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東南西北四面都有一組雕塑。 北端,是 2009年9月27日正式落成的“屯墾戍邊紀念碑”,高大宏偉,雄踞眾雕塑和景點之中。
屯墾戍邊紀念碑的主體,是一把劍身筆直、直插云霄的寶劍。寶劍的劍身和劍柄處有環(huán)繞的人物雕塑,分別是工、農(nóng)、兵、知識分子,他們當中有漢族也有少數(shù)民族,代表著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劍柄則是用石料砌成,上面以形狀優(yōu)美古樸的花紋浮雕作為裝飾。整個主體高 35.9米,代表著1950年王震將軍率領(lǐng)的來疆屯墾戍邊的一支部隊的番號——三五九旅。
紀念碑東側(cè)是一塊象征新疆版圖的花崗巖,正面寫有“屯墾戍邊,千秋偉業(yè)”八個金色大字,背后是一篇以屯墾戍邊為主題的賦文。巖石下面是9名軍墾戰(zhàn)士的群體雕塑,代表著屯墾戍邊的兵團三代人,他們有的奮力拉犁,有的手握鋼槍,也有的杠著糧食、牽著羊羔和馬匹,再現(xiàn)了屯墾戍邊艱苦奮斗的勞動場景。
廣場西側(cè)的雕塑,是《軍墾第一犁》。雕像總體高4.1米,其中主體長7米,高2.7米,坐落在長9米、寬2米的灰色大理石基座上。雕塑主體為犁地景象,兩人在前奮力拉犁,一人在后執(zhí)掌鏵犁。三個人祼露著身體,在強健的體魄和堅毅的目光中,有著化宏圖為偉業(yè)、化汗水為碩果的意志和意念。那簡樸的軍裝,那原始的勞動工具和滯重的步態(tài),勾畫出當年創(chuàng)業(yè)難以想象的苦難?!盾妷ǖ谝焕纭繁灰暈槭幼拥臉擞洠∈沁@一犁,讓這個城市邁出了第一步,開辟者們用身軀拉動的犁,是這座城市永久的記憶:軍墾戰(zhàn)士的犁鏵,給綠洲播種理想和希望。
廣場東側(cè)的這座雕塑,叫《戈壁母親》,又名《邊塞新樂章》,這是為新疆兵團女性建造的一座豐碑。雕像總體高4.1米,其中主體長7米,寬1.7米,高2.8米,雕塑主體為銅鑄的三位女性和一個男嬰。處于中間位置、懷抱嬰兒的母親是50年代初期從軍新疆兵團的山東、湖南婦女的代表。大嫂側(cè)前方倚著一位留短發(fā)的年輕姑娘,是60年代投身兵團建設的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等地的知識青年的代表,她悠然嫻靜,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雕像上的維吾爾族姑娘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代表。她左手放在右膝上,右手輕輕伏地,安詳?shù)刈诖笊┑膫?cè)后方,與大嫂共同享受著天倫之樂。男嬰昭示了兵團事業(yè)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在廣場南端正中,是1994年9月在慶祝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成立四十周年之際建造落成的雕像——《王震將軍》。雕像主體面向北側(cè),由銅鑄的王震將軍全身像和一匹花崗巖石戰(zhàn)馬組成。整個雕像高8.5米?;旅骁澘讨囆∑绞謺摹巴跽饘④姟彼膫€金色大字。整個雕塑銅石結(jié)合,主次分明,渾然一體,威武壯觀。雕塑作品中的王震將軍,精神飽滿,面帶笑容,神采奕奕地站在高坡上舉目遠望,那是上世紀50年代初王震將軍走馬踏勘、憧憬石河子新城的風采。
人們不會忘記,共和國百廢待興的年月,剛剛走出硝煙的人民解放軍,在王震將軍帶領(lǐng)下,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偉大創(chuàng)舉。如今,王震將軍當年“建一座新城給后人”的豪言壯語已經(jīng)在戈壁荒漠變成了現(xiàn)實。
《王震將軍》后面,是石河子文化宮,飛挑的外檐恰似騰飛的翅膀,展示著石河子經(jīng)濟建設的新氣象;中心直徑18米的球形玻璃天窗,遠遠望去就像一顆明亮的寶珠放在一雙巨手當中,充分揭示了石河子這顆“戈壁明珠”的城市形象。
廣場中心,是一組大型激光音樂噴泉。據(jù)說,晚間在彩燈照射下,噴泉泉面呈六瓣花型,中分三個層面,最高層次噴水近20米,水柱雄豪,蔚為壯觀;周圍小噴泉所噴水柱形態(tài)各異,與主體噴泉競相映襯,噴銀吐玉,歡騰雀躍,成為廣場誘人的景觀之一。
步入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噴銀吐玉,歡騰雀躍的噴泉。她位于東西南北軸線的交點上,是廣場誘人的景觀。噴泉泉面呈六瓣花型,泉中有106個噴頭,最中間的一組分三個層次,最高層次噴水近20米,水柱雄豪,頗為壯觀;周圍作為襯景的小噴泉,所噴水柱,形態(tài)各異,和主體噴泉的雄豪相映襯,別有一番情趣。
廣場上還錯落交織著大大小小30多個樹壇和花壇,樹壇的綠,濃溶相宜;花壇的花,彩色紛呈,使人流連忘返。
北湖公園 大泉溝水庫 軍墾博物館 南山達子廟風景區(qū) 人民公園 游憩廣場 周恩來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