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花澇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盤龍城開發(fā)區(qū)。
這里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古碼頭,清代古墻壁,三國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古寺院,古教堂,古祠堂等遺跡都保存完好,讓前往游玩的市民流連忘返。春節(jié)臨近,不少市民舍近求遠,前往盤龍城的黃花澇品味鄉(xiāng)土特色。千年古鎮(zhèn)黃花澇在黃陂區(qū)新農村建設中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黃花澇依河傍水,只有水面,沒有耕地,舊時曾是漢口外圍的“水碼頭”。
每到做飯的時間遠遠望去,藍天下的小漁村家家炊煙繚繞,一派生機勃勃的人間煙火景象。鎮(zhèn)中心還保存著舊時的沙石路,因沒有人維護顯得格外的凄涼,在舊時這條路是非常熱鬧的,沙石路的兩旁是各類小商鋪,小飲食店,還有唱楚劇的大舞臺。
景觀
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原是石陽縣城所在地,時過事遷,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石陽縣城在戰(zhàn)火中消失了。直至明洪武二年,從江西遷來王氏的一個家族。因他們的祖先看到春季河灘湖地上遍布黃花,夏季漲水后河湖相連,一片汪洋,從而取名“黃花澇”。
黃花澇位于盤龍城府河與武漢外環(huán)交界處,距漢口城區(qū)2公里。驅車從武漢市江漢區(qū)出發(fā),經機場高速在盤龍城出口左轉前行約2公里,可見一條不太寬闊的水泥路,沿著這條路前行約4公里,就到了黃花澇古鎮(zhèn)。“千年古鎮(zhèn)”幾個大字最先映入大家的眼簾,汽車沿著村內的水泥路行至府河邊上,在寫有“古鎮(zhèn)渡口”的牌子前停下,下了車。再往回走,領略古鎮(zhèn)的風韻。
之所以要從渡口往回走,是有講究的。古時候黃花澇,是位于府河邊的小鎮(zhèn),當時可沒有寬敞的馬路,而是走水路,到達渡口,再回到鎮(zhèn)上。所以,記者一行走的路,和古時人們的路線是一致了。
“古鎮(zhèn)渡口”的碼頭上有兩座石獅,對當年行于水上的船只而言,可是一個標志性的建筑。正對著碼頭的是一條古街,石板路高低不平,當年不知多少達官顯貴從這里走過。
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是當時石陽縣城所在地。三國時期石陽亦為荊州劉表所轄江夏郡,名為石梵?!对涂たh圖志》等史籍記載:石陽亦名石梵。
當年孫權堂弟的兒子孫壹,帶著部下投降曹魏,魏國封他為車騎將軍、吳侯,并將故主曹芳的貴妃邢氏嫁給他為妻。孫壹死后,就安葬在江夏(夏口)附近的石陽即黃花澇。
上世紀90年代,孫壹墓地被發(fā)現(xiàn),其規(guī)格之高,也說明當時石陽地位的重要和繁華。時過境遷,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石陽縣城在戰(zhàn)火中消失了,只留下一排壯觀的石坡迎接著府河之水幾千年的拍打。
遠近聞名的“小漢口”
此后的“黃花澇”,一直是個孤島。直至明代洪武二年,從江西遷來王氏家族在此落地生根,從此有了人煙。春天,這里的府河河床露出,開滿黃花,入夏隨著高漲的河水,黃花爛漫似汪洋,于是取名“黃花澇”。
經600多年的變遷,黃花澇呈現(xiàn)出一派富庶、繁華的景象:“日有千人拱手(纖夫),夜有萬盞明燈(帆船)”,物阜民樂,商賈云集,已成為武漢近郊不可多得的水上重鎮(zhèn),被譽為遠近聞名的“小漢口”。
黃花澇簡史記載了“春賞黃花遍地香,夏觀龍舟水中揚,誰說秋涼無石景,雄獅傲雪立學堂”的四大景觀。這些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板P錚鐵佛寺,郎朗亞園門,巍巍石頭坡,悠悠古樹情”,
古鎮(zhèn)三面環(huán)水,澇家湖與任凱湖盤纏兩側,府河水從古鎮(zhèn)門前流淌。歷史上的黃花澇古鎮(zhèn),府河里百舸爭流,打魚船、商船在渡口一字擺開密密匝匝,每年魚汛期,抬魚的人走成一隊,高喊著號子,順著紅條石路把成千上萬斤的魚運進漁行,再銷往周邊鄉(xiāng)鎮(zhèn)和漢口城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沿河筑堤,府河改道,公路變遷,尤其是遭遇幾次洪水襲擊,黃花澇日漸蕭條。
在一幢幢老宅中,有一個名為梅園的老建筑很有故事。這幢老宅建于明末清初,主人姓梅,是遠近聞名的戲曲家。記者見到,門口雕欄綴有紅綠圖案,因年代久遠無法分辨,但隱約可見當年雕工的精美。
期待現(xiàn)今古鎮(zhèn)早日繁華
但凡被冠以“千年之名”的地方,必有千年歷史沉淀而出的氣質。黃花澇的名氣雖然不及周莊、西塘、烏山,但它有著自己獨有的質樸和安逸。這里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古碼頭,清代古墻壁,三國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古寺院,古教堂,古祠堂等遺跡都保存完好。追尋遠古的氣息,仿佛時光交錯,班駁的古墻,青石板小路,盡顯猶存的古風。盡管在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中間混雜著一些水泥建筑,但給記者的感覺卻是親切而又真實。 ?
旅游線路
1.自駕車:可以走去天河機場的高速公里,大約十來公里就可以看到路邊有指示牌,指向“黃花澇”的地方。下了高速后繼續(xù)向西行駛,約四公里就到了。
2.公交車:pc31路
特產
蝦鲊是黃花澇的特產。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還未統(tǒng)軍當皇帝前,在落荒途中路經黃花澇,當時人困馬乏,但吃到了當?shù)匕傩找贼~蝦混合的蝦鲊,留下了“打破壦頭城,跑了湯元帥,活捉豆將軍”的傳說。至于蝦鲊的制作技藝有多種傳說??傊追郯韬r經過腌或蒸而成的蝦鲊,淡淡臭味中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耐人尋味。在黃花澇,幾乎家家都會做蝦鲊,附近的餐館也會常備這道“下飯菜”。2008年,“蝦鲊”被列入黃陂區(qū)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