公元263年,魏將鄧艾與其子鄧忠率部從臨洮南下踏上陰平道入蜀,至花石峽為岷江所阻。鄧艾令兵士在崖上修棧道,并在花石峽口以西岸巖石為墩,修造橋梁,從而渡過岷江,出花石峽,過武都,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沿著陰平道直取成都。因此橋是鄧艾父子主持建造,后人便稱其為鄧鄧橋。
鄧鄧橋長22米,為伸臂木橋梁,經(jīng)過多次重修,結(jié)構(gòu)始終未變。直至1965年,才改為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梁。今天,在鄧鄧橋附近的懸崖絕壁上,還可以看到許多當年鄧艾父子指揮修建的古棧道石孔及木樁遺跡。
鄧鄧橋北峽口外不到一公里的山谷里,有一個村莊叫鄧鄧橋村,據(jù)說那原是鄧艾留下的守橋士兵所居住的地方。鄧艾遭誣陷被殺害后,這些士兵為避免鄧案牽累,決定在此隱居。這個鄧鄧橋村,也就是這些守橋的士兵在此地定居而形成的村落。使用壽命較長的古棧道陰平古道跨過了鄧鄧橋,循著岷江往東南即至古城武都。
武都城有許多名勝古跡散布在四周,其中,險崖壩棧道是值得人們游覽的地方。
險崖壩棧道是世界上使用時間較長的古棧道,它在武都縣城東20公里,西起籠幢溝,東至固水村,全長達兩公里,是陰平道上三大古棧道(鄧鄧橋、險崖、陰平)之一。
這段古棧道相傳為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姜維建造,后代不斷修整,直到1953年從武都改道至文縣的甘川公路通車之前,始終是從武都經(jīng)文縣入川的必經(jīng)之途。今天尚存的古棧道遺址,凌空架設(shè)于懸崖之上。棧道依山勢而變化,結(jié)構(gòu)多樣,險峻異常。較險要的一段為“天柱式”結(jié)構(gòu),有300多米的懸崖因無法立柱或斜撐,僅在崖石中鑿洞插入橫梁,鋪設(shè)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顫不已。抬頭則危崖碰額,俯首見滾滾白龍江奔騰于腳下。這條棧道一直是古代往來于陰平古道上的行旅客商最畏懼的路段,也是陰平古道上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相融合的、最為險峻壯觀的旅游景點之一。
陰平橋位于文縣東30公里處,橫跨在兩座對峙的山頭之上。玉壘關(guān)就坐落在陰平橋頭,橋下是萬丈深谷,橋頭是險關(guān)要隘,因而在歷史上被稱為“隴蜀咽喉”,其險要與四川的劍門關(guān)齊名。當初,魏將鄧艾所以棄陰平正道不走,而是沿著艱險的山路翻越被視為鬼門關(guān)的摩天嶺,就因為姜維早就派重兵把守著被稱為“天險”的陰平橋和玉壘關(guān)。
在陰平橋和玉壘關(guān)遺址,一座現(xiàn)代化的公路吊橋,像一道長虹橫臥在古陰平橋的舊址上。這座新建的公路大橋為雙鏈式懸索吊橋,全長218米,跨度180米,離水的高度50多米。由于此橋,昔日的陰平古道,已經(jīng)變成了入蜀的坦途。
景區(qū)門票55元加上觀光車票60元一共115元。
景區(qū)開放時間是上午8點半到下午5點。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自己帶點食物,景區(qū)里的東西很貴,普通的盒飯20元一盒,還有景區(qū)早晚比較冷要帶件厚點的衣服。
到陰平古道旅游沒有直達車,需要包車或者自駕前往,陰平古道就在唐家河景區(qū)里,進入景區(qū)后,需要乘坐景觀車到達摩天嶺保護區(qū),在保護區(qū)看到一條彎彎曲曲狹窄的爬山小路就是陰平古道了。
陰平古道起于陰平郡,即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jīng)唐家河、陰平山、馬轉(zhuǎn)關(guān)、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guān)(今南壩鎮(zhèn)),全長265公里。與《三國志》所記的七百里陰平道完全一致,因當時是以360步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華里約等于三國時的1.33里,正好相符。
沿陰平道考察或旅游,雖然勞累,但樂在其中,其趣無窮。
據(jù)諸多史書記載和有關(guān)專家實地考查:陰平古道遺址自今甘肅省文縣鴣衣壩至江油關(guān)(今四川平武南壩鄉(xiāng))。途經(jīng)陰平橋,翻越摩天嶺,經(jīng)唐家河、落衣溝、陰平山、馬轉(zhuǎn)關(guān)、靖軍山、清道口,按古時三步二米的習俗推算,遙遙700余里。正如《三國志》779頁所述:“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笔駠?zhèn)守江油關(guān)的將領(lǐng)馬邈開關(guān)投降,馬邈夫人李氏為國盡忠,有史書佐碑為證。
文縣鴣衣壩,距文縣縣城5公里,是三國陰平郡治地所在地,是甘肅從陰平遺址開始進入四川的一條非常捷徑的羊腸小路,也是古今公認的“山高如云表,玄鶴尚怯飛”的險路,陰平古道是根據(jù)陰平郡名而得名的,故后人和史書把這條險道稱為陰平古道。
由于中外馳名的陰平古道是甘肅南部進入四川的一條捷徑,中間有摩天嶺蒼茫橫亙,是歷代兵家必爭之要道。自從魏國大將鄧艾伐蜀打開陰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領(lǐng)兵偷渡陰平天險摩天嶺滅夏;1935年4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與胡宗南部隊在這里開展殊死大血戰(zhàn),狙擊了胡宗南部隊,取得懋功會師的大勝利;青川解放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從陰平古道上進軍的。這條古道的重要位置,不僅為歷代兵家所重視,而且在中外享有盛名,前來歡觀光旅游的人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