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六年(前111年),奉命出使西南。
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遺囑繼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閱讀皇室所藏典籍,開始搜集史料。
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議并主持改革歷法工作,與公孫卿、壺遂等共同制訂了以正月為歲首的新歷,名為“太初歷”。
天漢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觸怒武帝,獲罪入獄,處以腐刑。
太始元年(前96年)出獄,任中書令。
征和二年(前91年),《史記》全書完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史記》《報任安書》《素王妙論》《悲士不遇賦》等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fā)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xiàn)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yè),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jù)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lián)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zhàn)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yōu)橐患o,三紀而大備的“大數(shù)”,最后才認為“天人之際續(xù)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揚雄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睏钚凼琴潛P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xiàn)在。
韓愈:“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彼J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妒酚洝烦蔀轫n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彼抉R遷寫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