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七百年前,華夏民族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謙謙上古貴族君子風的春秋時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橫遍野的戰(zhàn)國時代隆重登場。
時為西北邊陲蕞爾小國的秦國飽受六國摧殘撻伐,而今已在滅國邊緣。秦獻公身死戰(zhàn)場,年紀輕輕的仲公子渠梁(侯勇飾)在危難時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國夾攻下茍延殘喘,發(fā)誓變法崛起。秦孝公渠梁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國并不得志的商鞅(王志飛飾)輾轉來到秦國,并憑借一身才學和對天下局勢的清醒認識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掀起了影響深遠且飽受爭議的變法,一代強秦由此崛起。
商鞅變法以后,秦國在戰(zhàn)國舞臺上,已屹立起不容列國小視的身影。大批英才名士紛紛登上戰(zhàn)國大舞臺,各國關系不斷重新洗牌。
蘇秦入魏游說六國結盟合縱,對秦國構成合圍之勢。秦國陷入空前大危機。年輕的秦國國君果斷任用張儀。這是繼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國又一次君臣攜手,成為流傳千古又一段政治佳話 。
秦昭王當政不久,列國展開一系列兼并戰(zhàn)爭。秦國看準時機,先與齊連橫,攻略魏國大片土地。由此,戰(zhàn)國到了秦齊趙三國并強階段。此時秦國國內,穰侯擅權,宣太后掌政,秦昭王王權旁落。
此時,局勢對秦國十分有利:縱橫家蘇秦與燕王秘約赴齊間齊,以滅齊為目標“死間”齊國。面對國內政治困局和國外有利機遇,秦昭王毅然起用范睢,逐魏冉、廢太后之權而恭養(yǎng)之。同時,昭王與蘇秦合謀,舉兵攻破齊國。秦昭王遣將白起,相繼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發(fā)動四大戰(zhàn)役,殲滅了韓魏齊楚趙百萬以上兵力,使秦與列國消長發(fā)生了根本轉折。自此,秦國崛起。
先秦是一個熱血的時代,人人都彰顯著血性,豪氣和張揚的生命力。從《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流不干,誓不休戰(zhàn)”,到《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劇中所傳遞的勵志創(chuàng)新、奮進圖強、自強不息的正能量,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這才是秦人先祖精神的寫照,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寫照。
代表人物:嬴疾秦王弟,秦國的大管家。戰(zhàn)功顯赫,政績彪炳。風趣詼諧,必要之時,也能笑面虎變喪門星。左右逢源,老謀深算。知曉分寸,懂得進退。
劇中闡釋:嬴駟滿懷欣喜迎接魏紓,誰知魏紓卻將匕首插入嬴駟心臟。甘龍見況帶著眾臣和新鑄的君之鉞迎請嬴虔登位。嬴虔疑惑趕往秦宮欲見的嬴駟,嬴疾為護嬴駟以防趁虛謀位不惜與嬴虔沖突。
代表人物:公子華。秦室公子,國之虎賁。純良純陽之耀眼戰(zhàn)神,于國精忠舍身,于君患難與共。如火暴烈,終至沙場殉難。
劇中闡釋:景翠分兵兩路一路支援屈丐在奪丹陽,一路殺向秦國藍田大營。嬴駟準備親自上陣迎擊楚軍,咸陽廣場上嬴駟慷慨激昂號召百姓拿起手中的工具一起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咸陽。景翠援軍已到,屈丐合兵攻丹陽,嬴華出城迎戰(zhàn)寡不敵眾,魏章棄城營救嬴華,嬴華戰(zhàn)死。
《大秦帝國之縱橫》的嬴駟更加接近于一個君王的真實心靈世界,通過他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到融入骨髓的堅毅。堅毅在秦惠文王嬴駟的性格中占了主導,堅毅的性格讓他將商鞅變法貫徹始終;堅毅的性格助他鏟除了甘龍老世族的復辟陰謀;堅毅的性格讓他一直堅持著國事上的“東出之路”。
代表人物:嬴駟秦惠文王。堅持商鞅之法而國強,力成武伐以振國威。稱王置相,為秦國王權吏治開先河。信人用才,不拘一格,肝膽相照,激昂意氣,堪稱明君。
劇中闡釋:秦惠文王始終堅持商鞅之法而國強,力成武伐以振國威。所以,他在上臺初期,蟄伏兩年,最終借著相王大典和自己的婚禮,齊、魏相王其實是列國合縱的發(fā)端,秦惠文王謀定后動,臨危不亂,左右開弓,既削弱了齊魏聯(lián)盟,解除了義渠兵禍,又一舉鏟除了甘龍老世族的復辟陰謀。
