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溫泉風景區(qū)總面積20多平方公里,分為河東岸和河西岸兩部分。碧波橋橫跨流溪河,將兩岸連為一體。河東岸是溫泉療養(yǎng)區(qū),群山起伏、層巒疊翠、風景如畫、空氣清新,加上樓臺、小亭、曲廊,參差錯落,將區(qū)內(nèi)環(huán)境點綴得更加幽雅,給人以恬靜的美感。這里遍種梅、李、荔枝、松、玉蘭等,到處綠竹成林、四季如春。
溫泉從流溪河底涌出,有泉眼十多處,分布在流溪河兩岸。明清兩代已開發(fā)利用此地溫泉,一向以其水質(zhì)佳、水溫高和泉景奇特聞名于世。從化溫泉是一種含氡及多種元素的珍稀蘇打泉,水質(zhì)晶瑩,無色無味。被譽為嶺南第一溫泉,可與世界名泉媲美。這里溫泉溫度高低不一,最低36℃,最高71℃,對各種關(guān)節(jié)炎和皮膚、消化器官、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疾病有輔助療效。
從化溫泉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它能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抑制進行調(diào)節(jié);能使血管擴張,促進壓穩(wěn)定下降;能促進皮膚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抵抗力。用它來淋浴或飲用,對關(guān)節(jié)炎、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慢性腸胃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因此,每年都有不少病患者慕名前來療養(yǎng)。適合療養(yǎng),考察,旅游等。在這兒可放松心情。
從化溫泉區(qū)內(nèi)食、住、行、游、購、娛一應俱全。河西岸有天湖游覽區(qū),以山林、湖水、瀑布和山珍野味而著稱。區(qū)內(nèi)建有20多幢別墅,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極富民族特色。景點有:香粉瀑、飛虹瀑、百丈濤瀑三道瀑布;聚賢亭、玉宇亭、湖心亭;射擊場、鹿場、熊場、猴山、燒烤場、游湖快艇等游樂設施。溫泉區(qū)的露天泉眼,遠望白霧蒙蒙,輕煙裊裊;近看河底細石晶瑩,閃閃發(fā)光。溫泉就從石罅中噴涌而出,激起沸珍串串,宛如明鏡上滾動著的萬斛珠玉,閃爍不定。
溫泉瀑布位于頭甲山石崖上,頭甲河中游,離溫泉碧浪橋3公里。瀑分5級,人稱百丈瀑、飛虹瀑和香粉瀑。百丈飛瀑由1、2、3級瀑布連成一氣,氣勢磅礴。民國期間,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書轉(zhuǎn)引蘇東波詩句“百丈飛濤瀉漏天”,刻在瀑布源頭石上。l962年,朱德委員長手書“山舞銀蛇”刻在百丈瀑崖上。飛虹瀑為第4級,瀑聲隆隆,雨霧騰空,陽光閃爍,五彩繽紛,飛虹現(xiàn)谷。
香粉瀑為第5級,瀑布傾瀉,水霧似粉末橫飛,彌漫山谷。傳說當?shù)厝死闷俨纪苿铀源恢啤跋惴邸保ㄉ缴弦环N樹木加工成粉,今作制蚊香原料),故名“香粉瀑”。建國前,在溫泉流溪河兩岸,多處泉眼自然涌出熱水,水量大的形成熱水塘(今留春亭大塘),河東北面河邊沙灘溫泉涌出形成“熱沙”。溫泉水燙手,當?shù)厝朔Q“湯泉”,用來洗滌沐浴。1960年,經(jīng)廣東省地質(zhì)局水文地質(zhì)隊礦水組對溫泉水質(zhì)進行科學鑒定,證實溫泉熱水是稀有珍貴的含氡礦泉熱水,水質(zhì)晶瑩,無色無味。溫泉主要成分含二氧化矽、氡、鈣、鉀、鈉、鎂、銨、氯、氟等10多種元素。這種溫泉熱水有重要的醫(yī)療價值,對人皮膚病、肩周炎、腰肌勞損、關(guān)節(jié)炎等30多種疾病有輔助療效。
溫泉風景區(qū)已開發(fā)利用的熱水泉眼有10處,平均日自流量約1400立方米,最大日流量為3000立方米,風景區(qū)內(nèi)已有27個單位用上溫泉熱水。
溫泉主要人文景觀有滴翠亭、留春亭、清音亭、碧浪橋、溫泉湖、天湖、天醫(yī)處、觀瀑亭等。
滴翠亭位于河西碧浪橋左側(cè),紅枉綠瓦,濘立在流溪河畔。此亭建于30年代,原名“應聲亭”,亭內(nèi)以幾塊天然黃臘石為臺椅。兩側(cè)有數(shù)株高大的楓樹,春天綠葉如蓋,掛上絲絲春雨,蒼翠欲滴。1961年著名詩人郭沫若在亭內(nèi)賞景抒懷,題名為“滴翠亭”。
