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六年(1890年)春,看到一些西書以及《瀛環(huán)志略》。開闊了他的視野,從此他便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與康有為結識,接受了康有為的改革主張和變法理論,逐漸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與康有為發(fā)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主編《時務報》時期,他以新穎犀利的議論和通俗流暢的文字,寫出了《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等一系列文章,系統(tǒng)闡述維新變法理論。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在講學過程中,他大力闡述康有為的改制理論,宣傳維新思想,培養(yǎng)維新人才。
光緒二十八年一月(1902年2月),在橫濱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繼續(xù)宣傳改良主張。以“新民”之說。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任其為法部次官。
民國元年(1912年),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亡生活,從日本回國。由于他聲望很高,名聲在外,所以回國以后受到許多人的熱烈歡迎。辦報撰文,鼓吹集權,竭力為維護袁世凱的統(tǒng)治服務。
民國四年(1915年),對袁世凱完全失望,發(fā)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討伐袁世凱。
民國六年(1917年)九月,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十一月十五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辭職,他也遞送了辭呈。從此以后,就結束了他的從政生涯,轉而以主要的精力,來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了。
民國七年(1918年),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貒螅葱麚P西方文明已經(jīng)破產,主張光大傳統(tǒng)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民國十七年(1928年),著《辛稼軒年譜》,未竟。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少年中國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敬業(yè)與樂業(y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王安石傳》《飲冰室合集》《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等
梁啟超主張賦稅的征收必須以便民為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tǒng)觀點。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為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為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彼岢鰬滦в鴮嵭衅蕉愓?,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jīng)濟發(fā)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啟超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chuàng)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發(fā)表的《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史學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學革命”。繼此,他又撰寫了一系列論著,構建其資產階級的新史學理論體系,如《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集中反映了梁啟超的史學觀及其突出貢獻,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接連發(fā)表震動一時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有關史學功用、歷史哲學、治史態(tài)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史學主張。
黃遵憲: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
吳其昌:文體的改革,是梁啟超最偉大的功績,雜以俚語的新文體(報章體),才使得國民閱讀的程度一日千里。
李喜所: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yōu)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后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zhàn)中發(fā)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于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jīng)濟”,“組織”,“干部”等,皆始于梁啟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