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占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墻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墻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一、朝那設縣始未
“朝那”二字連用,無任何意義,顯然是少數(shù)民族方言音譯而成。地名不讀作“zhāonà或cháo n?!保x作“zhūnuò”,彭陽方言讀作“株諾”,靈臺方言將“東朝那”讀作“東株老”。辭海解釋:①古縣名,西漢置,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北魏末廢。②西魏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置,治今甘肅靈臺西北,隋廢。從方言習俗考證,朝那是一個古部族名。我認為朝那是先秦戎族的一支。先秦戎族大約十幾個部落,一個部落一種方言,今鎮(zhèn)原為古“彭戎國”,彭陽為“朝那戎國”之地,戰(zhàn)國時都歸附“義渠戎”。
朝那是一個很早的地名,戰(zhàn)國時就出名,是否立縣,無明文記載,漢以后為縣治,史學界公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以彭陽縣古城鎮(zhèn)為中心設置朝那邑(塞),這里稱邑(后又稱塞)未見立縣之記載,但肯定以“朝那”為中心,對周邊進行統(tǒng)治?!俺恰币幻?,周邊十余縣競相爭搶,但一鼎定乾坤。彭陽縣古城鎮(zhèn)1979年出土的“朝那鼎”足以證明“朝那”就在今天的彭陽縣古城鎮(zhèn),當年挖出寶鼎的人就是原彭陽縣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主任劉世富妻子鄭月蓮。鼎上已有銘文,說明古城就是漢代安定朝那縣址。至于秦代置縣否,史書記載不明,不等于沒有行政建治。
眾所周知,殷商西周實行分封制,但隨著諸侯國逐漸強大,新開拓的疆土不再進行分封,進而產生郡縣。確切說先有縣而后有郡。“縣”,《說文解字》說:“縣”為“從系持懸”,其原義或為“掛”或為“系”?!翱h”轉義為行政區(qū)劃名,最初設置在邊地,帶有國防重地的作用,意為懸掛在遠離諸侯都的邊疆重地。初在邦畿和國都的千里之外設“縣”,后亦稱邦畿內都邑和諸侯國內地都邑為“縣”。其最初的地位比郡的地位還要高些。戰(zhàn)國后期,秦廢分封制,以郡統(tǒng)縣,兩漢因之,后世相隨,一直到今?!墩f文解字》說的一清二楚:縣“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翱ぁ钡恼Q生雖晚于縣,但兩者都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一般認為,春秋時“縣大于郡”,“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由于離國都“郡遠而縣近,縣城聚富庶,而郡荒陋,郡縣并不相統(tǒng)屬”,即郡置于邊遠荒僻之處,地廣人稀,經濟不發(fā)達,所以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戰(zhàn)國時,諸侯爭霸,邊地與內地差異縮小,少數(shù)強國不斷向外拓展,邊郡日益增大,地位提高,郡下分置數(shù)縣,逐漸形成郡管縣,郡大而縣小。聯(lián)系到郡縣制的形成,秦昭王滅義渠戎國,筑長城置北地郡,他一定分置若干縣,以加強邊地統(tǒng)治。況且,“朝那戎”又是最早歸附于秦的邊地戎族,它已完全進入農耕生活。其轄地包括彭陽全部,今涇源蒿店大灣、平涼大小路河、鎮(zhèn)原陳坪一帶,原州河川等地,跨今彭、固、涇、平、鎮(zhèn)五縣區(qū)?;矢易澹菏霞易寰浅堑耐濉,F(xiàn)今古城鎮(zhèn)還有一個村莊叫“黃寺”(應為“皇甫寺”的異稱,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挖出過石碑,可惜被毀掉。),北山坡有十幾處漢墓,從外形看,顯系貴族墓群。古城鎮(zhèn)城址是古“朝那”,史學界無爭議。爭議的是朝那幾次遷移留下的移民歸屬問題。
二、朝那縣治的幾次遷移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以彭陽古城為中心設置朝那邑(縣),這是當?shù)刈钤绲恼沃行?,距今已二千二百多年。秦為加強邊境防御,修一條縱貫東西的長城,至今仍有城堡遺跡。朝那在西漢初期歸北地郡管轄。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劃歸安定郡(從北地郡分設安定郡),是一個重要邊關縣地。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騎入蕭關朝那,殺北地都尉孫卬,燒回中宮。漢武帝執(zhí)政后,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88年(后元元年、后元二年武帝去逝)止,漢武帝先后六次北巡安定蕭關路過朝那,充分說明朝那縣治重要。