嬴駟在感情上屢受挫折,魏紓婚典上刺秦,羋八子與義渠王難以了斷的糾葛,都在感情上重創(chuàng)嬴駟。直到他果決詔令深愛著的羋八子隨愛子嬴稷質燕,為了成就秦國大業(yè),他心如刀割,卻能面不露哀色,性格之剛毅,可嘆矣。
那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極具生命力的年代?!翱v橫”講的是所謂春秋戰(zhàn)國的交接時期,偏春秋末期,那時候的人帶著朝氣,是凜然站在歷史舞臺上的。比如連當時的軍事上都更崇尚陽謀,不齒暗處的權謀陰計,雖然戰(zhàn)事頻繁,卻也因此醞釀了俠客、劍客精神。“縱橫”里秦惠文王繼位,開始放眼天下,著眼于山東六國,開始有一統(tǒng)天下的意圖,所謂縱橫實際上也包含著崛起。這時候的秦國,政治制度上也不像秦始皇時期所謂暴政,就像秦惠文王和魏國人張儀之間的厚重情意,那時候的人內心是開闊的,重情守信,是夢想家也是耕耘者,活得燦爛美好。
代表人物:張儀。一代名士,入秦為相。大定河西,橫掃六合。率性張揚,至情至孝。
劇中闡釋:《縱橫》描繪的歷史時期,是戰(zhàn)國史上邦交多變的時期,也是秦國面臨大危機、大挑戰(zhàn)、大變局、大機遇的時期。各國關系不斷重新洗牌,合縱連橫之策士應時運而生,各自翻云覆雨,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合縱高手犀首和連橫大才張儀。本劇主軸便是這段合縱連橫的戰(zhàn)國史。
張儀第一次外交出手便是秦楚聯(lián)姻,將羋八子嫁入秦國為妃。張儀雖自說是名利之徒,但他不平庸、不猥瑣,心胸很開闊、很睿智,知道自己要什么,內心很強大。甚至和知識分子相比,他不僅提出理論,還注重實踐,他幫國家打仗,出生入死,幫助君主強國,從而獲得相位、封地,這是原始的雇傭意識和契約精神。他是縱橫家是夢想家,也是真實的普通人,是心懷夢想之后的每一個普通人。
重讀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的那段歷史,更加值得我們關注和討論的是,那個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就造就了那樣波瀾起伏的思想革命,由此思想革命,又如何造就了那樣一種群體的精神氣質?
“如果中國歷史和其他各國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異,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統(tǒng)一全國。隨著青銅時代的終止,全國立即完成政治的統(tǒng)一,這種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創(chuàng)造了一個驚人的紀錄,在此后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傳統(tǒng)?!敝麣v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這樣說。
時隔2000多年后,秦帝國的崛起依舊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東方政治奇跡。美國著名漢學家顧立雅說,中國在公元之前,由皇帝遣派官僚向幾千萬人民征兵抽稅受理訴訟及刑事案件,已擁有20世紀超級國家的姿態(tài)。而春秋戰(zhàn)國至秦統(tǒng)一之間的200多年,為中國歷史上思想火山大噴發(fā)時期,士人、智者在政治、文化舞臺上最為活躍??v橫捭闔的時代,西漢人劉向所輯《戰(zhàn)國策》33卷中,出場人物多達600余人,諸侯、學者、隱士、縱橫家、游士、俠客、兵家、名將,無不形象鮮活生動,飽滿濃艷。原因就在于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大批下層卿士視改換門庭、權力嬗代為尋常事,各國戰(zhàn)事外交改革變法之頻繁,刺激了志向高遠的雄主輩出,士人們有了千載難逢的廣闊舞臺。
我國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曾經(jīng)說過,國家本為精神的產(chǎn)物,每個民族在自我身份認同遭遇迷茫與惶惑的時候,追溯過去的偉大與傳統(tǒng)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行為。在《大秦帝國之縱橫》電視劇總導演丁黑看來,秦帝國崛起與形成的年代,就是中華民族充滿朝氣、熱情和生命力的青少年時代。在今天,重溫我們這個民族的青少年時代,可能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秦人的命運,其實從一開始就被歷史所注定。顧頡剛在《秦與西戎》中說,由于長期與戎狄為鄰,導致“秦人剽悍,《詩·秦風》多田獵戰(zhàn)伐之事”?!