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泡海鞘是在北海海域發(fā)現的海鞘,因為長相極其像一個個的燈泡,故名燈泡海鞘。
海鞘形狀很像植物,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中,從潮汐到千米以下的深海都有它的足跡。但海鞘幼體的尾部有脊索,而脊索正是高等動物的標志,這樣使海鞘跨入了脊索動物的行列。海鞘對研究動物的進化、脊索動物的起源有重要作用。它通過入、出水管孔不斷地從外界吸水和從體內排水的過程,由鰓攝取水中的氧氣,由腸道攝取水中的微小生物作為食物。
燈泡海鞘身上長有許多“管子”,管子可以長到20cm,直徑15cm,每根管子有兩個開口,一個開口進水,一個開口出水,水中的微小生物在這一進一出中被濾出,成為燈泡海鞘的食物。當遇到危險的時候,燈泡海鞘會將管子中的水噴出,收縮身體。
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從淺灘到深海都有它們的足跡。
海鞘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精子與卵子直接排入水中或在圍鰓腔內受精。自卵受精后,通常在幾小時或幾天后發(fā)育成可以自由游動的幼體,此時它們的尾部已具有脊索構造,其外型如蝌蚪般,因而又稱為“蝌蚪體”。經過一段時間后,它們會選擇適當的環(huán)境降落與附著,以進行變態(tài),發(fā)育為成體。但也有種類不需經過蝌蚪期,而直接發(fā)育為成體。海鞘經過變態(tài)之后,脊索退化消失。作為脊索動物門中最低等的尾索動物的代表,海鞘與假想的脊索動物的祖先——背囊動物有很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