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年輕病人在當時一家公立醫(yī)院中寫的‘病中日記’,也就是作者根據(jù)一部分真實的材料寫成的小說?!谒牟∈摇?,一間容納二十四張病床的外科病房,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在病室里病人怎樣受苦,怎樣死亡,在社會里人們也同樣地受苦,同樣地死亡。
在《第四病室》中,巴金則直接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社會底層的眾生病苦圖。在這個空氣污濁的三等病室里,各種病員雜處,有人不斷地死去,有人又不斷地進來,他們?nèi)卞X少助,在這里受著百般難忍的煎熬。他們的飲食便溺,都需要人照料,但工人老鄭卻因有人沒錢打點他便變得極為冷漠。他的表現(xiàn),與其說是國民性的頑疾,倒不如說是金錢銹蝕了心靈更為準確。這篇小說用金錢正在支配人間關(guān)系的酷烈現(xiàn)實,張揚著對于人間情懷和人道主義的呼喚。小說中的楊大夫?qū)崬槿说乐髁x的化身,她用女性特有的溫柔和對病人一視同仁的關(guān)愛,慰藉著所有的病員的心靈。小說開頭巴金給日記作者陸懷民的復信中對楊大夫下落的種種猜想,正是在喻示著對人道主義情懷依然活著或“再生”的渴望。
巴金原名李堯棠,現(xiàn)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議建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