稘h書·地理下》也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說法。宗法、封建制淡薄,國君子弟和貴族都無寸土之封,以及野蠻的人殉長期留存,秦國的落后與野蠻,反而讓其在大變局中擁有了某些先天優(yōu)勢。長期酷烈的戰(zhàn)爭,使秦國“較早就發(fā)展出了相當高的政治控制和社會動員能力”。芝加哥大學社會歷史學專家趙鼎新稱戰(zhàn)國變法運動為“戰(zhàn)爭驅動型改革”,稱各國變法動力為“戰(zhàn)爭驅動型理性化”,各諸侯國頻繁的兼并與摧毀性戰(zhàn)爭,成為各國“變法”,瓦解世襲貴族制度、建立官僚科層化集權國家的肇因。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以“富國強兵,獎勵耕戰(zhàn)”,出于相鄰地區(qū)三晉的法家政治思想與具備濃烈軍國主義色彩秦國的結合,就顯得順理成章?!盾髯印妵芬舱f,秦地百姓樸實剽悍又馴順畏官,士大夫官吏終日忙于公事無暇謀私,實在是尋求富強,致力“法治”者的天賜。
法家不過是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中的一顆星辰。按照著名歷史學家杜正勝的觀點,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時代的興旺,正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官學”瓦解的結果。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有資格享受“官學”教育的“國人”數(shù)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世襲貴族社會的瓦解卻使得這種教育結構一并衰落,取而代之就是教育主張相對活躍自由的“私學”,出現(xiàn)了所謂“受教育權與智識的下移”。
春秋末期大變局中,傳統(tǒng)把持各諸侯國政權的世家大族紛紛陵夷,以商鞅、張儀、公孫衍為代表的“布衣將相”在變法和日后的縱橫捭闔中大顯身手。許倬云曾經(jīng)對有關戰(zhàn)國時代各國主政宰相的出身略作統(tǒng)計,在其所列的81位宰相中,出身非世族者占到總數(shù)的58%。世家分封制解體后,俸祿制度則與取而代之的官僚行政相適應,只有祿而無封土,使得職業(yè)官僚文吏逐漸取代春秋前期的卿大夫世家貴族,成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政治舞臺上的主力。
“那時候的人,是帶著朝氣,凜然站在歷史舞臺上的。”丁黑說。而孫皓暉則制造了一個詞匯叫“強勢生存”,認為這批人“體現(xiàn)了中國前3000年累積和爆發(fā)的精神力量……變法的難度和曲折、法家的犧牲精神、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這種強勢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國》最重要的靈魂”。
各國為了在形勢瞬息萬變的“爭霸”中搶得先機,無不爭相延攬他國客卿。與世襲貴族政治氣息濃厚的六國不同,秦國世襲公族的勢力非常之弱,在春秋經(jīng)傳中,秦國九世以上世襲貴族世家不過兩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襲貴族居然為零,遠遜于周室,以及齊、楚、晉等東方諸侯國,長期的人殉制度也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世家大族通過嬗代繼承政治權力的方式,從而使得秦國變法遇到的阻力較小,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一旦建立,幾乎無可挑戰(zhàn)、秦國之所以最終力壓群雄,一統(tǒng)天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些布衣之士,他們能夠在秦、這個阻力最小的空間里最大限度發(fā)揮其才智與勇氣。秦帝國霸業(yè)的奠基者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登基伊始,即發(fā)布“求賢令”,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自此,各國客卿就源源不斷涌入秦境,出自三晉或與三晉之學有淵源者眾多。除了大秦帝國制度的“總設計師”、孝公初年入秦的商鞅,其他秦代“四世而霸勝”前來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韓非是韓國貴族,尉繚來自魏國。