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親征隗囂,命伏波將軍馬援收降高峻等,安置于朝那。(伏波將軍印在彭陽草廟出土,現(xiàn)存寧夏博物館)。從公元89年到公元101年,經過反復剿撫,先后三次安置姜族、匈奴降眾于朝那。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姜族大起義,安定郡遷美陽(陜西武功),朝那縣也隨之東遷,史書記載郡吏割禾毀屋,強迫遷徙,百姓隨道死亡,喪其大半。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尚書仆射虞詡上疏順帝稱安定郡“沃野千里,谷稼殷積”,“水草肥美,牛馬銜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阻據(jù)險,不可久廢”。九月,安定郡治遷回高平,同時縣治也遷回朝那。但東漢豪強官吏慘暴統(tǒng)治,釀成姜族多次起義,東漢王朝先后鎮(zhèn)撫60余年,同時迫使安定郡、朝那縣三次喬遷治所,朝那遷到今華亭與靈臺的接合部,史書僅記郡治遷址,未記縣治遷址??ぶ芜w移順序是永初五年一遷美陽,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二遷扶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遷臨涇(今鎮(zhèn)原縣)。西晉時,戰(zhàn)亂不止,縣治遷徙不詳。十六國前趙光初三年(公元320年)烏氏縣遷今涇川縣東,朝那縣遷今華亭縣境。西魏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朝那遷良原今靈臺縣西北再未歸建,直到隨朝廢止。
正因為有了這幾次遷徙,才引出周邊十余縣對方志人物的爭議,具體細節(jié)還有文史資料挖掘,地下文物佐證。
朝那湫位于古城鎮(zhèn)??诖?,常年流水不斷。源頭處有兩眼泉,四季常流,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種天然礦物。
朝那鼎
1977年春天,固原縣管轄的古城公社古城大隊的農民鄭月蓮在村莊外的黑土梁山麓田埂旁修挖水渠,在距離地面60—70厘米的地層,她的鐵鍬突然碰上一個硬物,并且發(fā)出了金屬碰撞的聲音,她試著繼續(xù)往下挖,卻挖不動。沿著硬物的邊緣再挖,慢慢地,一個她一點都不認識的“怪物”出現(xiàn)了:像鍋但有三個腳,像香爐卻很大。將它帶回家后,在公社工作的丈夫劉世富看了半天,一樣不知道這個“怪物”是什么,至于腹部雕刻的古怪花紋說是文字卻無從辨認,他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做壞了的廢品。
兩年后,經鑒定這是一件西漢的鼎。
整個銅鼎通高23厘米,口徑17.5厘米,腹深13.2厘米,兩邊伸出的鼎耳高達7厘米,周邊的線條非常流暢,三個鼎足像是比例適中的動物腿,有力而具有曲線美。
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秦始皇登基后的第二年,這位權傾天下的皇帝想知道自己掌控的秦帝國疆域到底多大,哪些國家和部落才是帝國安全的真正威脅,于是,他決定出巡全國。第一站就指向了帝國邊境較不安全的西北部。他帶領大臣沿著新修的馳道,向西進入六盤山地區(qū)。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次出巡做了如此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p>
這是中國封建帝王首次進入寧夏、進入六盤山地區(qū)。始皇帝在六盤山進行了傳統(tǒng)的帝王祭山活動,以祈江山永固。隨后,他又進入今天寧夏的彭陽地區(qū)(當時這里被稱為朝那),秦始皇見到了他出巡以來遇見的第一面大湖—朝那湫。波光粼粼的水面四周,卻不長草木,對這個奇特的現(xiàn)象,大臣上奏解釋說:“此乃異象,自古帝王在名山圣水前要祭祀,如此浩淼的水域在我朝邊境之地,不可不祭祀?!庇谑牵厥蓟试谶@里進行了他登基以來的第一次祭水活動,秦始皇的朝那湫之祭,拉開了中國封建帝王祭水的序幕。在一年后的泰山封禪活動中,他將朝那湫列入四大名川之中。
“朝那”是中國地理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名。從《史記》到《新唐書》,史書中反復出現(xiàn)“朝那”,稱其為“關中之屏和漢絲綢之路的咽喉”。但朝那縣設于何時,治所在哪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謎。