留春亭位于河東中心區(qū)。這里原是魚塘,1958年,四周砌了矮花墻,造成小圓湖,湖內(nèi)有兩處溫泉眼,一處建了圓形平臺,另一處泉眼上建了雅致的四角亭,綠色的琉璃瓦頂,曲橋相連。湖岸有別墅相依,紅墻綠瓦,藍天綠樹,倒映于水,春景常在。1964年1月,齊燕銘題名“留春亭”。
請音亭位于河西南端,在流溪河畔,往天湖登山觀瀑的路口。30年代,這里建有用竹木搭成的涼亭,名日“二里亭”(已毀)。1957年,在這里重建六角亭,四周筑欄桿坐椅,中間置淡黃色光滑的臘石。亭前湖水清清,亭內(nèi)清風習習,游客登山觀瀑可在亭內(nèi)小憩。1963年2月,董必武為此亭書名“清音亭”。
碧浪橋位于風景區(qū)的中心區(qū),橫跨流溪河兩岸。1960年興建,長80米、寬8米,是座石拱橋。大橋下碧波蕩漾,憑欄而望,山水一色,橋下游魚成群,陽光下粼光閃爍。入夜華燈初上,水中燈影五光十色。1961年,郭沫若為橋題名為“碧浪橋”。
溫泉湖建于1960年。沙崗建壩后提高了水位,形成方圓數(shù)百米的湖面,為風景區(qū)倍添風采。夏日,金色的沙灘,清澈的湖水,吸引人們游水嬉戲,歡聲笑語在湖中飛揚。建湖初期,這里還有一批彩色游艇,游客可劃著小艇漫游湖中,觀賞溫泉美麗的自然風光。
天湖位于瀑布之頂頭甲山上,始建于1972年,是從化縣當時五項水利工程之一。因建在“百丈飛濤瀉漏天”的高山之上,故命名為“天湖”,喻天上之湖的意思。天湖湖面近1平方公里,縱長7公里,蓄水量為1034萬立方米。湖中建有湖心亭。壩下有仙女池,池中有廣州雕塑家唐大禧雕塑的仙女像。仙女腳踏蓮臺,一手輕提衣紗,栩栩如生,飄然于池中,意欲戲水。仙女池下便是著名的溫泉瀑布。天湖中還備有游湖快艇,人們可乘坐快艇,飽覽湖光山色。
天醫(yī)處位于松園餐廳后約400米處(土名五塊田仔)。這里山溪流水潺潺,林靜蟬鳴,環(huán)境幽靜。溪邊有塊天然巨石,長4米、高3米,正面平坦,上面刻著“天醫(yī)處”3個斗大的字,下面刻有銘文“病有藥不能治,而需天醫(yī)者,世多昧此。日居污濁空氣中,病欲速效,醫(yī)則旦暮更張,藥則中西雜進,至有不死于病,而死于藥者,良可慨嘆。珠江頤養(yǎng)園倡建分園于此間,豈愛其清幽,宜于頤養(yǎng),并取其環(huán)境適于治療。凡屬來居,諒同此見,而仍刻以相告者,異日觸目,俾有恒心,以收王道之功而登上壽之城,亦古人座右銘之意也。民國二十六年一月份第一院落成之日,順德梁培基題亦行之證”。
梁培基主張“天醫(yī)”,用清幽的環(huán)境療養(yǎng)某些疾病。梁氏看準了溫泉這塊寶地,山靜林密,環(huán)境幽雅,又有溫泉,宜于頤養(yǎng),便在松園建了頤養(yǎng)分院。
觀瀑亭位于往天湖登山公路的半山腰,坐落在路旁松林之中。這里在50年代建有觀瀑亭,后因建天湖而廢。1985年重建。亭為長方形,四周有欄桿石椅,赭色琉璃瓦為頂,梁靈光題的“觀瀑亭”牌匾掛在亭內(nèi)。游人在亭內(nèi),瀑布全景盡收眼底,可領(lǐng)略“百丈飛濤瀉漏天”的情景。
1、從廣州出發(fā)――上105國道――太和收費站――直行過太平鎮(zhèn)――至太平收費站――過水南村、神崗鎮(zhèn)、街口、江鋪鎮(zhèn)――前行至“灌村鎮(zhèn)”標牌右轉(zhuǎn),上355省道――前行至一岔路口有“南昆山”標牌右轉(zhuǎn)――過南星村、灌村鎮(zhèn)――直行至“廣州市強制戒毒所”處右路口直行――經(jīng)過榕樹嚇村、上下城村――前200米處岔路口直行(右邊是“增城派潭”)――前行至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 。?
2、從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出發(fā)――按來時路至“灌村鎮(zhèn)”路標右轉(zhuǎn),直行上105國道――過桃園鎮(zhèn)――前行至溫泉鎮(zhèn),從化溫泉度假區(qū)――溫泉區(qū)過橋左轉(zhuǎn)前行約700米,有“流溪河森林公園”指示牌――沿指示牌直上山頂就是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出公園下山,至溫泉沐浴――返回廣州。
門票:1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