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較大的斷裂帶,從衛(wèi)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東非大裂谷素有“地球傷疤”之稱。這條裂谷帶位于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經(jīng)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較大的斷裂帶,從衛(wèi)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東非大裂谷素有“地球傷疤”之稱。
當乘飛機越過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呈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據(jù)美國宇宙飛船測量,大裂谷每年以幾毫米到幾十毫米的速度加寬。有科學家預言,如果按這樣的速度繼續(xù),2億年后,它將撕裂成一個新的大洲。這條長度相當于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較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
這條裂谷帶位于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經(jīng)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維多利亞湖東側(cè),向北穿越坦桑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jīng)肯尼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xù)向北直抵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約幾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cè)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cè)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蘇丹境內(nèi)的白尼羅河附近,向北逐漸消失,規(guī)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千米。東非裂谷帶兩側(cè)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80千米,是世界上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于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肯尼亞境內(nèi),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zāi)媳?,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兩側(cè),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墻,首都內(nèi)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墻”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fā)光的寶石。裂谷右側(cè)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較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chǎn)豐富,盛產(chǎn)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劍麻等。在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nèi)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劍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nèi)f化,不僅是旅游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qū)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里棲息。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比如,位于肯尼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尼亞重點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jié)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只火烈鳥聚集在湖區(qū),較多時可達到15萬多只。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里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xiàn)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連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覽區(qū)和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nèi)較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chǎn)天然堿,是肯尼亞重要礦產(chǎn)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fā)祥地之一,曾在此發(fā)現(xiàn)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于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于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僅次于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于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圖爾卡納
肯尼亞北部地區(qū)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這里由于干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nóng)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著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shù)鼐用褚杂文粱蛘甙胗文翗I(yè)為主。然而,當你乘飛機飛越這片土地時,憑窗俯視,眼下仿佛有一顆巨大而又美麗水晶珠在茫?;囊吧咸S著,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內(nèi)陸湖泊——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圖爾卡納湖曾經(jīng)被稱為“盧多爾湖”,盧多爾夫是奧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區(qū)西岸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落的名字。
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谷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qū)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達到埃塞俄比亞邊界,東西寬50至60千米,面積6400多平方千米,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尼亞境內(nèi)較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較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圖爾卡納湖處于干旱地區(qū),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絕的狀態(tài)之中。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堿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表現(xiàn)出較強的去污能力。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里,圖爾卡納湖曾經(jīng)同尼羅河是相通的,只是因為后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lián)系。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qū),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個小島,島上長滿了翠綠的草叢。圖爾卡納湖水碧綠,水性清涼,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鹽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qū)的湖水只是略帶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飲用。尤其是湖區(qū)內(nèi)的水產(chǎn)異常豐富,魚的種類眾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shù)米,重達百十來斤。特別是湖中盛產(chǎn)鯉魚,鯉魚的數(shù)量眾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發(fā)怒時能夠頂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圖爾卡納湖是因斷層陷落形成的,湖區(qū)四周聳立著許多座火山。這些早已熄滅的“死火山”,形同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傲然挺立在東非高原上,顯得格外壯觀醒目。由于這些火山昔日多次噴發(fā),火山風化物已經(jīng)形成一層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質(zhì)肥力非常強,加之氣候濕熱,非常適宜各種植物生長?;鹕缴窖昂I地區(qū)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和牧草,碧綠的香蕉、芭蕉叢,鮮嫩的青藤架,巨大的杧果樹以及椰子樹、棕櫚樹等,滿山遍野,比比皆是。樹木、草叢中棲身著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馬、野鹿等動物。白天,湖區(qū)四周一片寂靜;黃昏,羚羊紛紛鉆出草叢,斑馬追逐嘶叫著來湖濱飲水,湖畔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圖爾卡納湖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是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從1967年以來,考古學家們在湖區(qū)東岸的庫彼福勒區(qū)不斷發(fā)現(xiàn)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遠達200多萬年以前。圖爾卡納湖濱地區(qū)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馬賽族人的活動區(qū)域,這個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頑強,待人憨厚樸實,而且迄今仍然保持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
