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劇作《稱心如意》,之后,《弄真成假》《游戲人間》《風絮》等相繼創(chuàng)出,并在上海公演。
1956年,譯作《吉爾·布拉斯》第一版經(jīng)大修大改后出版。次年,《論菲爾?。℉.Fielding)關(guān)于小說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在《文學評論》第二期發(fā)表。
1959年,發(fā)表研究薩克雷(W.M.Thackeray)的論文《論〈名利場〉》。
1965年1月中旬,《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2年,重新開始翻譯《堂吉訶德》。
1977年,完成小說《大笑話》。
1978年4月,譯作《堂吉訶德》第一、第二部出版,并完成小說《玉人》,同年,《春泥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0年5月,發(fā)表論文《事實—故事—真實》,次年,《倒影集》《干校六記》在香港出版。
1983年,《喜劇二種》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獲得“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勛章”。11月,出版《關(guān)于小說》。同年,作品《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鐘書與圍城》出版,《丙午丁未紀事》在《收獲》第6期發(fā)表,《失敗的經(jīng)驗》在《中國翻譯》第5期發(fā)表。
1987年,散文集《將飲茶》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之后,出版《洗澡》。
1991年,寫下了《第一次下鄉(xiāng)》及《順姐的自由戀愛》。
1994年,出版《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
1997年起,先后寫下了《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答宗璞〈不得不說的話〉》《錢鍾書離開西南聯(lián)大的實情》。
2000年,出版《從丙午到流亡》《斐多》(譯作)《錢鍾書手稿集》《楊絳作品集》《我們仨》。
2004年至2014年,先后出版《楊絳文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中篇小說《洗澡之后》。
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逝世,享年105歲。
《干校六記》《將飲茶》《洗澡》《我們仨》《楊絳文集》《坐在人生邊上》《洗澡之后》等
通讀楊絳散文,濃烈直白的抒情、冷嘲熱諷的鋒芒、有理有據(jù)的辯論、聲嘶力竭的宣泄并不多見,但細細品味會發(fā)現(xiàn),鋒芒、宣泄、溫暖、激情隨處可見,這就是淡泊之中蘊藏濃郁的和諧。楊絳散文自然平淡,與周作人散文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悲憤之情暗含于“淡泊名利中”,這突出表現(xiàn)在反映文革生活的文章中。其文字凝練而含蓄,把自己的同情心與深情深藏于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中,既不會暴露出對丑惡的極度厭惡與憤怒之情,也不會讓濃烈的情感如瀑布般宣泄出來。她用理智拿捏著自己對情感的表達,她的文字如水一般平緩而深沉,圓潤而醇厚。楊絳極為擅長用短句子作為情感表達的收尾,冷峻而含蓄,讓情緒僅僅點到為止,以淡然的語調(diào)將往事的痛苦與哀傷一筆帶過,體現(xiàn)出文字的“中和”之美。楊絳含蓄節(jié)制的文字之下,蘊藏著對善良人們的同情,對摯愛的深情,寥寥數(shù)字概括心中的千言萬語。
楊絳在批評作品中顯現(xiàn)出的獨特氣質(zhì)對當下文學批評的走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主要呈現(xiàn)為:一、楊絳的批評作品首先是一篇引人入勝、動人心魄的美文。批評文章一如她的散文一般洗練精審、親切自然,猶如拜望鴻儒之后的興會隨感,閑話般娓娓道來。置身楊絳的批評美文之中,方可知曉文學批評不必為了批評而批評,亦可以是情感的抒發(fā),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靈魂與靈魂的對話;二、楊絳的文學批評從不脫離具體作品,也并不晦澀難懂,難得的是,她的批評研究具有分量,暗含讓讀者資以“反三”的“一隅”。
1986年,獲得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
2003年,憑借《我們仨》獲得臺灣2003年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第一名)。
2004年,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3年度杰出成就獎。
2015年,憑借《洗澡之后》獲得第九屆中國書業(yè)年度大獎年度作者獎。
楊絳堅忍于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堅貞于偉大女性的關(guān)懷與慈愛,固守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nèi)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新華網(wǎng)評)
如果說楊絳先前的作品關(guān)照的是世事,是社會,那她晚年的作品則是在關(guān)照自己。那些文字是對至親的、但不可再見之人的耳語,是她千千情結(jié)之心的獨白,因而更顯生命的沉重,也更顯思想的精邃和綺麗。(《錢江晚報》評)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保ㄖ袊敶骷抑車皆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