黃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簡論》中做過統(tǒng)計: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國君統(tǒng)治期間,“先后擔任秦國相國要職的共有22人,其中18人是受人推薦的客卿,張儀、公孫衍、范雎、李斯……秦國遂成為戰(zhàn)國時代外籍布衣將相最為密集的國家,其中出身低微者眾多”。商鞅為“衛(wèi)之庶公子”,范雎“家貧,無以自資”,姚賈更是出身低賤的“世監(jiān)門子”。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戰(zhàn)國七雄爭奪天下,爭相任用四方游士,然而在相國這個手握實權的高位上,六國都只授予諸侯宗族與本國人,只有秦國例外,且用人不疑。洪邁由此得出結論——秦國“之所以并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今天的我們,重讀那段歷史,對秦朝長久的制度利弊所造成的影響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思想革命與精神氣質,其實才應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秦孝公|侯勇
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招賢納士,重用商鞅,開展變法,扭轉了秦國羸弱的局面。
商鞅|王志飛
商鞅,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喜好刑名之學,后被秦孝任用為國相,大力推行變法。孝公去世的同年,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處以車裂。
贏虔|盧勇
秦獻公庶子,孝公兄長。以左庶長爵位掌秦國兵權,為人正直但心胸狹窄,以自己在國中的威望有力的支持了孝公與衛(wèi)鞅的變法;但在自己也受到變法的沖擊后又和舊貴族勢力一起殺死商鞅,但終不支持復辟。
魏惠王|李立群
會盟分秦的盟主。繼承了吳起變法之后強大起來的魏國,是戰(zhàn)國最早稱王的國君。貪小自大,目光短淺,終使國家衰落。
白雪|高圓圓
前魏國丞相白圭之女。跨國巨商白氏家族繼承人,衛(wèi)鞅的紅顏知己,商鞅赴死時為之殉情。
太后|呂中
秦獻公之妻,孝公之母。久經(jīng)滄海明慧親和。孝公即位初期,對其艱難處境給予極大的理解和種種精神支持,并且在世族逼宮,太子殺人等事件中,有清晰的判斷并做出果斷處置。同時,她也是商鞅變法時期的巨大支持。
熒玉|齊芳
秦國公主。秦孝公妹,后與商鞅成婚。
龐涓|尤勇
萬丈雄心的魏國上將軍。他清醒地認識到來自秦國的巨大威脅。但面對無法左右的魏王以及公子卬卻透著疲憊和無奈。魏齊惡戰(zhàn),孫臏田忌中道設伏。馬陵道追兵四伏,龐涓走投無路,命絕樹下。一代名將從此隕落。
大秦帝國之縱橫
秦惠文王|富大龍
堅持商鞅之法而國強,力成武伐以振國威。稱王置相,為秦國王權吏治開先河。信人用才,不拘一格,肝膽相照,激昂意氣,堪稱明君。
羋八子|寧靜
一位性格鮮明、敢愛敢恨的傳奇女子。從鄉(xiāng)野中天真爛漫的小丫頭到宮廷中的鐵腕女政治家,一路成長的羋八子“話很糙、很猛,女人味十足。
張儀|喻恩泰
輔佐秦君贏駟以邦交為主、伐戰(zhàn)為輔的外交策略。首創(chuàng)連橫的作戰(zhàn)方案,以“橫”破“縱”。張儀與犀首的合縱連橫之戰(zhàn)成為該部的主旋律。
樗里疾(嬴疾)|周波
秦之“智囊”樗里子是秦國第一代著名的將領。以有智和用智稱秦所以東攘諸侯,多出于樗里子、甘茂之策。秦國正是靠了像樗里疾這樣一代代名將才能夠并六國而統(tǒng)一天下的。
大秦帝國之崛起
秦昭襄王|張博
秦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執(zhí)政56年期間,成功弱六國,并一舉消滅東周,收納九鼎,拉開秦國一統(tǒng)的霸業(yè)。
宣太后|寧靜
秦昭襄王之母,平季君之亂,輔佐秦昭襄王,開“太后”稱謂,主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消亡了秦國西部大患。
白起|邢佳棟
戰(zhàn)神白起,秦昭襄王主國期間,相繼官封大良造、武安君。伊闕、郢都、華陽、長平四大戰(zhàn)役,削弱六國,掃清秦國崛起障礙。
魏冉|趙春羊
宣太后族弟,平季君之亂有功。出將入相,封為穰侯,提拔白起有功,但貪婪之心益盛,被秦昭襄王逐出秦國本土,死于封地陶邑。
范睢|吳連生
內政上提出“除三貴、強王權”,助秦昭襄王擺脫宣太后、魏冉一黨在權力上的桎梏;外交提出“遠交近攻”的國策,拜為秦相。
蘇秦|王毅
戰(zhàn)國時期縱橫大家,與燕王密約,赴齊“間齊”,為死間,招招險局,步步為營,最終在聯(lián)軍攻擊下,齊國幾乎滅國。他本人也死于“車裂”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