維多利亞湖位于兩大裂谷之間。該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境內(nèi),為兩國與肯尼亞界湖。面積69000平方千米,是非洲較大的淡水湖,僅次于北美的蘇必利爾湖。它還是尼羅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國探險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羅河的源頭時,遂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該湖泊。
維多利亞湖湖岸線曲折。常年有卡蓋拉河等眾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出口是北岸的維多利亞尼羅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達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羅河支流白尼羅河就發(fā)源于此。維多利亞湖水產(chǎn)豐富,尤以非洲鯽魚、尼羅河鱸魚較為有名。
“坦噶尼喀”在班圖語中意為“匯合”或“聚集”,是指無數(shù)溪流在此匯合以及許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于東非大裂谷區(qū)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屬于標準的裂谷型湖。斷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線長達1900千米。湖泊深1470米,是僅次于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積33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湖。為非洲的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四個國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豐富而潔凈的水源,使它成了魚與鳥的家鄉(xiāng)。湖中至少有300種以上屬麗魚科魚和150種非麗魚科的魚類。多數(shù)都生活在湖底。這里的非洲鯽魚較為有名,鳥類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種類也很多,有白胸鴉、紅喉雀、斑鳩、白鷺、黃鶯、灰鸛、鸚鵡等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紅鶴。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周圍植物生長繁茂,野生動物成群出現(xiàn)。湖中多鱷魚和河馬,周圍有大象、羚羊、獅子、長頸鹿等。
“馬拉維”在當?shù)啬岚杭诱Z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狹長,面積308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最深處達706米,其水量相當于300個鄱陽湖,屬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于馬拉維共和國境內(nèi)。
馬拉維湖棲息著10個科的500多種魚類,其中屬于該地所特有的魚類超過90%。這里的各種魚類在研究生物進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類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島。
馬拉維湖國家公園里的哺乳動物包括河馬、豹、彎角羚、藪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潛水羚羊、大狒狒、綠長尾猴和大河豬等。公園里的島嶼是成千上萬的白胸鸕鶿的重要棲息地,沿濱還生活著許多魚鷹。爬行動物則以灣鱷、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類為主。
馬拉維湖湖岸俊俏,煙波浩渺。周圍層巒疊嶂,青翠遍野,云蒸霧繞,勝似仙境。1984年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
草原是裂谷帶的重要景觀。這里草原不僅面積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動物資源。馬塞馬拉和塞倫蓋蒂兩個國家公園則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雖分屬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但卻連成一體。
馬塞馬拉國家公園位于肯尼亞的西南角,面積1500多平方千米,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野生動物園毗鄰,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之一。這里野生動物不僅種類多,而且種群數(shù)量大。主要動物有獵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馬、斑馬、長頸鹿、野牛、牛羚、羚羊、獅子、斑鬣狗、山地小葦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貍、疣豬、狐狼、紅鶴、禿鷲和7種靈長類動物??夏醽喌葒畬⑦@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qū)。
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來的時候,會有140萬只角馬和20萬只斑馬從坦桑尼亞向北遷徙到馬塞馬拉。隆隆的蹄聲像悶雷一樣此起彼伏,壯觀無比。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位于坦桑尼亞北部,與肯尼亞的馬塞馬拉國家公園相連。它是東非野生動物眾多保護區(qū)的核心部分。
公園植被以開闊草原型植物為主。主要植物是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屬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歡。公園里有兩條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還有不少的湖泊、沼澤、泉眼,使這里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公園擁有規(guī)模極大的動物群落。在95種哺乳動物中,大都為這里特有。它們在季節(jié)性的水源地和草場之間來往遷徙。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從公園中消失。這里還有450種鳥類,包括34種猛禽、6種禿鷲、大鴇、鴕鳥和紅鸛(火烈鳥)。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連同肯尼亞的馬塞馬拉國家公園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guī)則三角形,該谷寬幾十至二百公里、深達1000~2000米,裂谷的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jīng)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直達紅海北端,全長約5800公里;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jīng)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nèi)的白尼羅河谷,全長1700多公里,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xù)谷,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所命名。東非大裂谷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桑比克入???,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這條大裂谷帶是一座天然儲水庫,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總共有30多個。
據(jù)地質(zhì)學家考察研究認為,因為這里處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于兩個板塊張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qū)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qū)域出現(xiàn)抬升現(xiàn)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zhì)上升分流,產(chǎn)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fā)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chǎn)生,地下熔巖不斷的涌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巖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總長6400千米。
東非大裂谷下陷開始于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fā)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xù)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谷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