寧夏固原挖出的銅鼎腹部的銘文被破譯,專家指出—是“朝那”二字無疑!銅鼎腹部周身陰刻三段銘文,其中第一段就明明白白地寫著“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兩”,學術界遂將此鼎稱為“朝那銘文鼎”,“第廿九”可能是指它是當時鑄造的第二十九座鼎。
鼎乃立國之器,《左傳》記載:皇帝鑄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鑄九鼎,象征九州之地;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象征政權歸周。
固原出現(xiàn)漢朝時期鑄造的第二十九只古鼎,指明了朝那的具體位置就在固原,而且也不難看出這個地方在當時具有怎樣重要的地位。從秦皇西巡到漢王朝鑄鼎,固原就像中國西北戰(zhàn)略版圖上一處插旗之地,兵家必爭。
這是因為固原控扼著西域與關中的西部孔道?!瓣P中”—四關之中,這個概念更大程度上是在一個巨大軍事背景下出現(xiàn)的。固原方向的關隘乃是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qū)的蕭關,是四關之一。西周、秦、漢政權的疆域較嚴重的威脅正是來自這里。
六盤山以北地區(qū)生活著剽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所謂“南有秦漢,北有強胡”?!俺恰敝栽跉v史上如此重要,就因為它既要在軍事地理上扮演“中國”邊界的角色,又要在文化地理中充當關隴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線。
人們猜想,鑄鼎的那一年冬日,叱咤風云的漢武帝也翻越隴山西巡而來,朝那的人們?yōu)榱擞拥弁醯牡絹砺≈罔T造了這只渾圓如天的銅鼎,它應該是一只禮器。
專家們的研究還在繼續(xù),鼎上的三段銘文中還有兩段:
“今(?)二斗一升烏氏”;
“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兩”。
這顯然是個計量值。從這兩段銘文來看,這只漢鼎在當時也可能是作為量器使用的。那么它還見證了鼎從禮器向量器過渡的歷史。中國是在進入農耕時期,農祀并重的情況下,將鼎作為量器的。那么說這只漢鼎身上承載的還有兩漢時期的度量衡變化,它至少說明了兩漢政權對寧夏及西北地區(qū)的農業(yè)開發(fā)的重視,說明這里的農耕經濟在當時已經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
朝那雞
朝那雞又名固原雞,是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干旱、半干旱、陰濕、半陰濕這樣一個復雜多樣型氣候和自由散養(yǎng)的條件下,經過群眾自繁自育、長期選育而形
成的優(yōu)良地方肉蛋兼用雞,是寧夏僅有的地方雞品種資源。
固原雞的飼養(yǎng)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漢唐時期,固原一帶即設置了軍事行政機構,是重要的軍馬飼養(yǎng)基地。靜寧、隆德等縣及六盤山一帶又是絲綢之路北路的必經之地,歷代交通、商貿較為發(fā)達,對禽產品需求量很大,致使不少地方以經營燒雞而得名。燒雞的制做有較高的加工技藝和悠久的歷史。產區(qū)回民較多,傳統(tǒng)的開齋節(jié)及親友往來均需要大量的雞肉和蛋品,養(yǎng)雞已成為當?shù)孛癖娭匾募彝ジ睒I(yè)之一。由于以上特定的條件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對形成耐高寒、耐干旱和體質結實的靜原雞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固原雞體格中等,公雞頭頸昂舉,尾羽高聳,胸部發(fā)達,背部寬長,脛粗壯;母雞頭小清秀,背寬腹圓。
朝那古城歷史悠久,是寧夏境內設置最早的四個縣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滅義渠戎國,以朝那邑為中心,有縣治達1200多年,明降為東山里,清為古城川堡。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卬碧血撒疆場,朝野震動。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山河戰(zhàn)斗驚天地、泣鬼神。幾經滄桑,朝那古城已殘缺嚴重,但朝那城址至今輪廓清晰,氣勢雄偉。
1985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